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生活教育”思想的习作教学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生活即教育,教育来源于生活,“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缺乏生活素材的积累,其关注局限于语文课堂与家庭生活,忽视社会生活中生活经验与语文习作的联系。基于“生活教育”思想,作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积累习作素材,从而真正达到“教学做合一”的理想境界。
  [关键词]生活教育;习作教学;生活经验;教学做合一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6-0081-02
  生活即教育,教育来源于生活,生活的内容与性质决定了教育的内容与性质。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缺乏生活素材的积累,其关注局限于语文课堂与家庭生活,忽视社会生活中生活经验与语文习作的联系。“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教学方法,习作教学需要关注生活经验在“教与学”中的作用,从而促进学生“做”的真正发生。
  陶行知认为:“生活的变化就是教育的根本意义。生活时刻变化着,那么生活时刻都具备教育的意义,生活所赋予的教育意义也在不停变化着。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有生活就有教育。”时刻变化着的生活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样、具有个人印记的习作素材,而对生活经验的深入探讨与感受则是对习作素材内容的不断充实。在习作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唤醒、创设生活经验,寻找与发现独特的习作素材;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培养自主唤醒、创设生活经验的能力,整理具有独特印记的习作素材,最终真正达到“教学做合一”的和谐统一。
  一、唤醒生活经验,随笔记录精彩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孩童的内心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却常常以成人的视角去审视当下孩童的童年,习作要求脱离孩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导致孩童无话可说。生活经验是写作素材的宝库,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写作素材的直接来源,只有学生自己才会知道适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是什么,作为教师应当尊重学生视角,鼓励孩子说出自己喜爱的生活经验。
  笔者在习作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习作素材,撰写生活随笔。通过长期的观察与分析,发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心智的逐渐成熟,生活经验的积累,其生活随笔也呈现出阶梯式的发展。
  (一)随手写:记录生活点滴
  用简单笔触时刻记录生活事件,要求随手写的素材不得与之前所写内容重复,篇幅可长可短。长,可以是一件事情的简述;短,可以是一句话的议论。笔者通过整理分析学生生活隨笔主题与内容后得出结论:“随手写”阶段,学生多关注于校园事物、身边人物等,内容趋于一致,注重事件的实效性,语言文字趋于口语化,平铺直叙,缺乏一定的习作表达技巧。“随手写”作为生活经验积累初始阶段,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使学生初步具有从生活中寻找习作素材的意识。随着“随手写”阶段的持续,学生发现每天可写的生活事件越来越少,不得不开始细化观察角度,走出家庭,走出校园,关注社会生活,寻求外界新的生活经验。
  (二)随意写:关注生活细节
  此处的“随意”并不是简简单单的“随心所欲”。“随手写”是学生自发向外寻求新的生活经验,缺少一定的专业指导,而在“随意写”阶段,教师根据之前所获取的统计数据,指定每周观察角度,从生活中寻找细节。如,观察生活中的手,有的孩子观察妈妈的手,写道:“妈妈的手,秋天粗糙,冬天开裂,谁说水流无痕,那留下的痕迹又是什么?”读来令人动容。有的孩子观察老师的手,写:“老师的手似乎是一块神奇的调色板,粉笔灰便是最佳的调料,时而雪白,时而深红。可是,每当老师牵起我的手时,却又是干干净净,只剩下温暖。”读来让人会心一笑。通过集体观察与素材积累,有了一定的纵向比较,教师能够很好地把握班级整体习作素材积累节奏,从而获得进一步攀登的阶梯。教师的“教”推动学生的“学”,师生的互动共同促进习作教学有效开展,达到“教学做合一”。
  (三)随心写:追求生活思维
  “随心写”,鼓励学生就生活中的热点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侧重于学生逻辑能力、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校园里有两棵柚子树,每到秋季,金黄色的柚子随风摇曳,飘来阵阵果香,班级孩子们总喜欢在树下驻足,争论着哪一个最大。一时间,“柚子”成了班级热门话题,这是一次难得的习作教学契机。通过申请,学校同意我们班适当摘取柚子,将此消息告诉班级孩子,孩子们迅速行动。在班委的组织下,此活动分为三部分:定方案、摘柚子、送柚子。柚子树较高,孩子们够不着,他们结合生活经验设计各种方案,有提议寻找全校个子最高的人帮忙的,也有提议向学校后勤借梯子的,还有提议用东西砸下柚子的……五花八门。“摘几个柚子合适?”班级学生又各显神通,开始统计各年级需求。在送柚子环节中,班委特意挑选出一颗最漂亮的柚子,以班级的名义送给了前班主任老师,班级学生纷纷留言。前班主任收到这样一份特别的礼物,激动不已,给班级孩子写了一封回信。在随笔中,孩子们纷纷讲述自己在这次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分析自己遇到了哪些问题,如何解决问题,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铭记与感恩”是摘柚子这堂课最大的收获。
