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性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感受学习的快乐和兴趣。课堂教学的设计,就应以学生动起来为原则,让学生在活动和游戏娱乐中学习语文。可从导语的精心设计;学生质疑问难,相互解答,相互补充;朗读实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谈认识、谈感想,多角度看问题等几方面入手。
关键词:起点;质疑;朗读;拓展
两年来,通过学习杜郎口中学的教学经验,以及自己的探索实践,下面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工作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一、精心设计导语,起点要亮
课的引入,要设计新颖,幽默有趣,良好的开端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精彩的导入能使教师和学生很快进入课堂角色当中。课的起点设计方法甚多,关键在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引发他们求知的欲望。
如在教学《保修》一文时这样设计导入:让学生谈谈在我们生活当中,耳闻目睹过哪些商业欺诈或不守诚信的现象?全班同学沉思片刻,就有学生相继举手回答。有位学生说:“买了一双鞋,给了个三包卡,当时说好不是故意弄坏的,就包换。但到鞋坏去换时,售货员却说:‘这是商家的事,你买了几十块钱的鞋,那你想穿几天呀?如果想要质量更好,就去买上百元的鞋吧。’”又有一位学生说:“有些美容公司,给你一个美容卡,骗你去美容,花许多钱,当时效果好,几天后又复原了。”还有一位学生说:“有一天,我和爸爸去二手手机市场。有一个卖手机的,拿的是v3,我和爸爸看那手机很不错,就买了。拿回家仔细一看,原来是一个坏的。”等等。学生说了好几条,说得很精彩。课的导入中,学生就调动了自己的知识和经历,积极投入课堂中来,让学生在课间休息时涣散的情况迅速得到转变,精神振奋,兴味盎然地进入学习轨道,为课堂教学抹上了亮色。
二、质疑问难,相互解答,相互补充
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由此可见,“质疑”应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质疑问难,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兴趣,拓展思维,提高阅读能力。学生的质疑可包括字、词、句的理解,文章内容的理解,难点的探究等。教师应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如果遇到学生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与学生互换角色,提出重点问题,同时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解答,并可进行全班交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宽松、活跃的质疑氛围。
三、朗读实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课文朗读可分为教师范读、学生赛读、分组读、齐读、个人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学生朗读后,有必要请学生进行相互评价,进而促使学生进行竞赛读,心里想着:我要读得比他更好!分角色读,定能调动学生的参与欲望与展示欲望。所以,带有人物对话性质的文章,应力求让学生分角色读。通过有声语言的朗读,将作者的情感、文章表达的思想用富有情感的语调表现出来。富有感情的朗读可以感染学生,渲染课堂氛围,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特别是一些经典课文:如古诗词、文言文、精美散文等,更应读到入情入境。如我在教学《过零丁洋》一文时,注重于朗读训练,采用播放范读磁带,让学生配乐朗读的方式,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有几位同学读得比我还好,相当出色,将诗人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四、让学生谈认识、谈感想,多角度看问题
苏轼在《题西林壁》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移动视线,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山姿,进入视野的庐山形象也就有了差异。但不管从哪一个角度观察,给诗人的总是完美如画的感觉。同理,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课文,也会有不同的感觉和发现,正如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通过多角度解读课文,可以发现新的问题,得到新的启示,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对文章有一个全方位的理解。同时,通过多角度的阅读,又能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阅读完文章后应该有自己独特的体验或感想。在课堂教学中,可提出这种类型的问题:你学了本文有何感想?你是怎样认识的?等。如我在教学《保修》一课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课文写了M先生花了很多钱,买来的是烦恼,最后还是回到当初的秃脑袋,你读了这篇文章有何感想?”经过小组讨论后,同学们谈到了这样几种情况:“做人应讲诚信,守信用。”“物极必反。”“容忍自己或别人的缺憾。”“科技越发达,带来的负面效果越多。”等。对一个问题或事件的看法,每个人有自己的观点、想法,课堂上应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在交流中碰撞智慧的火花,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
诚然,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远不止以上几种方法。以上几种只不过是我在学习有关杜郎口中学的教学经验、理论,并尝试于自己的教学活动后的一点心得。若有不妥,请各位领导、同仁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鲍冬莉.阅读引领写作:初中语文教学中读与写的结合[J].文存阅刊,2017(22).
[2]高麗丽.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J].中国校外教育,2018(34).
编辑 李烨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619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