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卖火柴的小女孩》人物描写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3课《卖火柴的小女孩》以“卖火柴—擦火柴—人死去”为线索,讲述了大年夜的街头又黑又冷,一个乖巧、美丽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在饥饿、寒冷、孤独中五次擦燃火柴,在火光中看到不同的幻像,最后在大年夜,在幻想中微笑着冻死在街头的悲惨故事,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表达了对小女孩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其中卖火柴、擦火柴、人死去是行动描写,在火光中看到不同的幻像是心理描写,还有少量的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各种描写方法的运用恰到好处,尤其是心理描写独具特色,值得重点学习。
   关键词:卖火柴的小女孩;人物描写;心理描写
   一、关于人物描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小学第三学段5-6年级阅读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这里“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有五种类型: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其中,描写重点解决“怎么样”的问题。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展现客观事物,让读者有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逼真感觉。描写具有影响读者的感情,使作品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作用。描写有四种主要的类型: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而人物描写又主要分为外貌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神态描写。
   二、外貌描写(肖像描写)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作家,世界著名的童话大师安徒生的代表作之一,是世界文学中的珍贵经典,因此被选入小学语文教材。全篇以“卖火柴—擦火柴—人死去”为线索,讲述了大年夜的街头又黑又冷,一个乖巧、美丽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在饥饿、寒冷、孤獨中五次擦燃火柴,在火光中看到不同的幻像,当人们沉浸在大年夜的幸福中的时候,可怜的小女孩却在她美好的幻像中,面带微笑,冻死在街头的悲惨故事。这篇童话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穷苦人民受苦受难的现实,表达了对小女孩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这一课中的人物描写的方法,尤其值得我们学习。
   第一段:“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有什么用呢?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寒冷的冬天,她没有自己的鞋子可以穿,只能穿妈妈的鞋子,一点也不合脚,当然冷得无法忍受!)
   第二段:“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小女孩很冷很冷,她的脚冻伤了,多么痛,多么痒,多么难以忍受!这么冷的冬天没有鞋子穿,并且她还是一个小孩子,怎么能够忍受得了呢!)
   第三段:“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多么美丽的女孩,所有善良的人们,都会期望她能够生活幸福,但是她又冷又饿,饥寒交迫,不得不苦苦地挣扎,面临死亡的威胁,哪里还有心情顾及自己的形象呢!善良的人们期待她幸福的美好心愿和现实生活中她苦难的生活形成巨大的反差,引起读者强烈的震撼和共鸣。)
   第四段:“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她是多么寒冷,她是多么可怜,她是多么令人同情!世界闻名的童话大师、文学巨匠,用他的笔,把读者的心紧紧地抓住。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复杂的修饰,仅仅用最简单的语言,就能够表达最强烈的感情,这正是需要同学们用心学习之所在。)
   三、行动描写(动作描写)
   第一段:“……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乖巧的小女孩,赤着脚在街上走着。”(多么寒冷的冬夜,但是她有家不敢回,只能孤零零地走在大街上,她是多么可怜,多么令人同情!)“……她穿过马路的时候,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这么小的孩子,没有亲人相伴,单独横穿马路,她受到乘车人的伤害,说明了社会的黑暗,没有人关心同情她。)
   第四段:“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坐、蜷、缩,连续使用一些动词,运用动作描写的手法,表现了小女孩的寒冷和可怜。)
   第五段:“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在忐忑不安中,在可能受到家人打骂的恐惧中,她鼓起勇气,抽出了一根火柴,要用火柴来取暖,但是她只能这么做。这说明天冷到极点了,她冻得实在无法忍受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能起作用吗?也许只能是一种心理安慰,但又能怎么样呢!)
