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点面结合,有条不紊写场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导 言
   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最充分地表现思想,抒发感情。今天,我们就以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来学习这种写作技法。
  课文品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中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选取“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场景,来展现童年生活的情趣。其中,在写百草园优美风景时,作者运用了点面描写,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
  鲁 迅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思路分析
   描写场面,我们是要展现场面中的人、事、景、物,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的。如此繁杂的内容,我们不能也无须一股脑儿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就需要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上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这个片段,作者描绘百草园繁多的景物,第一句,运用“不必说……也不必说……”的句式展示景物,就属于“面”。作者以粗笔勾勒出百草园总的风景轮廓,虽然点出景物的内容,但并没有具体展开,就如同电影中的“大全景”拍摄,给人以整体宏阔的印象;接下来,重点描摹了“泥墙根一带”,详细叙述了泥墙根一带的动物、植物,从色、香、味、触觉等角度描绘了百草园中的趣味,这就是“点”。这样处理,点面结合、相映成趣,既有面的广度又有点的深度,让读者通过广度,感知百草园的全貌;通过深度,感受百草园的情趣。这样写景,背景苍茫,重点突出,不仅景物得以有序推出,而且更具画意,表现力更强。
   试想一下,如果作者不出此高超的一招,而是采用移步换景或空间顺序来写景,虽然也能让读者感知百草园的风光景物,但作者童年的那种童真情趣,作者对百草园万物的那种喜爱和留恋,就不容易如此生动地表现出来。正是因为作者巧用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文章这一段才成为全篇的亮点,也是历来写作者所模仿训练的重点。
  技法讲解
   点面结合法,就是将最能表现文章主旨的人事景物作为“点”安排在最突出的位置上,工笔细描,深入开掘,同时为突出这一“点”,还要从其所处的大环境加以勾勒,在全局和总貌的大背景下对这“点”做渲染、烘托或铺垫。要运用这种写作技法,通常有以下两种思路:
   一、由面到点,步步深化
   即开篇先从“面”的角度展现人事景物,如同电影中的远景镜头,先从大范围轮廓勾勒,从整体,从宏观,从远处,从俯视的角度描绘,让读者对所描写的对象有一个整体的印象,然后再用特写镜头的形式,聚焦大场面中的一点,让读者借助这一点,更好地了解人事景物的形象特征。试想,《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如果没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以及“鸣蝉”“黄蜂”“菜花”“叫天子(云雀)”的介绍,只介绍“泥墙根”一带,读者就很难从整体感知百草园的风貌,这样的写景,当然就大打折扣了。
   二、由点到面,扩大外延
   即写作时先具体写一个特定的人事景物,到最后再将这一人事景物所具备的特征扩大,推广到“一般”“面”的范围,借此深化主题,使之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如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一文,作者在具体介绍完那个“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的年轻妇女之后,又进一步交代“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将视角由一个转向全体,放大美德,使“年轻妇女”具备的开朗活泼、健康爱美的个性扩大化,成为“昆明附近年轻女子”共同具备的美德,这样由点到面,文章既重点突出又具有普遍意义,主题就得以升华,也能产生更动人的力量。
   写作中,点面结合技法从内容上又可进一步细化为局部和整体、个别和一般、具体和概括以及主要和次要四个方面。这种技法的失误点主要有两点:
   一是点与面缺乏一致性。“点”是“面”的组成部分,“面”中任一“点”都可作为详写的重点,但如果不注意选取,就容易犯“捡到篮子就是菜”的毛病,不能凸显选材的匠心,也不能更好地突出文章的主题。
   二是点与面没有关联性。“点”和“面”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是同一人事景物的两个层面,如果不注意这一点,“点”不是由“面”中而来,而是随便选取,二者没有必然联系,结果就会造成“点”游离于“面”之外。
  佳作示例
  傾听大自然的声音
  张 辉
   音乐,是一种动人的力量,时常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心灵。音乐,曲调悠扬,多姿多彩,不同的人爱着不同类型的音乐。而我,却独爱聆听——大自然的歌唱。
   大自然美妙的音符是无处不在的。早上睁开眼,慵懒的人们还没有起床,鸟儿便早已在枝头展开歌喉,卖弄起了清脆的喉咙。“沙拉拉,沙拉拉”,伴着这股洪流,调皮的风儿也拉动青翠的树叶和上一支动听的曲子。仔细谛听,这晨曦中的声响感觉像是一曲雄壮的交响乐,雄浑而嘹亮,又仿佛是一条又一条清脆的山泉骤然汇成了一股雄壮的洪流。仔细谛听,这其中最好听的当数百灵了,那声音时而高亢嘹亮,如钢丝抛入天际;时而婉转悠扬,如行云流水,让人感到凌晨的窗外世界是那样的宁静,浩瀚的夜空是那样的深邃。夜神在这集团式的鸣唱声中,终于加快了逃遁的步伐,不久窗外就呈现出了一片乳白色,黎明就要到来了。
   走进大自然,田野中的声音更是无与伦比。“哗——哗——”,那是水与风的酬和,那是水与石的争辩。清澈的溪水不停地歌唱,日日夜夜地奔流着;“滴答——滴答——”,那是雨水滴落树枝,跌落屋顶,钻进小水洼中的清脆声响。一夜的春雨,虽然轻柔,却让草儿萌发,花儿绽放。你听,“噼——啪,噼——啪”,那是小草破土而出的声音,那是禾苗拔节生长的声音。三五天的功夫吧,整个大地便退下褐色的外衣,换上了绿色的装束;“蓬——蓬——”,那是花朵抖落浮雪,欣然绽放的声音。尘封了一个冬天的花枝,“噼里啪啦”,一夜之间,便将整个大地染成粉红的颜色;“唰——唰——”那是阳光穿透绿叶,砸落到地面上的声音;“嘭——嘭——”,那是动物们彼此叩响大门,呼唤同伴走进春天的声音……置身于这美妙的声音世界里,每一种声响,都会引你遐想;每一个音符,都会让你心醉……
   也许有人会说,大自然的声音是原始的,是飘渺的,但我却觉得,正是这种最原始的、最天然的,才是高雅的也是触动灵魂的。一切事物都因纯真而可贵。听惯了尘世中的喧嚣,厌倦了生活中的嘈杂,走进大自然,你的心灵因此会变得空灵、澄澈。
   来吧,走进大自然,用耳、用心去聆听,你会发现,大自然中美的音符无处不在。
  点 评
   声音,听得见,但却难以用语言描绘,作者倾听大自然的天籁,选取那些有代表性的声响,用优美的语言一一展现于我们面前,不仅构成了文章优美的意境,更给我们备好了一份听觉的大餐,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在写法上,作者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如写晨曦声响,先从面上总写,然后重点摹写百灵鸟,点面结合,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另外作者善用修辞和巧构排比,构思首尾呼应,前后圆合,也是本文写作的亮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880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