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延伸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必要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延伸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将课本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达到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利于加深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利于学生在生活中实践语文,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鲜活的社会生活永远是学好语文的不竭源泉和重要保证。
关键词:拓展;思维;理解;语文
拓展延伸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补充、延伸环节,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不断体会到拓展延伸环节具有极其深远的作用。
一、拓展延伸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
语文教学除了学习语文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语文基本技能外,还应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拓展延伸更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的思维跨越空间和时间的界限。
例如,在教学周国平的人生寓言《白兔和月亮》一文时,学生理解了文章的基本内容和寓意后,我设计了这样的拓展延伸问题:“白兔在拥有了月亮之后,反而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原先的闲适、无忧无虑、充满对月亮乐趣的生活不存在了。因此,白兔最终去拜见诸神之王,请求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白兔是慧心未泯,而我们人类呢?当拥有了巨大的财富或某种较高的地位以后会怎样呢?是不是也同白兔一样懂得舍弃?”问题一提出,就有好几位同学举手表述观点。一位男同学说:“像清朝的大臣和珅,贪污了那么多的银两,是清王朝好几年的税收,而最后也被抄家杀头。”上这堂课时,有市三十四中的教师听课。课后我同听课教师进行了交流,谈到了拓展延伸环节中这位同学的发言。令我惊讶,令听课教师惊喜。惊讶,是因为学生的发言出乎我的预料之外,是我无法预先设想到的。说心里话,我在课前和上课时是纯然不会想到和珅的。而我的学生却想到了。惊喜是因为看到了学生在急速动脑,而且学生能将课本知识同现实生活和历史事件联系起来,进行跨越式的思维,为课堂教学增添了精彩的一笔。
由此可见,拓展延伸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达到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并将课本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二、拓展延伸利于加深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阅读教学,其中重要一项,是要求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除了教师为达此目而设计一些问题、讨论、点拨外,拓展延伸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我在教学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一文时,学生讨论了文章的诗句内容,把握了文天祥的爱国情感之后,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即播放了屠洪刚的歌曲《精忠报国》。该歌曲铿锵有力,气势恢宏,充满激情,曲调激昂,节奏鲜明。当时中学生大都对此歌曲比较熟悉。歌曲一播放,一下渲染了课堂气氛,激起了学生的爱国热情。课后得到区教研室有关听课教师的肯定。更出乎意料的是,学生课间要求我重播此歌曲,同学们都想再听听。由此可以推想,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情诗句与屠洪刚激越的《精忠报国》的曲调,在同学们心目中已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令同学们回味无穷,心灵受到感染。
播放《精忠报国》是我教学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一文的拓展延伸环节。这一活动设计,渲染了课堂氛围,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千古不朽诗句的理解。
三、拓展延伸利于学生在生活中实践语文,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要让学生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就应让学生更多地进行语文实践,接触更多的语文材料。为达此目的,拓展延伸仍具有其不可低估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小思的《蝉》与席慕容的《贝壳》时,我设计了这样两个拓展延伸的问题:(1)请同学们搜集一些有关小思和席慕容的诗文,让同学们自己去欣赏和品评。(2)生命是盛开的鲜花,用他艳丽的花瓣铺就人生的道路;生命是美妙的乐章,用他跳跃的音符铺写生活的旋律;生命是翱翔的雄鹰,用他矫健的翅膀博大广阔的天宇;生命是奔腾的河流,用他倒海的气势冲垮陈旧的桎梏。请同学们谈一谈,你打算怎样做,让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更有意义?
解答这种题目,必然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实践语文。正所谓“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鲜活的社会生活永远是学好语文的不竭源泉和重要保证。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搜集诗文,欣赏和品味诗文,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文学熏陶,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第二个问题,意在让学生谈感想,谈启發,懂得要让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更有意义,就得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努力学习,为他人,为社会,像贝壳一样,留下一些精美的东西,让自己的生命绽放出美丽的光彩。
总而言之,拓展延伸向学生展示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语文的天空,同语文实践相结合,利于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提升。因此,要重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延伸环节,研究教材的拓展延伸,力求使语文课堂教学精彩起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谢梦祎.学生视角下的初中语文课堂创新研究[J].才智,2018(28).
[2]王杜娟.“让学引思”理念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7(5).
编辑 冯志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160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