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实践路径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就如同一把双刃剑。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文化观念的多元,对高职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既有消极的分化作用又有积极的塑造作用。丽水学院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从“两山”战略和“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出发,从落实、落细、落巧三个方面设计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高职学生;社会责任;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9)08-0163-03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对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改革,并在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可见,责任教育,特别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在现代化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价值多元交流和文化碰撞日益凸显,大学生的思想也受到了巨大冲击。高职学生由于层次低、年龄小、成分杂等特点,更容易受到网络低俗化、随意性和盲目性带来的负面影响,形成社会责任感的缺失,而表现出重物质轻精神、重功利轻道义等特点。因此,从责任教育的时代性、实践性和规律性出发,高职生的责任教育必须明确国家、社会、个人的职责、责任,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落细、落实、落巧,使学生将责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责任教育要落细
  高职学生的责任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要启发责任意识、培育责任情感,又要促进责任行为。倘若我们高校的责任教育依然保持坐而论道的姿态以灌输知识为主,而不是聚焦学生的思想热点与社会热点,不能于细微之处浸润学生的心灵,那么再好的理论也会被束之高阁,再美的言辞也只是自说自话。因此要提高责任教育的实效,可从以下三个层面落细落微。
  (一)细化责任教育的目标
  责任教育的意识要落根,责任情感要发芽,责任行为要结果,与责任教育的目标指向是息息相关的。“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想要将责任教育落到实处,必须从目标着眼,从细微之处入手,将责任教育目标进行分解,做细、做精。
  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定位,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特征,大学应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里、历史沿革基础上传承、研究、创新,肩负起时代使命,梳理出本校向社会输送的是什么类型的人才,输送的人才是什么样品质的人才这一思路。
  以丽水学院为例,丽水学院前身为处州师范学堂,因此有着悠久的师范教育传统,注重知行合一,为丽水地区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如今丽水学院人才培养的目标更为明确,是努力培养服务“两山”战略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立足丽水市、面向浙西南、辐射“旅游区”,融入“大花园”,突出“生态、民族、文化、健康”特色,全面提高学科与产业、专业与行业,学业与就业的契合度。这是我校对浙江省委对丽水发展的定位和总体要求的响应,也是与本校的文化特点和亟须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密切对接。因此,丽水学院培养的人才需要具备立足实际、吃苦耐劳、服务山区的责任和担当意识。
  (二)细化受教育群体
  当前的高职学生基本是“95后”,甚至“00后”,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的生长环境造就了当代高职学生自己的思想、行为特点。他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和维权意识较强,在面对不同的政治主张、生活方式或是价值观念时,都更具包容性;但同时又表现出合作意识、抗挫折能力和责任意识的欠缺。因此责任教育必须尊重“95后”高职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除了把握作为一代人的时代特点,更重要的是高职学生群体内部也存在不同的小团体,比如从性别、学科、出身、地域等角度区分,不同的群体也有不同的特点。另外即使同一群体在不同时期需求也会不断变化。因此,学校层面需通过研究不同群体需要指向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安排与之相符合的宣传教育内容,才能使学生破除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隔膜,获得新知,真正受益。
  二、责任教育落实
  责任教育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劳永逸,而需要漫长岁月的理念传导,寓学于行,躬身践履,才能最终内化为学生感同身受并身体力行的思想意志与自觉行为。责任教育看似抽象,实则具体;看似小事,实则影响深远。因此,笔者认为,审时度势地更新责任教育内容,促进责任教育生活化、实践化,是提升责任教育实效性的两个关键所在。
  (一)提升责任教育的生活契合度
  任何的理念、教育之所以能够穿越时光依然熠熠生辉,为人类社会所掌握和信服,成为人们生活的道德标准,原因不外乎其贴近生活、立足于现实,有根有据、有血有肉、有情有理,因此责任教育也应遵从此规律,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提高教育的生活契合度。高职学生主要生活在校园中,為此,在展开社会责任感教育实践时,应立足于学生的校园生活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加深其理解能力与实践能力,继而提升责任教育的生活契合度。
