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引导学生写乡村生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对于农村地区的学生,教师在教学中依据“大语文作文”教学观和农村学生的实际,坚持引导学生从对农村日常生活的观察、感悟、研究入手,在做到有话可说的基础上,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启发,使他们逐步深入到农村生活的底里,促进其写作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农村生活;学生写作;系列化;深入
  在“大语文作文”教学的实践探索中,根据农村学生的特点,摒弃以写作技巧为中心的教学,从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思考、感悟入手,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把话说好,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一、乡村写作系列化
  乡村系列的写作练习,是我系列写作练习中很重要的一项设计,主要是为了落实“大语文作文” 中“倡导人文关怀,培养学生个性,提升写作能力,成就完美人生”的目标。
  乡村写作系列的指向是引导学生关注乡里乡亲、左邻右舍的日常生活,生命境遇;关注乡村的变化和矛盾,关注人们的生活、思想、情感的起伏顿宕、精神状态以及优秀文化和陈旧文化的相互撞击等等。但由于学生认知的差异,写作经验的贫乏,似乎其对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活视而不见、见而无感,因此,如何进行引导则是写作中的大问题,是成功写作、有效写作、形成学生写作“核心能力”的关键。具体引导方式如下:
  第一,发现和激励。以往的作文指导,总是圈定让学生写什么,怎么写。“大语文作文”坚守自由原则,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在此基础上,根据训练的需要,从学生的文章中发现其相近的内容加以引导、推动,形成新的写作内容中心。也就是说,写作的内容,当初是由学生自己确定的,但为了训练的集中,能够促使学生之间的交流、“共享”,对学生写作中出现的相近内容加以放大、引申,以此来唤起全体学生对某类生活的观察联想。把选材新颖典型、表达准确鲜明的文章作为“引导性”文章进行表扬激励,并号召其他学生多多注意这方面内容的写作。由于学生的年龄相近,生活的地域相同,往往能从同学们的文章内容中得到启发,解决作文中“无米之炊”的困境。
  第二,研究和借鉴。研究生活,这是我一直强调的观点。学生只有对生活有了研究意识,才能够写出反映真切生活的文章。研究什么,有这样几个思路:群体研究,分为儿童、青年、老人,他们的生活习性、状态,他们的所思、所想,他们的相同、不同的行为;区域研究,比如胡同多少人家,各家的特点,各家特殊的人;家庭研究,一般家庭特点,特殊家庭特点等;关系研究,亲戚邻里的关系状况等等。这些经过研究都能成为学生的写作素材。当学生对生活有了研究意识后,写作才真正具备了基础。借鉴就是借助名家的文章,引起学生的写作共鸣。比如,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都具备这样的特点,作者所写的生活学生能感受得到,其对学生写作的启发就更直接。
  第三,倡导思考性观察。引导学生从写作的角度看待人和事,并且了解生活的顺序和写作顺序的关系,生活的结构和写作结构的关系,事物的结构和文章结构的关系。能够从写作的角度看问题,体会生活,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素质,这种素质不仅对写作内容的把握具有敏感性,而且能够形成独特的视角。比如,我们看一处风景,一般只看它的美,而以写作的眼光来看,就要注意它的构成、它的颜色、它和其他事物的联系等。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以写作为核心观察思考的“写作自觉”。
  二、以“乡村生活”为内容的作文练习细目
  学生作文不知道写什么是写作的第一大障碍。按照“生活即文章”的思路,学生是不应该无话可说的。但就如同一条在大海中畅游的鱼,因为长期在水中畅游,似乎忘记了他们赖以依靠的水一样。我们的任务是让学生意识到他们是在水中,应该学会感受水的颜色、温度、湍急等。须臾不离的生活是学生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之源。
