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有效问题成为数学课堂的风景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俗话说得好:“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也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总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学生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了思维能力。如果教师在课堂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能激起学生思维剧烈活动的问题,往往比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更重要。正所谓有效的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之中;又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思考的乐趣。因此,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教师要精心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
  一、抓住最佳时机,提升提问时效
  在教学中,只有在最佳时机提问效果才最好。所谓最佳提问时机,就是当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的时候,此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对教师的提问能入耳入脑。最佳提问时机,既需要教师敏于捕捉、准于把握,也需要教师巧于引发、善于创设。
  1、通过有效提问及时扫清思维障碍。
  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的地方,往往是教学重点所在之处。在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要通过采用铺垫性、辅助性的提問,降低坡度,减小难度,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知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我们在引导学生解答这样一道题时:“一种零件,甲做一个用6分钟,乙甲做一个用7分钟,丙做一个用8分钟,现在有3650个这样的零件要加工,如果规定三个人用同样的时间完成,各应加工多少个?”此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都在冥思苦想,思维发生了障碍,这时教师点拨提问:“我们先考虑两个人做工,42分钟甲乙各加工多少个?”经这样一问,学生会由简单的数字思考:甲42分钟加工42÷6=7(个),乙42分钟加工42÷7=6(个)。84分钟呢?126分钟呢?x分钟呢?学生会得到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解设:3个人都用了x分钟加工完这批零件。 ,这道难题就这样被解决了。可见教师这个问正是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既疏导了学生思维的障碍、解决了疑难,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2、通过有效提问使学生思维更加清晰。
  所谓思维“模糊”,就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存在着片面性。教师在学生思维产生“模糊”时,应采用反问或点拨性提问能引起学生反思,培养学生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运用正确思维规律,全面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如: 很多学生都等于1。这说明学生对运算顺序模糊不清。这时教师适时引问:乘除是同级运算吗?同级运算要注意什么呢?这一问,立即引起全班学生的兴趣,大家纷纷讨论。这一问题恰恰把运算中容易混淆或产生错误的地方暴露出来,这种问题来自学生,又由学生自己来解决的方式,不仅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通过有效提问加深学生思维深度。
  由于对问题往往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只停留在一般或浅层次的认识水平上,满足于一知半解。这时教师要及时提问,步步探究,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向纵深拓展。探究性的提问,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提高思维水平。例如,有这样一道题:
  学生做答第一小题还比较顺利,到第二小题时错误率特高,学生的认识停留在一般或浅层次的水平上,都认为是求圆的面积。其实老师只要启发性地引导就可打开学生的思维。如问:1时到2时时针是走了一圈吗?这样的及时提问,步步深究,最后学生得到结论只走了一圈的十二分之一。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得到拓展。
  二、优化问题,提升提问实效
  1、优化问题结构,提升提问实效。
  问题结构应该逻辑严密。数学知识结构严谨,系统性强,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的要素,相近的问题情境,相似的思维方式,只要找到具有沟通新旧知识的共同因素,就能有效地促进知识的迁移。这种由浅入深,以旧引新的提问方式,可称为迁移法,是数学教学常用的提问策略之一。
  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由于学生广泛掌握了长、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及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会了用割补法解决平行四边形面积和三角形计算的策略,所以可以设计以下问题,“把梯形剪成两个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那么梯形的面积怎样计算?”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解决问题。找出求一个梯形面积的一般方法。
  2、优化问题情境,提升提问实效。
  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一种具有一定困难的、需要学生克服的带有启发性的学习情境。创设一种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能促使他们去主动思考、去探索。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个性、水平存在差异,教师要针对这些差异,创设不同的任务情境。如果提问对象是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提问应多以认知性问题为主,直问直答。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提出问题。对尖子生可适当“提高”,对普通学生可逐步“升级”,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可适当“降级”,满足不同胃口的需要,从而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堂教学时,教师虽然无法为每一个学生设计一套问题,但注意提问层次和梯度,并根据问题的难易提问不同的学生,这还是能做到的。
  3、优化提问策略,提升提问实效。
  提问的时机、提问的方式选择得当,能启发思维、发展智力、活跃课堂气氛;选择不当则可能弄巧成拙,破坏课堂气氛。提问应掌握火候,选准时机,巧设疑难。具体来说,提问要注意:①置问于教材的关键处。②置问于教材的疑难处。③置问于教材的矛盾处。④置问于教材的含蓄处。
  4、优化提问方式,提升提问实效。
  课堂提问要因题而异、因人而异,在方法上力求灵活多样,不能使用一种固定模式,这就是“大体须有之,定体则无之”。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掌握更多的提问艺术,并不断优化提问的方式。提问的方式很多,常用的有:①开放式提问;②突破式提问;③比较式提问;④猜测式提问;⑤启发式提问等。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努力探索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恰到好处地提出问题,将对我们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从而使有效问题成为数学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41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