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究中增能力 于细微处觅真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和生活经验的丰富,浅显化的语文阅读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语文阅读需要。因此,要想提升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就要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深化阅读教学指导,让学生们能够从有限的文本内容中获得更多的知识,能够于探究中增能力,于细微处觅真知。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探究课堂
语文学科是一门以汉民族的语言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汉民族是一个讲究含蓄的民族。因此,汉民族的专家、学者在进行文章创作之时往往以含蓄为美,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创作境界。他们不会将这些自己想表达的观点直接说出来,而是将它们隐藏在文章中的细枝末节之中,让读者自己去想、自己去猜,进而在自身思想与文本内容的共同作用之下,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所以,要想提高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就要将文本细读法应用到阅读教学过程中,强化语文阅读课堂的探究性,深化学生的课堂感悟。那么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该如何将文本细读法应用到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呢?下面我将结合我的教学实际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该问题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情境教学,激活阅读情感
文章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文章的灵魂。语文阅读过程说到底就是学生对语文作品的感悟过程。因此,要想开展文本细读活动首先就要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激活学生的课堂情感,让学生在情感的驱动之下自觉完成知识探究任务,深化课堂体验。
例如:在《山中访友》一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就是以情境教学的方式激活学生的阅读情感,促进文本细读活动的顺利进行的。
在讲解作者为什么说古桥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这一知识点时,我先利用多媒体电子教学设备展示了一个德高望重的老人的图片。然后,我问学生:“在生活中,你们见过这样的老人吗?他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接着,我引导学生就这一问题进行探究,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了学生的课堂情感。随后,我又出示古桥图片,让学生寻找二者的相似之处。
在这一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以图片教学的方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生活化知识教学情境,激活了学生的课堂情感,促进了学生情感与作者情感之间的融合,推动了文本细读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成功运用。
二、小组合作,强化课堂参与
文本细读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成功应用离不开学生课堂参与的充分强化。要想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的课堂参与,就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实施小组合作教学法,让学生在开放化、自由化的知识探究环境中充分挖掘自身潜力,深化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达到文本细读的目的。因此,小组合作教学法也是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组织文本细读活动的有效方法。
例如:在《唯一的听众》一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就是以小组合作教学的方法推动文本细读活动的顺利进行的。
首先,我将学生分成了人数适宜的知识学习小组。然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了如下问题:
(1)文中三次强调老人平静地望着“我”分别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请将他们找出来简要分析。
(2)同样是老人平静地望着“我”,作者被望时心境是否有变化?
(3)文中是如何描写老人的眼睛的?为什么这样写?
经过激烈的课堂讨论,学生最终在对“老人三次平静地望着我”这一文章细节的分析中,把握了课文的整体脉络,体悟到了作者对老人的敬佩与感激之情。
在这一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以小组合作教学的方式营造了良好的知识探究氛围,促进了学生课堂探究积极性的充分发挥,细化了文本知识,丰富了学生课堂体验。
三、活动教学,丰富切身体验
活动教学是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有效形式,通过组织语文活動能够增加学生的课堂实践机会,强化学生的知识感悟,丰富学生的切身体验。因此,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妨以活动教学的方式,促进小学语文文本阅读活动的细化。
例如: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就是以组织实践活动的方式推动文本细读目标的实现的。
在讲解父亲为救儿子用手挖地震废墟之时,为了让学生体会父亲救儿子的急切心情,我为学生组织了一次场景还原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模拟父亲挖地震废墟时的动作。然后,我以小组选派代表表演的方式展示课堂讨论结果。最后,我和学生共同商议找出了最切合文本内容的挖掘动作。
在这一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以组织实践活动的方式丰富了语文课堂组织形式,深化了语文课堂体验,让文中的父亲形象在学生的眼中丰满起来,细化了文本阅读,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总之,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文本细读不仅是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实际的要求,也是满足学生的课堂需求、促进小学高年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是我们每一位小学高年级语文老师都不能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孟素平.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策略[J].文学教育(上),2018(10):122-123.
[2]时文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及文本细读策略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38):90-91.
编辑 冯志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557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