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评价助力:用阅读丰厚生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语文学习若仅仅靠课堂是无法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阅读评价这个难题一直桎梏着语文教师,使其很难真正介入学生的课外阅读,并进行及时、合理、有效的阅读评价,造成学生课外阅读随意、无序,甚至低效。因此,优化阅读评价,助力学生的课外阅读实践,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优化课外阅读评价能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持续性,帮助学生用阅读打开世界,用阅读丰厚生命。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 阅读评价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的确,学生徜徉于书海,浸润在书香,不仅能开阔视野,获得丰富的知识,更能使其获得生命的滋养和丰润。而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进行及时、合理、有效的阅读评价,能有效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持续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自主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
  一、评价目标:让阅读具有生长的活力
  《義务教育语义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语文教学要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提倡学生课外阅读,让学生喜爱阅读,能自主阅读,并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然而,细读发现各个阶段的阅读目标中对于所要达成的要求并没有作详细而直观的阐述,由此造成教师对学生阅读什么书籍、怎么阅读、阅读的质量究竟如何、阅读量是否达标等一系列问题评价难的尴尬局面。语文教师也很难真正介入学生的课外阅渎,并进行及时、合理、有效的阅读评价,学生课外阅读显得随意、无序,甚至低效。因此,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的特点具化课外阅读评价的目标,指引学生阅读的方向,杜绝学生阅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那么目标如何具化?结合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可以从课外阅读的“选择力”“阅读力”“迁移力”这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l.选择力
  多读书,读好书。这是我们的美好愿景。但在如今这个信息量庞大的时代,学生接触到知识的渠道越多,得到的信息资源来源就越复杂,这就需要有很好的阅读择优能力。许多学生会在庞大的阅读诱惑中去阅读一些于知识和精神无益的书籍,这无疑背离了让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的初衷。书籍择优评价,则能让学生在阅读时,能选择有品位、有质量、适合其阅读的优秀作品。因此,择优选取书籍进行阅读,不仅能让学生汲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增加知识积累,更能陶冶情操,塑造高尚的人格。
  (1)兴趣导向一阅读好书的起点。让学生爱上阅读,并且快乐地阅读好书,首先要在阅读的兴趣上下功夫。为了让学生有充裕的阅读时间,营造一种轻松的阅读氛围,我校在课程设置的时候,特意选择每周五的第七节课作为阅读课,让学生无负担地阅读,从而迈出阅读好书的第一步。一个学期到18周左右,大概可以阅读2本经典的文学作品。“那么读什么书呢?”这个问题必定会成为学生讨论的焦点。因此第一节阅读课上,教师会组织学生自己讨论这一学期阅读的书籍。把选择图书的权利交给学生,在学生选择书籍的讨论过程中,“要我读书”慢慢转变成为“我要读书”,不仅激励了学生阅读的热情,同时也在无形中提升了学生书籍择优的能力。每周40分钟的阅读积累,一学期学生们便轻轻松松地完成了两本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于是,教师再组织学生完成一份“阅读卡”,最后张贴在教室背后的绒布板报上。各种形状和颜色的读书卡,内容也极其丰富:阅读感悟、好书推荐、写作背景……学生看着自己的阅读成果,又一次激励了学生阅读好书的热情。
  (2)任务导向——阅读好书的燃点。区教育局每年都会评选“阅读之星”和“书香班级”,这是点燃学生阅读激情的契机。因此学校除了学生利用阅读课自主阅读外,还会开展各类读书活动,来建设书香班级营造浓浓的阅读氛围。在期末进行的“阅读之星”的评比活动有一定的要求:必须阅读5本名著.完成一本阅读感悟集,制作一份阅读小报等。为了更好地开展活动,也为了让学生尽可能地阅读好书。在学期初,教师就会宣传并布置读书任务。学生为成为一名光荣的“阅读之星”,在任务的驱动下而潜心阅读,随着活动的推进,学生阅读的热情也随之持续高涨。任务导向,让“悦读”的种子悄无声息地播种在了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2.阅读力
