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原生家庭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原生家庭是个体最初成长和学习的环境,也与个体的情感表达、行为模式、依恋风格以及亲密关系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学前教育阶段,幼儿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成员,父母的个性、价值观、教养方式、行为模式及家庭亲子关系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幼儿发展的方方面面,直接影响幼儿的心理发展,从而作用于他们的行为。发扬原生家庭对幼儿行为的积极影响,规避消极影响,是帮助幼儿健康成长的必要手段。
[关键词]原生家庭;亲子关系;关爱和成长
原生家庭,也就是未婚子女在组成新的家庭之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时的家庭。一个原生家庭双方的脾气秉性、成长经历以及其各自的家庭对他们今后的生活和他们子女的一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原生家庭带给儿童的不同影响,使其外在的表现各有差别,父母的个性、价值观、教养方式、行为模式及家庭亲子关系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幼儿发展的方方面面。
一、完整的爱构建孩子健全人格
一个人在家庭的时间最长,父母对自己的孩子也最熟悉,关系最密切,影响力最大。一个人的气质、性格、品质、理想和情操的形成,都与他从小受到父母的教育和家庭环境的熏陶有关,人是在家庭生活中学会掌握社会的基本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健全完整的家庭对子女的身心发展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在和谐的原生家庭中成长的幼儿容易形成较强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是幼儿适应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保障。原生家庭父母和谐、关系简单、矛盾较少,父母对幼儿的教育容易达成共识,容易营造轻松和谐的家庭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有助于幼儿形成较强的安全感。
二、不良的亲子关系形成消极心理
原生家庭结构的独特性也会给幼儿的行为带来消极影响。
1.影响人格的独立
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幼儿行为的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容易使幼儿产生焦虑、退缩等行为,影响他们自我选择和自我判断的能力。随着幼儿第一反抗期(3岁前后)的到来,他们需要获得他人的认可,不想所有事情都受到成人的控制,独立自主的要求逐渐增加。此时,如果家长因过分溺爱幼儿而选择事事包办代替,或者用高标准要求幼儿,抑或是对他们的行为漠不关心,幼儿的自我效能感就会逐渐降低,产生焦虑。他们会担心自己的行为是否会受到成人的惩罚,害怕自己做错事,渐渐出现退缩的行为。
2.对生活节奏的影响
无规律的家庭生活不利于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现代快节奏生活环境下,父母经常晚上加班,周末补觉,幼儿会认为这样的生活方式就是好的,他们也会效仿,导致生活没有规律。幼儿进入幼儿园后,面对规律的作息,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都会出现种种不适应的现象,如正常的进餐时间没有胃口,同伴在运动时想要睡觉。久而久之,混乱的生活方式不仅会影响幼儿的行为表现,更会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
3.造成情感方面的缺失
在原生家庭中,父亲或母亲在幼儿阶段或其成长阶段关爱缺位,使得孩子在心理上始终有未得到足够爱的满足。在成长过程中父爱或母爱的缺失,有可能造成子女在成年后容易从伴侣身上去找寻这部分缺失,这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就是恋父或者是恋母情节。如果在成长的过程中来自家庭的关爱严重缺失,极易导致一定程度上的心理扭曲,直接影响子女成年后的生活。因此,情感缺失是原生家庭中最应该避免的一种情形。
三、至关重要的性格形成两大时期
孩子的心理成长有两个关键时期,第一个是婴儿时期,这是建立孩子安全感的最佳时期;第二个是青春期,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家庭氛围在这一阶段最为重要,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从而作用于他们的行为。这两个关键时期如果得不到关爱或者家长处理不好,对孩子以后的成长甚至是人格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影响。
