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文化课上的微运动对高师学生课堂注意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以江苏省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3级学前教育专业1、2、3、4班学生(120人)为研究对象,以微运动为练习手段,对实验班级(1、2班)开展为期两学期的教学实验干预,运用“d2注意力测验量表”分别测验实验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注意力水平,探究微运动对高师学生文化课课堂注意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处于同一注意力水平的实验班经过实验干预,注意力水平与对照班相比呈现显著性差异,多项指标优于对照班。结论:文化课中的微运动能有效提升高师学生的注意力水平,且过程中鼓励学生根据专业特点创编微运动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升其对运动的兴趣。
  关键词:高师学生;文化课;微运动;注意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5C-0069-06
  现代体育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体大脑额叶的发育水平与注意力密切相关,而刺激、增强额叶功能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运动。经常运动可以促进大脑发育,改善情绪状态,维护心理健康,因而动静结合,脑体交替,对于提高注意力具有显著意义。那么,可否将运动引入文化课堂,调节学生注意力水平?基于国内外文化课堂上微运动对调节学生注意力水平的相关研究经验,结合当前高师学生文化课堂注意力不太集中的现状,我们对“微运动是否可以有效提升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文化课堂注意力水平”进行研究,探索微运动调节师范生课堂注意力的有效性,寻找既可提升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水平,又健康有效、简单易行的课间室内运动方式,增进学生对多种运动项目和体育文化的认知,培养运动兴趣及创新能力。
   一、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任意选择同一年级两个班级为实验对象,分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实验对比研究,受试者一般情况见表1。两班学生人数和性别比例基本一致,视力良好,以前没有参加过类似测验。
  (二)研究方法与工具
   1.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微运动(Brain Breaks)、影响学生注意力的因素、体育运动对文化学习注意力影响的书籍与文献并加以归纳总结。
   (2)数理统计法:运用SPSS21.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与差异性分析。
   (3)实验法:在同一教师任教的文化课堂(《教育学》和《心理学》两门文化课,两节课连上,课间休息5分钟),对实验班课间休息间隙进行微运动干预,对照班则常规休息,通过一学年(2016年9月—2017年6月)的实验干预,研究文化课间微运动对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影响。实验前后采用d2注意力测验(美国版)测得学生的注意力水平。
   2.研究工具。
   d2注意力测验(美国版)、秒表、多媒体设备。
   二、实验过程
   (一) 确定变量和控制无关变量
   (1)自变量:实验干预项目“文化课课间的微运动”。
   (2)因变量:学生注意力水平。包括7项注意力指标:完成的字母总量(TN);总错误数量(E),包括遗漏错误(E1),指的是遗漏需要画出的字母,违规错误(E2),指的是画出错误的字母;正确总量(TN-E),指的是所有完成的字母减去错误的字母(E1+E2),测量的是完成测试的质量情况,能够测量注意力和抑制控制,以及速度和准确性的关系;集中力表现程度(CP),表示的是正确划出的d的数量减去画错的数量(E2),能反映速度的准确性的关系;波动比率(FR),指的是各行之间最大的差值,可以反映受测者在不同测试中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如时间连续性)。
   (3)无关变量及其控制:实验班、对照班学生的年龄和性别比例相当,避免不同年龄、性别带来的测试差异;文化课授课教师相同,避免不同教师授课对学生的影响。此外,据平时观察,课间休息5分钟,除上厕所时间,两班学生基本在教室静坐聊天休息,避免了对照班课间适度运动而对实验的影响。
  (二)d2施测过程
   采用团队施测,整个测验的时间大约为8 分钟。
   施测过程共4步:首先由教师给学生说明研究目的与测试内容;其次,给学生呈现测验的指导语;之后要求学生按照指导语完成练习,确保学生明确指导语和测试要求,即从第一行开始,每一行必须从左到右完成,每一行限时为20秒,20秒后必须按照老师的指令换行;最后进行正式施测。
   (三)实验具体实施
   1.实验前测:在2016年9月第一周的《教育学》和《心理学》两门课程课间休息时间,即40分钟以后(此两门课程两节课连上,中间休息5分钟,共85分钟,一周两次课),分别测得两班学生的注意力水平。
   2.實验干预:实验教师在实验班两门文化课的课间休息时间,有意识地进行了积极性的体育干预,安排大约3分钟左右的不同操化类型的微运动(先教授安排的微运动,后安排学生自主创编的微运动)。而对照班则不实施微运动,依旧按照原来的文化课计划进行课程内容教学和课间休息。实验进行一学年,实验班每周一次的两门文化课堂都会实施微运动干预。
   3.实验后测:在2017年6月第四周的两门课程大课间休息时间,再次分别测得两班学生的注意力水平。
   4. 数据分析:运用SPSS21.0软件,对前后测定的学生注意力数据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实验前,实验班、对照班两者之间的注意力水平无差异
  1.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注意力水平的各项指标比较。
   表2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注意力各项指标:完成的字母总量(TN)、总错误数量(E)、遗漏错误(E1)、违规错误(E2)、正确总量(TN-E)、集中力表现程度(CP)、波动比率(FR),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二者的注意力水平相当。    2.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的遗漏错误(E1)和违规错误(E2)的比较。
