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利用“课前生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随着教学制度的优化和完善,当前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也注重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来开展教学工作,其中有效地利用“课前生成”将会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们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空间,显著的提升学习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 利用“课前生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F1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07-0197-01
所谓“课前生成”就是学生在预习环节中通过自己的研究和思考来掌握一些知识,并且找出自身存在的薄弱环节,再在实际的课堂学习中进行讨论处理。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学习的参与度,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本文我们将围绕有效利用“课前生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主题来开展分析,再提出有利于利用“课前生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可行性对策。
一、针对于有效利用“课前生成”来合理的指導学生开展预习环节的探究
要想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就要有效的利用“课前生成”来合理的指导学生开展预习环节。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在实际的授课之前如果合理地开展预习环节将会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帮助学生真正的内化和掌握重点知识。在预习环节中学生们能够对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和分析,了解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从而带着问题来寻找答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能够更加顺畅地了解学生的薄软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所以说,在利用“课前生成”时教师要掌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给学生制定合理的教学提纲,让学生有目的性地进行预习学习。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提出自己的疑惑,并且要求学生们用笔记记录下自己存在的问题,再让学生们自己查阅资料来接触问题。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为学生们布置预习任务时一定要控制好预习的方向和目的,让学生们在预习中有所收获。例如,当教师在为学生们讲解“生活和百分数”这一节内容时,可以先给学生们布置具有针对性的预习任务,然后让学生们自主学习,在生活中发现和表百分数有关的问题,加教学工作和生活之间的联系,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二、针对于有效利用“课前生成”来及时完善教学预设的探究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就要有效利用“课前生成”及时完善教学预设。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课前生成”做出正确的批阅和评价,掌握学生们的基本学习情况,然后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来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各个流程。教师在批阅学生的预习作业时也要尽可能地将学生的需求转化成为教师的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收获专业的知识,提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当教师在为学生们讲解小学数学“统计和概率”这一节内容时,一定要及时为学生们批阅,也就是批阅学生在“课前生成”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在预习环节中掌握了哪一些知识点、有哪些知识点需要进行强化、学生又提出了哪些问题等,从而设计在实际的授课中应当将教学工作的重点放在哪些“统计和概率”相关知识内容上,避免在教学中做太多的无用功,提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在批阅完成以后,教师要给出学生合理的评价。根据“课前生成”中的关键内容来给出准确的评价,让学生们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从而有着一定的方向来进行调整和思考,寻找处理问题的手段,这种评价形式能够更好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提升学生自身的数学探究能力。完成评价以后,要再进行“课前生成”的分类整理,也就是将“统计和概率”分成解读类和问题类,将着两种分类和自己的教学预设合理的融合在一起,促使教学设计更加专业[2]。
三、针对于针对于有效利用“课前生成”来和课堂教学有效衔接的探究
教师还要有效利用“课前生成”来和课堂教学有效衔接拉提升教学效率。因为本身合理的利用“课前生成”就能够提升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实际的小学数学学习中自主的进行动手操作、观察、思考以及表达,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来开展教学工作。在以往传统的小学数学的预设环节中都是按照“链条式”的形式来设计相关问题,这种问题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空间,而融合“课前生成”以后将会解决这种“链条式”的形式,以一种“板块式”来为学生们组织教学,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思维能力以及营造自由表达空间的同时提高小数数学的教学效率。
四、总结
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我们充分意识到在教学工作中有效利用“课前生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及时优化和更新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来开展教学,尽可能地在实际的授课环节中利用“课前生成”来指导学生开展预习环节、完善教学预设以及布置课后作业,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们提供良好的学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率,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洁.关注动态生成提高课堂有效性[J].基础教育参考,2018(13):55-5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514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