一是婴儿期。儿童期心理分为3个阶段,即婴儿期0~1岁、幼儿期1~3岁、儿童期3~6岁。如果说儿童期心理发展对人一生的心理状态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婴儿期的心理发展就是重中之重。如果婴儿期心理出现问题,以后的心理发展将埋下巨大隐患。在婴儿期,父母需要尽量满足宝宝的需求,让宝宝有安全感,对他人产生信任。而有些孩子由于在婴儿期长期被置之不理,没有建立起对外界的信任,导致日后人格的形成出现障碍。专家指出:虽然婴儿不会说话,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他会感受到看护者的态度,安全感和信任感的形成与看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孩子出现多疑、不信任他人的情况,建议家长或看护人应立即引起重视,学会尊重孩子、对孩子有耐心,如果有必要还可以开展一些亲子之间“爱的训练”,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原生家庭便于父母与幼儿之间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为幼儿未来发展中良好的同伴关系打好基础。原生家庭中家庭结构单一,家庭成员较少,幼儿的交往对象就是父母,有利于增加亲情,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在与父母交流的过程中,幼儿学会用不同的方式向父母表达不同的感受和要求,习得不同的社会交往方式。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让幼儿体验交往的乐趣,建立交往的自信心,学会分享、合作和移情等必要的社会交往能力,為幼儿未来在社会交往中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打好基础。
二是青春期。孩子升入初中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懵懂,人格也在逐渐形成,认为自己长大了,他们一点点学会了独立思考,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再像小学生那样听老师的话了,还有一些孩子因为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而不喜欢这个老师所教的知识了。究其原因,其中一种是婴儿期没有很好度过,小孩子长大后表现为不合群,不与他人交往,多疑、焦虑,进入青春期后,矛盾更加尖锐,有的孩子甚至出现严重的猜忌心理,成年后,有的还会影响夫妻关系,导致婚姻出现问题。另一种则是进入青春期后激素水平波动造成的情绪不稳定和冲动,与家人的关系没有处理好,缺少关爱的心灵需要经常做几件“坏事”来引人注意,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白眼,到家里了更多的是家长的训斥,经常处于紧张的环境和无人理解氛围之中,学习成绩得不到提高,久而久之产生了自卑和自暴自弃的心理。
四、建立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庭理论奠基人莫瑞·鲍恩认为:幼儿在原生家庭中与父母的关系,将影响其人际交往能力;现代家庭的居住环境,也会影响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因此,家长应该尽量为幼儿创造与成人、同伴交往的机会,如周末带幼儿到户外游玩,认识更多的小伙伴;经常带幼儿到小区的花园里,鼓励他和同龄人主动交往;也可以组织走亲戚串门儿之类的活动,鼓励幼儿和不同的对象进行交流,为他们提供问题情境,促进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家长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更新教育观念。在教育观念上,父母双方要达成共识,形成统一的教育方式,这样才有助于孩子的健康协同发展。原生家庭中,孩子接触最多的就是父母,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父母双方应规范自身行为方式,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努力为孩子营造积极、健康和上进的家庭氛围。对待孩子的行为正确运用强化和惩罚。当看到孩子的些许进步或孩子出现亲社会行为时,应用物质奖励或口头表扬的形式强化他们的行为,以增加良好行为出现的次数;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不要急着批评和指责,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
原生家庭带给孩子多少爱和温暖,他就会有多么强大的内心世界和精神本源,就会回馈给社会一个健康的意识和乐观的状态,传达给他人积极向上的东西。每一个处于成长期的孩子都需要来自家庭的关爱和温暖,每一个少年的成长都关系着社会的构成,要用我们的关爱告诉曾经受过伤害或者正在遭遇不幸的孩子,人生的道路还有另一种选择,堕落不是唯一的未来,长大后怀抱着极大的善意,将这个选择,传播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让他们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参考文献:
[1]梁楠.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研究分析[J].青春岁月,2013,(16).
[2]刘佑民.以人为本:学校体育价值的时代取向[J].成才之路,2008,(08).
[3]赵廷君.浅谈言传身教对孩子的重要性[J]. 教育论坛,2015,(20).
[4]郎国强.略论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因素[J].铜仁学院学报,2005,(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283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