  为了整理出这个细目,我发动学生自己来做。学生虽然生活在多彩而丰富的农村,农村的很多人与物都见过、观察过、交往过、厮磨过,有些事情参与过、亲历过,为什么不能让这些进入我们的写作呢?作文取材的最好选择: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写准确了、形象了、生动了,都能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学生很少将其写入作文一是认为熟悉的地方没风景,二是认为我们身边的人和事模糊一片。这里关键是受写作一定要有“意义”意识的影响。对于中学生的写作来说,什么是意义?表达就是意义。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表达清楚就是意义。当然,要想把司空见惯的事写进文章,首先要学会分解。分解就是把模糊的事件、人物叙述清晰。其次,需要了解人们的生活细节,人生经历的重要事件等。分解对于写作来说,有时就是对于生活的研究。过去我们一直强调观察,其实有时的观察太平面,只有把观察和研究结合起来,才能写出好的文章。
  为了使写作更有指向性,我让学生每人草拟几个有关农村生活的题目。50个学生拟写了230多个不同内容的题目。题目本身就是學生生活的概括,也是其写作内容的指向。其中的部分题目录选如下:《恋秋》《夏趣》《春忙》《冬雪——孩子的世界》《难忘家乡中秋节》《春节习俗》《农村也刮攀比风》《梦游》《回忆儿时的秋收》《卖春联》《养鸡趣事》《电视换代》《听妈妈讲她儿时的故事》《我和爸爸比童年》《元旦》《清明节》《父亲独特的爱好》《母亲的手就是春天》《老梧桐》。
  三、把对农村生活的写作不断引向深入
  通过采用让学生列题目的方式,对学生的写作有了实质性的推动。当学生感到有话可说之后,其对写作艺术的追求就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来。
  首先,文章中出现了较为突出的细节描写。细节是文章富有表现力的显现,是学生生命历程的独特提纯。引导学生写活细节,从学生的文字中不断地发现并加以引导、强化,以此使学生增知获感会用。比如,胡姗姗在《下雪,冬天里的孩子们》中这样写到:“雪已经铺满地面,虽然只是薄薄的一层,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用那稚嫩的小手去堆积雪花,有的孩子就在雪地上一直堆一直堆,当堆到小手能把雪攥成一个雪球时,便把雪攥成一个雪球,扔向自己平时玩的最好的小朋友。你扔我,我砸你,玩得真是不亦乐乎!雪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孩子们也快乐了这个世界。”其情景性、过程感、哲理性表达得十分细致清晰。
  其次,学生有了准确表达事物的语言自觉。比如,孟艳荣的《小庙》一文这样写到:“小庙建在一个大坑的岸边上,坑里面长满了大树,坑底有一湾浑浊的水,青蛙不时地发出几声怪叫,给人一种不能接近的感觉。小庙的顶部插着几面小旗,前面是一个很大很大的水泥抹成的香炉,庙门是两扇窄窄的红漆剥落的小门,门上的锁是一把很长的那种带有古代气息的黑色长形的老锁,钥匙为硬铁片制成。庙的门一般是锁着的,使小庙带有一种神秘感。”学生自觉准确运用方位词和形容词,说明学生有了语言自觉。
  第三,在记叙之外,为了表达的需要,出现了多种表达方法,体现出学生整体写作思路的清晰。比如,王万兴的《捉蝉》一文用说明的方法介绍蝉的特征再言捉蝉、吃蝉,其中在交待中穿插不少故事,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了文章的情趣,也使文章有了较为合理的格局。
  引导学生深入地表达生活,仅靠技巧的传导是不能做到的。只有教师发现学生的特点,并加以正向评议、比较、强化后,才会逐渐引导学生走向深入,逐渐使学生体会到文章构思、表达的奥妙。
  
  参考文献:
  [1]黄秋.新课标下初中作文教学的实践探索[J].新课程研究,2010,(7).
  [2]张君飞.作文面批心之所向[J].语文教学之友,2018,(4).
  [3]陈庭来.农村普通高中作文教学乡村生活化实践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9,(4).
  [4]李增虎.“梯级式”作文教学提高乡村学生的写作能力[J].教育现代化,2017,(41).
  作者简介:陈宝贵(1960— ),男,河北省邢台市临西第二中学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主研方向为“深阅读”及“大写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837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