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学生道德实践教育的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对高职院校学生的道德实践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和分析,以期了解高职院校学生在道德实践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开展针对性的道德教育,促进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提高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道德实践;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5-0045-02
  一、前言
  高职院校学生是当前大学生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将承担很多基础性、操作性和服务性的工作,社会对他们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有较高的期望。但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高职学生在道德实践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与社会的期望产生了一定的差距,因此研究高职院校学生的道德实践状况和道德实践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更好地开展研究,课题组在专家的指导下设计了《高职院校学生道德实践现状调查问卷》,并在泰安市的三所高职院校发放了1500份调查问卷,有效调查问卷1261份,有效率为84%。问卷涉及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选择和道德实践教育等方面,旨在了解高职学生道德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加强和改进高职学生道德实践教育提供可借鉴的对策。
  二、问卷分析
  1.道德认知方面。从总体上看,高职学生的道德认知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但是也存在错误认知和模糊认知的情况。比如只有35.37%的学生表示上课不会迟到,18.87%的学生表示上课不会玩手机,53.53%的学生表示在考试时不会作弊,按时上课、认真听讲、诚信考试这些是每个大学生都应该认真贯彻执行的日常行为准则,但是大学生对这些准则却认识不到位,因此在执行起来也大打折扣。
  2.道德情感受个人利害关系的影响。調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一些问题的道德情感有明显差异。比如对“异性在公共场合亲热”和“在书桌上乱写乱画”,60.43%的学生和42.67%的学生表示能够容忍和接受。而面对“在食堂买饭插队”和“在宿舍使用违规小电器”,只有13.72%和21.01%的学生表示能够容忍和接受。学生态度产生差别的主要原因在于这一行为是否会影响到其个人利益。前者与学生的切身利益关系不大,所以持容忍的态度的人多,而后者触及学生的个人利益所以持容忍态度的人少。由此可以看出,学生道德情感倾向与个人利益密切相关。
  3.道德意志不坚定。调查数据显示学生的同一个行为在有无外在监督的情况下会有不同的选择。比如如果有他人在场,捡到财物交还失主的比例上升了0.79%,留为己用的比例下降了1.31%。由此可以看出,外在的监督能引导学生道德行为往合乎社会规范的方向发展,由此也可以看出学生的道德意志不坚定,不能做到慎独。
  4.道德行为方面。(1)缺乏社会公德意识,道德行为的执行力不强。例如当发现有人打架斗殴时32.91%的学生会选择赶紧走开,有16.26%的学生认为只有对自己有好处才参加班级集体活动,当看到教室有人扔的废纸时25.8%的学生选择不管不顾、别人扔他也扔。这说明学生缺乏社会公德意识和集体意识,不能践行良好的道德行为。(2)道德关系的处理能力不强。一方面是个人与他人之间的道德关系。比如同学借了自己钱忘记还时,30.85%的学生表示不要了,14.27%的学生表示“虽然不开口要,但会一直记在心里”,13.63%的学生表示也借他钱不还。这说明学生不知道如何去处理个人与他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另一方面,学生的自我身心调节能力弱。
  5.道德评价的双重标准。高达95.08%的高职学生对自己的道德行为持满意或者比较满意的态度,只有4.92%的学生对自己的道德行为不满意。而60.8%的学生对高职学生的道德行为表示不满意,70.5%的学生认为高职学生应该加强自我修养。由此可以看出,高职学生存在着双重的道德评价标准,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评价较高,而对他人的道德行为评价较低,因此应加强学生的自我认知教育。
  6.与父母缺乏沟通。调查数据显示10天以上才给父母打一次电话的比例达到了38.94%,26.17%的学生表示可能会在需要钱时才给父母打电话,43.54%的学生表示毕业时可能会选择远离父母的工作地点。这些数据说明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缺少与父母的联系和沟通,家长对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不能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因此在道德实践教育中要密切配合家庭教育。
  7.道德实践教育方面。29.34%的学生认为本校的道德实践教育效果不佳;在参与道德实践的比例方面,有12.93%的学生表示全部学生都应参加,这说明学校的道德实践教育的开展覆盖率不高;在道德实践教育的内容上,学校安排的道德实践活动主要集中在社会公益活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社会劳动方面,而学生希望参与的道德实践活动则多集中在法制教育活动、文娱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上,这说明学校的道德实践教育内容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
  三、对策建议
  1.强化道德认知教育。道德认知指导着道德实践,道德认知的正确与否、牢固与否会影响到学生的道德行为选择。首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各专业课应协同育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要注重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以大学生在生活、学习和就业中可能面临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提高道德认知教育的有效性。再次,要注意方式方法,丰富课堂形式,调动学生主动性和参与性。
  2.进行道德情感教育。在加强学生道德实践教育的过程中,应加强道德情感教育。比如针对该不该扶起跌倒的老人、如何看待“高铁霸座”现象、如何看待“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等社会热点开展课堂讨论,在讨论和争辩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白是非对错,强化情感体验,让学生能在面对类似的事情时做出正确的选择。
  3.开展道德意志教育。坚定的道德意志能让学生坚守初心,做出合乎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的道德行为,在道德实践的过程中能做到慎独,不受各种诱惑因素的干扰,从而做到知行合一。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指引自己的人生;开展挫折教育,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开展抗压心理辅导等。
  4.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实践教育的落脚点,也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集中体现。首先,应从身边小事抓起,比如教室里的长明灯、不关的水龙头、教室宿舍的卫生等,引导学生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其次,要将学生日常的道德行为表现纳入教学评价的范围,通过多元立体化的评价来引起学生对自身日常行为表现的重视,引导其自觉按照合乎规范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5.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德育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外在的理论内化为内在的认知的过程。调查数据显示高职大学生普遍认为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特定的情境、日常的行为规范引导学生经常“照镜子”和进行自我反省,对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进行“扬弃”,从而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通过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能充分调动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其道德实践能力的提高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6.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需要发挥多方的合力。学校要优化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笔者所在的学院深入开展融传统文化、泰山文化、大学文化、企业文化“四位一体”的泰山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把工匠精神、“担当、进取、包容、和谐”的泰山精神融入进去,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供了文化土壤和精神支撑。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家教、家风对一个人品德的形成至关重要。因此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上,要密切配合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家庭教育。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学生道德实践能力提高的重要环境保障,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都离不开社会。因此,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各种社会不良现象,以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来引领人生,以积极向上的道德行为来规范人生。
  参考文献:
  [1]楼竞洲.论道德实践在道德现象中的基础地位[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1).
  [2]刘瑜.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道德实践的现状及实现途径[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404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