   表3的E1、E2数据显示,两组学生遗漏错误的比例都要远远大于违规错误的比例,且E1、E2两组之间的比例差距均不大,说明测试中的错误是遗漏错误占主导,即注意力控制和视觉扫描的准确度会在准确性中占主导地位。说明两班学生均有较高的视觉扫描准确度,能够遵守规则,态度认真,以及能够短时间内适应对d2测试的认知。
   (二)实验后,实验班注意力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对照班实验前后无显著提升
   1.实验后,实验班注意力水平的各项指标比较。
   表4的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在坚持一学年的课堂微运动后,实验班完成的字母总量TN、遗漏错误E1、总错误数量E、正确总量TN-E、集中力表现程度CP、波动比率FR六项注意力指标与实验前相比都出现显著性差异(P< 0.01),各项指标的均值都有提高。说明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所完成的字母数,加工速度、准确程度和工作量都得到提高;在注意力控制方面,学生能依从规则,提高视觉扫描的准确度,降低了E1遗漏错误的水平。而在E2违规错误方面,没有出现显著差异(P=0.05),说明需有待于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
   2. 实验后,对照班注意力水平的各项指标比较。
   表5的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对照班在E1遗漏错误(P< 0.05)、E2违规错误(P= 0.05)和E错误总数(P= 0.00)方面有显著差异,且实验后的错误水平低于实验前,说明学生的学习态度得到了进一步的端正。操作速度和准确性方面,对照班的TN-E数值(P= 0.00)也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但实验后TN-E数值低于实验前,说明对照班学生在注意力控制和抑制控制方面的能力退步。其他各指标TN总数、CP集中程度和FR波动比率均为无明显差异(P>0.05),数据值比以前稍有提高,但未有明显提高,说明学生集中表现有所提高,但提高不明显。
   (三)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注意力水平呈现显著差异,实验班好于对照班
   1.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注意力水平的各项指标比较。
   表6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完成的字母总量TN、正确总量TN-E、集中力表现程度CP、波动比率FR四项指标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在遗漏错误E1、总错误数量E 两项指标存在显著差异(P< 0.05),而在违规错误E2指标上,两班无显著性差异。
   2.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注意力水平的均值比较。
   表7显示:实验后,实验班注意力水平的各项指标情况均比对照班好,且各项指标的进步幅度高于对照班。在均值水平进步幅度上,被试的信息加工速度和完成的工作量TN,实验班高于对照班(48.2>15.37);在加工所有项目中出现错误的概率E总数对比方面,实验班错误幅度低于于对照班(-16.07<-14.48);实验班的工作质量、谨慎程度和准确性E1的错误幅度方面,实验班低于对照班(-14.34<-12.46 );在衡量注意力控制和抑制控制以及操作过程中的速度和准确率、正确率方面,TN-E(66.12>51.44)和 CP(58.67>16.17)所体现的均值进步幅度实验班都要高于对照班;在操作的稳定性FR波动比率方面,实验班进步幅度要高于对照班(-2.92<-0.63)。
  
   四、讨论
   1.通过在课堂对学生进行微运动的干预,实验班学生的注意力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班学生,说明文化课课上的微运动锻炼对提高高師学生注意力水平有显著成效。我们可通过合理安排文化课的学习时间,提升文化课教师对微运动的认知,多鼓励微运动在文化课堂上的实施,不断丰富其内容与形式的举措,进一步深入探索微运动对提高学生注意力的方法。
   2.经过一学年的学习教育,随着年龄的增长,两班学生的注意力整体水平都会有所提高,但提高幅度,对照班明显低于实验班。说明学校综合素质教育、年龄、运动等都是影响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因素。但两班学生显示出的在直接反映注意力控制方面能力的显著差异,又说明微运动对学生课堂注意力提升的影响效果显著。我们在考虑微运动引入文化课堂提升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更需关注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结构差异,考虑学校文化学习环境和体育运动氛围的影响,学校领导、班主任、文化课老师、体育老师都是影响微运动植入课堂,提高学生注意力不可或缺的主导者。
   3.通过对实验班学生微运动创编能力及体育课内外运动参与度的观测,发现干预过程中组织学生根据专业特点自主创编微运动动作,不仅能够培养其创新能力,对提升他们的运动积极性也有积极作用。因此,我们应鼓励学生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多创编适合本专业的微运动动作并予以推广,形成校本体育特色,并能将此理念辐射到未来他们的工作中。
   参考文献:
   [1]刘旭光.微运动理念植入中职体育课教学的探讨[J].职业教育,2015(4).
   [2]刘文浩.注意力的局限与体育运动实践中的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2(3).
   [3]朱昭红,李靖.体育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选择性注意的比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2(3).
   [4]王超,李芬芬.体育锻炼对注意力影响的实验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5(8).
   [5]张鑫.注意理论在体育运动中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9).
  责任编辑:许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895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