   第六段:“她又擦了一根。”第七段:“她又擦着了一根火柴。”“小女孩向画片伸出手去。”
   第九段:“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总共五次“擦火柴”,重复的动作反复描写,加强了表现力。这个动作描写说明她没有其他的办法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温暖、得到食物、得到节日的礼物、得到奶奶的疼爱。这个动作,让读者越看越难过,引起读者强烈的心灵震撼。)
   第十一段:“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这个“坐在墙角里”的动作描写,实际就是冻死在墙角里!表现了小女孩被冻死街头无人问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社会的黑暗,表达了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
   四、语言描写
   本课中关于主人公的语言描写比较少,在写小女孩在寒冷至极的情况下,不得不擦燃火柴取暖,在幻觉中看到了火炉、烤鹅、圣诞树,看到了那棵美丽的圣诞树上的烛光又变成了星星,而她又想起了奶奶活着的时候曾经告诉过她:一颗星星落下来,就有一个灵魂要到上帝那儿去了,所以在第八段中说了一句话:“有一个什么人快要死了。”小女孩说。这一句语言描写,预示着小女孩可能会死去了。
   第九段:“……奶奶!”小女孩叫起来,“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样,就会不见的!”(小女孩透过火柴的亮光,能够“看到”——实际上是幻觉,想起了亲爱的奶奶,然后又怕火柴一灭奶奶就会不见了,所以不得不请求慈祥的奶奶把自己带走。小女孩明明知道奶奶已经死了,还要求奶奶把自己带走,说明了她不愿意活在这苦难的人间了!这是这篇课文最重要的语言描写。)    五、心理描写
   第四段:“她觉得更冷了。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小女孩又冷又饿,没有人关心她,没有人可怜她,回家还可能会挨打,所以她有家不能回,亲情如此冷漠,小女孩无助而又可怜。)
   第五段:“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虽然自己是卖火柴的人,但是自己又不敢使用哪怕一根火柴,因为火柴可能是家庭生活的唯一来源,极其珍贵,不敢轻易使用!)
   第五段:第一次擦燃火柴后,“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觉得”“好像”两个词语,表明了这里的火炉不是真的,是主人公在极度寒冷、极度饥饿、极度虚弱的情况下出现的一种幻觉,是想象,并不是真实存在的。)
   第二次擦燃火柴后,“……亮光落在墙上,那儿忽然变得像薄纱那么透明,她可以一直看到屋里。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致的盘子和碗,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正冒着香气。更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摇摇摆摆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女孩走来。”(这是心理描写。这一段写的是主人公幻想到喷香的烤鹅,是因为她太饿了而出现的幻觉,也是她心中所想,而非现实所有,所以也是关于主人公的心理活动的描写。这个心理描写是因为她在现实中饥饿,用以表现小女孩是多么地渴望得到食物。)
   第三次擦燃火柴以后,“她坐在美丽的圣诞树下。这棵圣诞树,比她在去年圣诞节透过富商家的玻璃门看到的还要大,还要美。翠绿的树枝上点着几千支明晃晃的蜡烛,许多幅美丽的彩色画片,跟挂在商店橱窗里的一个样,在向她眨着眼睛。”(因为不过是她想象到的美好景象而不是真实的,她希望得到圣诞节的礼物,她渴望得到快乐,她非常孤独无依。——小女孩的美好的理想,现实生活中是无法实现的,只能在幻想中实现,多么残酷的现实!)
   第四次擦燃火柴的时候,“奶奶出現在亮光里,是那么温和,那么慈爱。”(她太孤独了!太渴望亲人的爱抚了!我们不难想象,一个寒冷的冬夜,一个小女孩,极度寒冷、极度饥饿,没有温暖、没有食物,没有亲人的陪伴和帮助,而她心中极度地渴望,于是奶奶就出现在幻觉中了。)
   第五次擦燃火柴,是“要把奶奶留住。”“一大把火柴发出强烈的光,照得跟白天一样明亮。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小女孩最后一次擦燃火柴,她的愿望是留住亲爱的奶奶——她是多么渴望亲人的疼爱,她是多么孤独无依!她渴望梦幻变成现实,永远也不会失去!这里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误解,好像这儿是奶奶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其实不是。这儿奶奶的一切行动,都是小女孩想象的,是不真实的,只是小女孩的美好的幻想而已,因为奶奶早已去世了。这儿想象中的“飞走了”,暗示着小女孩悲惨地死去了。这里小女孩“看到”——其实是想到的没有寒冷和饥饿,没有痛苦和孤独的地方,就是小女孩心中的幸福美好的生活,也是所有善良的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和梦想——以此表达对小女孩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认同,对于小女孩无法实现理想的强烈惋惜,对于小女孩悲惨死去的最强烈同情,对于黑暗社会的强烈批判。)
   六、神态描写
   第十一段:“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小女孩在美丽的幻觉中微笑着死去了。安徒生不写小女孩因为临近死亡而恐惧、痛苦、流泪,而是写她“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的神态,这是多么讽刺!多么悲惨!多么无奈与无助!这是对黑暗的社会的强烈批判,对人间苦难的强烈不满和倾诉!这是对小女孩和以小女孩为代表的穷人的最深切的同情!)
   七、结语
   《卖火柴的小女孩》的人物描写方法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其中关于小女孩的幻觉的描写,容易误会为其他描写方法,实际就是最独特的一种心理活动的描写。学习大师匠心作品,事半功倍,一定会收获满满!
   参考文献:
   仇翠红.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J].小学教学参考,2011(4):19.
   作者简介:马正海,生于1960年3月,男,回族,甘肃省永登县人,中小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编辑 李烨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559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