  每一个孩子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生活经验,我们要做的是唤醒和激发,遵循孩童思维发展规律,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寻找生活中的细节之美,从小处切入,以得文章大天地。面对习作,当学生从“要我写”向“我要写”真正发生转变时,习作教学就不再是单一的“教——学”方式,而是“教学做”三者的多向互动过程。
  二、创设生活经验,抒发独特感受
  当下,孩童的生活经验主要来源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角色的缺失,让习作教学走向狭隘。创设生活经验,旨在将社会教育中的无限可能引入习作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参与社会生活,积累习作素材,抒发独特感受,让习作成为一种生活的需要。   (一)开发节日文化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各个传统节日都有着自己的传说与习俗。元宵赏灯,吃元宵;端午赛船,吃粽子;中秋赏月,吃月饼……每逢传统节日,政府或民间组织、社区、商场等都会开展各种庆祝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感受节日氛围,引导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感受节日魅力,积累生活经验。中国自古以来便是诗歌的国度,古往今来,吟诵传统节日的诗篇层出不穷。在习作教学过程中,由学生组团认领一个传统节日,搜集并整理相关诗篇,摘录经典语句,组建班级习作素材共享资源库。
  (二)关注社会热点话题
  习作,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语言文字的书面表达,而更应是一种思维品质的培养。当下,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信息化的迅速发展,让我们处于信息大爆炸时代,每天足不出户便可以很便捷地接触世界各地的新闻热点。习作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新闻素材,多角度阅读,多层次分析,积极参与社会热点话题的讨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丰富的情感,从而让理性与感性共同融入习作素材,让文字更具思考力,更具温度。
  (三)开展创意特色活动
  教师,应当做有心人,知晓孩子内心的需求。在习作教学中,我们习惯性地要求孩子参加一次活动便需要完成一次习作,学生带着压力来参加活动,难免心生不悦,更何况是一些索然无趣的活动,更是无话可说。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反其道而行之,明确提出参加活动,不允许完成任何习作。与此同时,开展各项创意活动,如设立左撇子日,这一天所有的学生都只能用左手吃饭、写字;开展赤脚走校园活动,真切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慢慢地,学生坐不住了,央求开放习作权限,因为有太多的话想要转变成文字表达出来。时机成熟,文思泉涌,特色活动造就特色素材,特色素材造就特色习作。
  通过创设社会生活情境,学生不再是单一被动地接受已有的生活经验,而是转变为社会生活的主体,积极参与生活,知晓参与途径与操作过程,继而自主创设社会生活情境,成为创设生活经验的主体。“生”与“师”主体的转变,促进“教”与“学”方式的互换,“学”与“做”过程的遞进,从而促使学生创设属于自己的生活经验。
  三、共享生活经验,搭建生长平台
  陶行知先生所强调的“教学做合一”,是一种相互融合的状态,通过共享以期达成共同生长的目的。笔者结合习作教学实践研究发现,学生习作素材的匮乏一是因为学生生活范围的限制,二是缺乏一定的外在动力,而这个动力就是读者。在传统习作教学过程中,学生习作完成后,读者往往是教师或者是同伴,读者的缺失,让学生无法拥有成就感,久而久之,便把习作当成差事来应付。
  (一)寻找显性读者,注重反馈评价
  何为显性读者?即为能够直接面对面或线上交流的读者。笔者在习作教学过程中,积极搭建习作共享平台,创办班刊《文心集》,主题征文,提供发表平台,由班刊编委会自主管理,面向全校学生发行;创建班级博客,提供交流平台,由班级学生自主上传优秀习作,开展互评、打擂台等活动。无论何种形式皆要求习作素材从生活中来,能够体现个人生活感受。作者与读者之间相互通过留言、点赞等形式,共享生活经验,学习表达技巧。人人都是小先生,人人都是小作家,形成“积累生活经验——完成生活习作——共享生活经验”的循环体系。
  (二)寻找隐性读者,激发创作热情
  与显性读者不同,隐性读者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藏于书籍背后,我们每个人都扮演着隐性读者的角色。笔者从班刊《文心集》与班级博客中选取优秀习作,向报刊集中投稿。当学生自己创作的文章发表在报刊上时,面对未知数量的隐性读者,学生将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而尚未发表优秀习作的学生也将受到极大的鼓舞,两者创作热情都被极大地激发。除了帮助学生积极发表优秀习作以外,在习作教学过程中,笔者还帮助班级学生广交笔友,与其他学校学生结对,不知姓名,不知容貌,定期书信往来,畅谈生活趣事,共享生活经验,朋辈互助。习作教学需要给予学生一些美好期待,期待自己的习作被认可,期待远方朋友的回信。
  无论采取怎样的生活经验共享形式,其目标都集中指向于学生生活经验的持续获取,创作热情的持续激发。以共享生活经验,来促进生活经验的创新,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最终融入学生生命成长过程之中,让习作教学不再是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而是一项社会生活课程,生命成长课程。
  总之,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过程中,要深入理解并灵活运用“生活教育”理念,合理唤醒与创设生活经验,搭建生活经验共享平台,变“教”与“学”的单向传输为多向,将“教与学”的理论与“做”的实践相互融合,真正达到“教学做合一”的理想境界。
  (责编 韦淑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932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