  从寝室管理角度来说,寝室作为学生的第一社会、第二家庭、第三课堂,承担着日常管理的重要任务。为此,学生在寝室生活时,若能将社会责任的相关内容落实到寝室的管理及人际交往中,可极大提高学生对社会责任相关知识的理解。通过寝室成员对行为责任的一致达成,继而在今后的寝室生活中不断对自身或他人的责任行为进行检验与纠正,端正自身的行为习惯。久而久之,学生对于社会责任的相关认知便会有所提高,并学会主动承担自身的职责与义务,使寝室生活更为融洽。
  (二)强化责任教育的实践性
  国外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提出“实践活动即为认知的源泉”。而我国宋朝时期,著名诗人陆游则对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得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千古名句。故不难发现,要想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认知,则必须经过实践而达到教育的目的。笔者认为从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实训环节来强化责任教育的实践性,可以增进对社会责任相关知识的运用来促进知识的内化。   首先是校园文化建设。要从顶层设计、日常活动、平台开辟等方面展开校园网状文化建设,构建德育文化环境,将责任教育融于其中。一方面要加强校园文化的物质建设,将社会主义价值观、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等融入校园物质的布置、融入公寓文化建设之中。另一方面,要从组织校园文化方面营造责任氛围,就如同丽水学院于2013年提出打造“最关爱学生的大学”的办学理念,经过多年的实践,学生学习、生活条件明显得到改善,最重要的是学生成长成才的育人体系显著优化,以及关爱学生的校园氛围逐渐浓郁。同理,校园文化也在不断影响着学生,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塑造他们关心他人、服务他人的能力。
  其次是社会实践。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到基层和群众之中,通过社会实践磨炼意志。通过组织如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爱心资助、美丽浙江等方面的公益实践活动,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将社会责任感、正确的价值观、积极进取的人生观融入其中。同时,对于实践中遇到的不负责任现象也要勇于斗争。例如,学生勤工俭学、参与志愿活动的目的仅在于获取一定的报酬或认可,若最终的结果与理想有所偏差,学生便会对在课堂上所学到的有关社会责任的知识产生怀疑。故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时,学校要整合学生对于社会实践的反馈与总结,继而提高学生对社会现象问题的分析与反思能力,让学生得知社会也有阴暗的一面,进而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为此,通过对社会实践中不负责任的现象进行解析,可让学生对社会责任有更深的理解。在今后的工作中若发现此类问题时,便可提高其主动性,使其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最后是实习实训环节。高职生培养以就业为导向,故在实习或实践环节需增强学校与外部的联系,在实习和实训环节中将高职学生的技能训练场和责任养成场相结合,使得实际活动贴近生活、贴近大众、贴近实际。比如,为增强爱国教育,可以通过清明节、中秋节、建党节和国庆节等纪念节日,按照高职生的切实需要进行实践活动的设计和部署,并进行图文并茂的展示,让学生成为实训中的参与者、组织者和执行者,在其中主动形成责任意识、承担社会责任。让课堂所学的社会责任的相关知识在运用中给学生带来情感上不同的体验,在愉悦的教学环境中使学生内心产生向往与信仰,继而逐渐转变为个人的思想。
  三、责任教育落巧
  在当今思想意识多元、情感体验多变、行为表征多样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对于思想及人生价值的取向发生了极大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也随之转变。
  高校责任教育若想富有成效,需借助于卓有成效的模式或范式来实现,并且面对事物不断演进而进行教育式样的改革。因此,笔者认为,责任教育要入脑入心就必须慧心巧思,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及需求,拿捏好学生的情感取向及兴趣爱好,继而使责任教育充满生动性;巧于真切了解和准确细化青年学生由于自我角色、成长经历、发展境遇的差异而呈现出的不同,增强责任教育的针对性;巧于站在时代前沿,与学生朋辈式发展相处,增强责任教育的互动性。
  (一)责任教育要深入了解学生群体的内在需求、情感取向和兴趣趋向,实现教育的生动传播
  人的需求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内在需求,目的是让自己内心感到幸福,而不在意外界对自己有什么评价,比如健康良好的关系、自我的接纳等;第二类则是外在需求,也就是希望获得别人的认可,比如说希望出名、赚很多钱、获得权力、拥有美貌等。大多数时候,每个人都按照节奏、程序办事,被推着走。教育中这种现象更是普遍存在。很多教师信奉外在的控制理论,而一旦学生不愿意主动学习,不论采取任何的处罚与措施都不能纠正其行为与状态。所有的生物均具有不同的意识,不会轻易受到他人的操控,都具有自我管理或自我控制的能力。为此,在教学中只有满足学生的内心需求,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如今的高职学生成长于多元的社会,价值取向偏向实用、功利,然而依然有着强烈的内在成长的需求。此外,在信息社会中,信息犹如洪流,分散着人们的注意力,面对海量的信息,学生主要以自身的感官与情感的体验来选择信息。而责任教育不仅是一种传播途径,还是一种认知上的参与及情感上的介入。因此,在情感认同或相当程度上,学生情感对于知识的好恶与亲疏都会直接影响他们对知识的接受情况。因此作为思政工作者、责任教育的传播者,我们不能只坐在书斋里面跟同行交流,必须要培养跨界能力,掌握多种技能,才能赶上知识发展的速度。而任何知识产品,现在都要做到模块化和趣味化。模块化的意思就是将知识产品做成“自制胶囊”,外面裹一层“糖衣”,让学生觉得特别好吃,也许当时没有消化,但是总有一天,某一个“胶囊”就消化了,然后生根发芽,变成灵感了。趣味化就更有必要了,因为要面对更多的受众,所以教师要学会讲故事,要能头头是道,出口成章。而参与者的情感介入,都会使学生所推崇的人格魅力、环境氛围、人物事件等逐渐转变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因此我們应注重学生情感对责任知识传递的意义与影响,继而对其进行适当调整,提高其积极性。