  燃起学生阅读的火花,学生的好书阅读量有了大幅提升,但是学生的阅读质量如何无法体现。因此学生在不同时期,应该提出不同的阅读评价,以此来关注学生的阅读质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笔者的学生读五年级了,经过了一定量的阅读,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正处于阅读的提高期,着重评价的日标应该聚焦在学生学会快速阅读,并且对阅读的作品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学生阅读力评价,不仅能使学生的阅读量提升,更能让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l)阅读速度——大量阅读的有力保障。让学生大量阅读,光靠给予充足的时间是不够的,还要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满负阅读,这就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速度。但在实际课外阅读指导中,我们常常发现部分学生的阅读速度差异很大,班级中近三分之一的学生阅读速度要低于班级的平均阅读速度。例如在阅读课外书籍《项链》时,笔者发现班上的平均阅读速度是15分钟,但一语速过慢的学生需要花半小时进行阅读。造成这种局面一方面是学生识字量不够,需要花时间去识认生字,另一方面则是学生的阅读语速发展缓慢,导致学生无法进行快速阅读。传统的课外阅读评价,教师往往会忽略学生阅读语速的培养,因此,笔者经常在阅读课上进行限时阅读,让学生自己意识到阅读语速的重要性。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速度,课后笔者还为学生推荐语速检测练习,让学生每天准备一组阅读材料为自己测试语速。一组课外阅读材料一共是三篇,一篇故事性文章,一篇文学性文章,一篇科普性文章。通过这样的不间断的训练,学生的阅读语速逐步提升,同时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激情。
  (2)阅读品质——奠定有效阅读的根基。学生的课外阅读不仅要讲数量,更要讲质量,重实效,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阅读有无效益的重要指标。另外,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独立阅读能力培养的过程,应在学生的长期阅读中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如阅读的思维力、记忆力、评判力等,让学生的阅读朝高品质阅读的方向前行。例如,在四年级教完《三顾茅庐》一课,让学生尝试着阅读《三国演义》。这本古典名著人物众多,个性鲜明,而且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四年级的学生阅读起来具有很大的难度。于是笔者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去厘清人物关系.通过抓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去揣摩人物特点,展开多维评价,以此来训练学生阅读的思维力。五年级教完《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让学生阅读《水浒传》,在学生阅读时,笔者在班级设置关于《水浒传》的故事擂台赛。每天上课的前五分钟,让学生讲述读到的精彩故事,把阅读与讲述结合起来,在二度讲述中不仅能及时反馈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效果,还能不断提升学生阅读的记忆力。与此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批判力。因为阅读并非一味接受,对于学生而言应该具备对作品基本的判断力,能够辨识一本书的优劣,本能地拒绝劣书、倾心好书。这种评判力就来自于平时的阅读中,是一种阅读经验的累积。因此,在阅读课上,笔者提倡多维度的阅读,创设阅读期待、阅读书评等环节,让学生对书本的意义和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以此来开启学生的心智。关注评判阅读的评价,学生阅读的评判力就自然会同步得到提高。   3.迁移力
  阅读教学要关注语用的意识,在阅读过程习得语言表达的方式、方法,并学会迁移和运用。课外阅读也是一样,教师要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注重阅读方法的迁移和运用。
