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落实“三有”,让预习成为语文有效课堂的重要准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预习的核心要义是“预先自学”。但学生在“预先自学”时,也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落实好“三有”,即注重预习,让学生有实践;明确方略,让预习有明灯;检查成果,让教学有起点。
  [关键词]语文教学;预习;有实践;有明灯;有起点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8-0014-02
  关于“预习”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其核心要义是“预先自学”。但学生“预先自学”时,也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帮助,在此基础上再自己去学习,自己去发现,形成自己的思想与感悟,才能实现意义的建构。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让预习成为小学语文有效课堂的重要准备。
  一、重预习,学生有实践
  在日常教学中,有的教师认为预习就是认认生字、读读课文,学生能做到这些就可以了;有的教师认为学生的自觉性差,即使布置了预习他们也不会按要求完成;有的教师认为预习可有可无,只要课堂上学生认真听讲就行……这些呈现出来的状况各有不同,隐藏在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难道不是因为教师认为自己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这充分说明,自主学习不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手段,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因此,指导学生预习的意义不仅在于预习本身,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作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教材编排的特点来看,当前的小学语文课本,其编写角度也由服务于教师的“教”转向了既方便教师的“教”,又易于学生的“学”,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学本”。一方面,语文教材里的导学呈现出多种形式:一是在课文的文前或文中提示,以吐泡泡的形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自读自悟;二是在精读课文的思考练习中,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要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思考。另一方面,中高年级段课文都设计了一个能统领全篇的重点问题,为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作了明确的指引。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关系,以及引导学生自己去学、自己去发现的教学理念。
  可见,无论是基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还是基于语文教材的要求,教师都应该注重预习。
  二、明方略,预习有明灯
  就像黑夜的海面上需要一座指航的灯塔,学生的预习也需要有一盏明灯的指引。预习指导时,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抓住重点,删繁就简,提出明确的预习要求并按条款罗列出来,以便于学生操作。
  有位教师根据课文内容逐条提出预习要求:
  1.字——圈画出生字,读准字音、识记字形。难记的汉字抄写几遍,难理解的字查字典。
  2.词——画出精彩词语,积累下来。不理解的词语查词典。
  3.句——摘录自己喜欢的语句,可以在关键语句旁做批注,或写出感受,或写下疑问。教师在检查预习时或是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学生的疑难点进行讲解,以使教学更有效。
  4.段——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熟读成诵,尝试发现段落的结构特点。
  5.篇——根据课文特点,查找课文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阅读相关文章。
  以上五个方面的要求,第一阶段侧重字、词,预习定位低, 让学生学习生字、标段序、读课文等;第二阶段侧重句、段,让学生找中心句,概括段意、课文内容等;第三阶段侧重段、篇, 让学生在文段中添加批注、了解表达方式、收集资料等。这位教师的预习策略虽然相对粗糙,但给学生指明了预习的方向,学生根据上述预习要求进行预习,并长期坚持,将受益匪浅。
  我们学校把“广西八桂教育家摇篮工程”集中研修时经常采用的“学员分享,交流实践,启发思想”的形式迁移到“研讨具体的预习策略”主题教研活动上来,结果令人欣喜:
  张紫玲老师谈了她的“明确预习步骤策略”。针对低年段,她要求学生按照“六步预习法”預习:读一读,标一标,画一画,说一说,查一查,写一写。“六步预习法”步骤清晰,内容全面,学生借助这样的步骤,能很快掌握预习的基本流程。
  叶仲秋老师谈了她的“突破关键环节策略”。她说,学贵有疑,学生学会在预习时质疑问难,就能提高预习的深度和广度,这是预习的关键环节。她支了两招,一是鼓励学生敢于思考质疑,二是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她详细介绍了如何从课题、关键词句、文章结构、文本细节、课后问题入手质疑的方法。她还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教《呼风唤雨的世纪》一文, 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把疑点放在“20世纪为什么能够呼风唤雨”上,也可以找到文中关键语句所蕴含的思想进行质疑。这样质疑,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有了明确的目的性。
  恰如其分地对学生进行预习指导,策略具体,到位不越位。语文教师借鉴这些做法,再加上个人的创新,亦能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
  三、检成果,教学有起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明确指出:“教师教学应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 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因材施教。”可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的课堂教学都是从导入开始的,而不是从检查预习开始的。这样一来,学生的预习成果没有得到充分反馈,学生体会不到预习的成就,慢慢地就对预习失去了兴趣。
  其实,预习检查可以使教师了解到学生预习的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另外,预习检查是学生预习成果的展示,在教师的肯定、激励和点拨之下,学生体会到预习的成就感,就能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我校林春晓老师在检查学生对《女娲补天》一课的预习情况时,围绕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闯关游戏。
  第一关:“我会记词语。”教师检查包含本课所有生字的若干个词语。通过指名读、齐读的方式检查认读,对难读的词语进行字音强调,检查学生是否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同时教给学生读词、解词的方法。此外,还安排当堂听写、同桌互改等教学环节,检查学生记忆和书写词语的情况。
  第二关:“我能读懂题。”“女娲补天”这个题目其实就是神话故事内容的浓缩,这样的题目在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如“女娲造人”“夸父追日”“哪吒闹海”“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盘古开天”等。教师在检查时将这一类神话故事题目的特点进行揭示,并引导学生据此来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样既检查了学生的概括情况,又进行了适度提升,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第三关:“我会读课文。”这一关主要检查学生能否顺畅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师选择课文中的重点句段,同时也是较难读的句段,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并让学生将这段话和预习单上的小标题对应起来,感知课文的表达顺序。
  第四关:“我会讲故事。”通过让学生讲故事检查他们对故事内容的掌握情况。
  就这样,教师在完成预习检查的同时,也完成了该课第一课时的教学。这种以预习成果为起点,把预习和教学紧密结合起来的方式,大大节约了教学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新的教育形式要求教学要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预习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小学语文教师更应当关注预习的意义、策略和评价问题,落实好“三有”策略,让预习成为语文有效课堂的重要准备。
  (责编 刘宇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931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