  (二)责任教育要真切了解和准确细化青年学生由于自我角色、成长经历、发展境遇的差异而呈现出的不同,增强责任教育的针对性
  相较于其他高校学生,高职学生具有学历低、理论水平低、对责任观念理解层次不高的特点,但是反过来说也具有实践操作技能强、社会融入时间短、责任教育成效显著的特点。根据他们的特点,在责任教育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需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基于高职学生成绩差距大、自身素质不佳的特点,要强化学生对责任体验的尝试,通过不断反省,增强责任教育的针对性。
  其次是要从高职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这就决定了责任教育要在“做人”的基础上强调“做事”,即根据学生的专业特征及社会岗位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理想信念,并逐渐形成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乐于奉献的精神品质与观念,形成自身专业的职业道德素养与诚信廉洁。
  (三)思政工作者要站在时代前沿,与学生朋辈式发展相处,增强责任教育的互动性   当前,网络信息交互的方便快捷使其俨然成为人们虚拟社交的主要形式与思维习惯;在“朋友、长辈文化”的影响下,当今学生青年便格外注重网络交流的真实感与尊重感。而互联网的消费性、大众化和圈群化的特点也如同一把双刃剑,具有低俗、盲目和不可控的副作用,舆论环境和信息接收方式的剧烈变革更是要求高校辅导员要提高自身在“互联网+”大背景下、在自媒体时代对学生的总的影响力。高职学生的责任教育,也需充分利用自媒体的优势,丰富责任教育形式、拓展责任教育平台、创新责任教育机制,从而创造责任教育新阵地。
  (四)转变传统人才教育观念,继而建立多元化的人才观
  传统教育主要以“学而优则仕”为主,在这一传统观念下,高职教育总忽略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而汪中求在自己所撰写的《营销人的自我营销》中,对学历教育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美国某机构将10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并对其今后的40年人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仅有8%的人走向了成功的道路。为此,学历并不是学生成功的必要条件。”在国家经济改革的时代,高职院校更应注重学生多元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并在提高其社会责任感的同时,建立多元化人才观念。
  (五)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场地作用,继而推动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建设
  高職院校是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阵地。若学校仍采用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单一、考评方式不合理的方式进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会导致学生理不清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且难以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故学校要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完善灌输式教育、对不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进行纠正,优化教学手段,增强对学生思想政治与社会责任感的教育,继而充分发挥院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价值。
  四、结语
  总之,对高职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实现路径应从教育目标、群体特点、教育过程进行细化,从学生生活、教育实践、实训等环节落实,借助学生需求、培养理念、新媒体等手段进行落巧,从而让学生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教育推进中完成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形成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 冯培. 审时度势借“式”化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亲和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
  [2] 韩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3] 李艳,孙文新.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实践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4(20):116-117.
  [4] 郑洪利,张驷宇,孙会扬.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与职业技能联动培养路径的探索与实践[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4):22-25.
  [5] 沈沁文,吴峥.“中国梦”与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融合的路径探析[J].改革与开放,2018(9):130-132.
  [责任编辑:刘凤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531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