  (1)教学中渗透。学生接触的阅读文体很多,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谈小说就该用读小说的方法,而不能用读诗歌、散文和戏剧的方法,因此要特别留意学生在读中悟“法”,并让学生迁移阅读的方法,举一反三,逐步形成自主阅读。课堂作为教学的主阵地,自然是渗透阅读策略的不二之选。例如,在教完《半截蜡烛》这篇小说后,学生发现:原来是正反人物间的矛盾冲突在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并且在环境描写的烘托渲染中,人物的形象又刻画得淋漓尽致。因此,阅读小说的时候不能只注重情节,还要关注小说的人物与环境。教完这节课,笔者给学生提供类似的短篇小说,如《船長》《桥》等,让学生巩固阅读。学生在运用课堂所悟的方法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其阅读小说的能力便具有了生长的活力。
  (2)阅读时指导。学生的阅读迁移能力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慢慢累积起来的。在学生阅读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一些阅读问题,由此教师一定要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来给学生的阅读答疑解惑。比如,在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持续了一段时间,这时教师可以利用阅读课,让学生提出在阅读时遇到的疑难,然后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精心指导。例如,全班同学阅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学生过于关注情节,而忽略了故事之间的联系,这样就把书读“碎”了。因此笔者让学生去关注小说的结构,让他们去发现这五个故事其实有一根隐藏着的“线”把它们串联起来的。指导后学生明白了,阅读不能顾此失彼,否则这样的阅读就会“搁浅”。教师关键时刻的指导一定能让学生的阅读豁然开朗,今后学生的阅读也一定会走得更深远。
  对课外阅读评价目标进行梳理和定位,能了解学生在阅读上的需求,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阅读评价,从而真正调动学生阅读的内驱力,促使学生真正地自主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表现性评价:让阅读的过程看得见
  教师在评价学生课外阅读时,往往注重引导和激励,努力让学生享受阅读。然而,这样的评价策略并非长久之计,时间一长对于学生而言,显得单一、枯燥、乏味……学生会觉得课外阅读就像是完成作业一样的任务,导致对课外阅读缺乏新鲜感。教师要亲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创新课外阅读评价方式。学生是阅读的主体,给予学生的评价也必须由学生参与,从而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
  (l)伙伴分享——讲述阅读心得。课外阅读是一个较为私人的阅读方式,学生会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开展阅读,学生完全沉浸在自己的阅读世界中,与文本对话,与作者交流,受到阅读给自己心灵的启迪,这就是阅读的魅力所在。一千个读者的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阅读同一本书,也往往会有不同的阅读感受。比如整班阅读《福尔摩斯探案集》这一书籍时,有的学生被福尔摩斯的敏锐以及强大的推理能力所折服,有的被福尔摩斯与自己的助手华生的配合默契所感动,还有的学生则被书中紧张刺激的情节所吸引……阅读同一本书,但获得却不相同,这就是阅读的价值所在。教师可以利用阅读课,组织学生互相交流阅读心得,并从读书交流中发现自身看不到的精彩。一个人阅读时,思维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学生很难对某本书,某个问题理解透彻。分享阅读,可以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以群体的力量和智慧赢得进步。阅读分享不仅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阅读不一样的精彩。
  (2)主题辩论——各抒阅读见解。教师可以在班级中开展阅读丰题性活动,通过学生的主题辩论,在各抒己见的过程中激励学生爱上阅读,收获阅读的乐趣。例如,利用学校的“慧心阅读节”开展读书系列活动——“同书论道”。这样的活动设计让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不单单只是为了阅读,还可以在课堂中,在全校,甚至整个教育集团展示自我。给学生一方平台,学生为了自己在展示过程中可以获得好的评价,得到教师与同伴的喜爱,而潜心阅读。在活动的过程中还可以让家长一起参与到这类阅读活动中,使家长看到自己孩子在展示台上的风采,孩子们看到家长脸上的骄傲,阅读的主动性就更强了。在这类活动中,学生可以欣赏到他人的阅渎方法、阅读模式,学习到其他学生好的阅读经验,也可以反思自己的不足。在这样反思与总结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能享受读书乐趣,而且能增长自己的阅读智慧。
  (3)艺术转化——编制成戏剧表演。在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的过度引导和评价,有时反而会制约掣肘学生的深度阅读。那么学生究竟读得如何?是否读熟了,读透了?其实教师不必纠结,完全可以做个甩手的“观众”.一看一听便知。每次读完名著,我们班的阅读团队都会组织自己的成员,把最感兴趣的部分,可以是一个章节,也可以是一个情节,排练成舞台剧。一个团从分工明确,有编剧,有导演,有演员等。他们在排练的过程中一起讨论表演中的“台词”“动作”“表情”……这无疑是对书籍、对故事、对人物的又一次深入理解。每一次看学生自己编制的戏剧表演,笔者总能发现学生的阅读素养又有了提升。的确,寓阅读于活动,让学生自主评价,那样的阅读才如呼吸般自然。
  三、评价实施:让阅读真正“质量化”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关键在于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因此,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实施评价的时候,“质量化”这根直线应该粗重而显著。其目的在于有效平衡学生生阅读的“质”与“量”,即把好学生阅读的质量关。在实施评价过程中,教师要从评价上选择有效的“支点”,聚光有效的“焦点”,培育有效的“生长点”,让每一个学生在阅读中得以提升阅读素养,从而奠基阅读人生的底色。
  (l)价值追求——有效评价的支点。课外阅读,绝非纯粹的一种习惯,而应承担一使命:让学生爱上课外阅读,使自主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让学生学会课外阅读,通过自主阅读使学生变得更加聪慧;让学生大量阅读,使自主阅读成为学生认识世界的窗户......阅读评价的意义和价值应在于引起学生的思考,借助阅读尝试着去探寻真理,在此过程中,学生习得了阅读的方法,了解了认识世界的方式,唤醒了深度阅读的意识。   (2)主题阅读——有效评价的焦点。大多数学生觉得能说出“主要人物的名字”“大概了解故事的情节”“简单理解书中的寓意”等诸如此类的零散信息,就算是读完了一本书。因此,也就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阅读一本书时书还没有捂热,就已经被学生雪藏,手里又换成了其他的新书。课外阅读并不是止步于“浅碎化”的阅读,而是让学生深入作品,继而提升阅读层次。因此,要想让学生的课外阅读走得更远,还需要围绕—个主题进行“主题深度阅读”。例如:将“朋友”作为主题,不同的书呈现的“朋友”是不一样的,同辈的人可以是朋友,不同辈的人也能成为朋友;熟悉的人可以成为朋友,陌生人也可以成为朋友;要好的人可以成为朋友,敌人也可以成为朋友……探寻它们之间的异同,学生就能更容易,也更深刻地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朋友。一次主题阅读就衍生出一个阅读的焦点,阅读评价聚焦于这个点就能指引学生发现不同的文体、不同的人对同一主题看法的异同。在求同的过程中,学生追寻了主题真谛;在求异的过程中,学生则从不同的维度去整体建构和丰富主题。
  (3)阅读课程——有效评价的生长点。有生命的活力,才会有生长的可能。主题阅读拉近了学生和阅读的距离,但还是显得单薄,不足以让学生焕发阅读的生命活力。因此在主题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应该不同年级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待提高的能力为出发点,整合成哲学主题阅读的微课程。而阅读微课程必须再次细化主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打开。比如从横向打开,以六年级“英雄”为例,细分成英雄人物、英雄故事,中外或古今的英雄,童话中的英雄、小说中的英雄等,他们是并列的,目的是寻找到不同英雄身上的共性。主题也可以从纵向打开,“英雄”主题则可以细分为平凡与伟大,指向的是“什么是英雄”;英雄等于勇敢?指向的是“英雄的真谛”;做自己的英雄,指向的是“怎样成为英雄”。无论哪一种,都暗藏着哲学的思维,暗藏着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循着一个主题,阅读一系列的书籍,这样的阅读大致就形成了对这一主题较为深刻的认识。在阅读期间教师只要把握好关键问题,通过及时、合理的评价,主题阅读微课程就能逐步推进。在阅读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但习得了阅读方法,而且改变了认识世界的方式。
  总之,教师要从学生的阅读实际出发,改变传统的评价模式,将课外阅读评价具体化、趣味化、质量化,以此米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驱动学生的阅读引擎,提高学生的阅读品质,让他们在阅读中打开世界,在书香里丰厚人生。
  【参考文献】
  [l]张春影,小学课外阅读评价体系研究[J].语文建设.2017(7x).
  [2]张忠艳.阅读存折:积跬步以至千里[J].语文教学通訊.2016(4C).
  [3]李小莉,小学低年级课外阅读指导策略[J].课外语文(下).2016(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945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