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本科生导师制在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当前本科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导师制是牛津大学开展的一种新的教师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模式,与传统的本科教学模式相比,导师制能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从而更加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和学习主动性。文章介绍了本校环境科学专业实施导师制对学生创新创业课题开展和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促进作用,并对高校开展导师制的进一步完善提出建议。从而为相关院校和专业进行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导师制;创新能力;培养;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4-0249-03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如何让当代大学生改变原有的就业观念,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意义重大。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国家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是我国高校本科教学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2011年,教育部实施了《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拟通过推行该计划,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各高校着力围绕国家创新发展,促进大众创新、万众创新,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国家提升竞争力需要创新型人才,高校实行科教兴国就必须培养各类创新型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总体思路是以创新能力培养机制为主线,构建大学生创新培育体系,提供一种基于问题解决引領的教学方式;将创新教育贯穿到学生的整个大学学习过程中,制订适合不同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具体表现为将大学四年分为四个学习阶梯,在保证每阶梯的专业教育基础上,辅助相关的创新教育环节(课程、项目实训)。创新教育环节实施过程主要以项目驱动方式进行,调动学生的自动参与、自主选择、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全面提升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更好适应企业与社会的需求的目的。
  创新教育环节是以本科生为主体的,旨在探索并建立以学生为主导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核心的实践模式。但是,由于本科生在知识积累水平、科研思维能力等方面的欠缺,在大学生创新实施过程中遇到众多的困难。因此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是高校适合时代发展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和教育管理形式。导师制的实施可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导师有针对性地对本科生进行指导,有目的性地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的实施起到强有力的助推作用。
  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源于英国牛津大学的新型教育管理模式。不同于研究生导师制,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对本科生各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教育制度,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素养及科研创新能力。导师制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升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学生学习积极性,实现个性化培养,教师对学生能因材施教,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的方向,从而形成教师愿意教、学生愿意学的良好氛围,最终实现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终极目标。海南医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实施的本科生导师制是一项以教学班为基础,以学科专业活动为依托,以学生专业学习兴趣为桥梁,以导学为重点,以导向为补充,着眼于学生专业成长和教师学术发展的人才培养制度。导师的主要职责在于引导学生专业成长、强化学生专业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具体讲就是在指导学生学科专业活动(以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为主,包括创新创业项目竞赛、挑战杯竞赛、学生科研立项以及其他具有学科专业属性的活动)的基础上,及时对学生进行成长方向、学业规划、学习方法、创新思维、创业就业等方面的培养和指导,形成“学科专业活动指导+”的导师模式。导师制的良好运行,不仅能够充分挖掘本科生的科研潜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本文将以笔者所在海南医学院为例,浅谈本科导师制下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导师制对指导大学生开展创新课题方面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已推行多年,在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也遇到了很多现实问题。学生在参加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往往比较有激情,但是常常也存在专业理论知识不足、实验方案制订不严谨、实验仪器和实验设备不会使用等问题。虽然有指导教师进行指导,但由于指导教师精力有限、学生人数太多、有的指导教师一人指导几项创新项目等因素存在,致使一些大学生创新项目立项后无法完成,或者未能达到预定的目标,从而导致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无法得到提高,造成财力和物力的极大浪费。
  导师制下的导师指导大学生创新项目,主要负责指导学生进行具体的科研活动。首先,导师在时间上就有了充分的保证。导师能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查阅与课题相关的国内外文献,了解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从而提出实验方案,制定详细的实验方法和操作步骤,使得选题具有导向性、科学性、学术性、创新性、实用性和先进性等特点;其次,导师对学生的科研进展更加关注,导师的积极性更大。针对学生的科研思路和实验方案,导师会积极给予审查意见,及时评价学生的实验方案,并提出修改意见;同时,导师在指导大学生创新性课题时,会根据对学生的了解,组建具有梯度性和专业交叉性的研究团队。导师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对学生的了解,让学生建立实验课题小组,并由高年级的学生担任实验小组组长,充分发挥团队合作效应;实验完成后,学生对实验数据往往不能进行很好的处理、总结并准确表述,这就涉及了基本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导师指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以及撰写论文,这样学生在完成一篇科技论文后,基本对论文格式、数据分析与处理有了基本的掌握,培养了学生基本的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进一步指导学生寻找实验规律及存在的各种问题,指导学生分析产生该实验结果的原因、下一步如何改进实验工作等。通过一整套完整的程序,不仅确保了学生创新实验项目顺利完成,也培养了学生完整的科研思维。   二、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激发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积极性
  动手做实验是自然科学科研研究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规范的实验操作行为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医学院校从事环境科学研究的学生,基础生化实验、微生物培养技术、环境监测技术、动物实验技术等都是必须要掌握的技能。导师制下,导师将学生带入自己的科研项目,以科研项目的实施带动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实验操作方面导师以身示范,亲自操作给学生看,指导学生动手实践,学生进行微生物培養时给学生灌输无菌操作意识,让学生掌握动物实验技术方面比如大小鼠的培养、灌胃、尾静脉注射及采血操作等常规技术,熟悉空气中甲醛检测、水中COD检测、水中大肠杆菌菌群检测以及环境噪声测定等常规环境污染指标的检测技术、测定方法。为了鼓励大学生参与项目研究,专业实验室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在课外时间到实验室完成导师安排或者自己设计的项目,从而将课堂的理论与课下的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大大激发了学生参加课题研究的兴趣。此外,导师专门负责指导学生进行创新项目课题的立项和项目设计、完善、实施以及结题,为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提供保障。在导师的指导下,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积极参与各项创新项目研究申报和比赛,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近5年来,环境科学专业的部分学生参加了省级创新创业比赛及挑战杯,获得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申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6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3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30项,以第一作者发表科研论文18篇。
  三、导师制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建议
  本科生导师制是当前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培养实践型人才、个性化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模式与机制。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从而导致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需要根据学校和专业的具体情况做进一步的改进和优化。
  1.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是完善导师制的关键所在。导师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决定了导师制实施取得成果的大小。通过集中学习、问题研讨以及送导师到国内知名大学进修等方式,对年轻导师进行有计划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的实践能力。
  2.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学校要从制度上保证导师制的实施,并重点加强导师制考核制度与激励机制的建设。本科导师制的实施,导师在完成应有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同时,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指导学生。虽然不同的导师所付出的精力和时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在实践过程中,这种差异又往往因无法量化而难以衡量。基于此,大多数教师可能更倾向于把时间和精力用在自己的科研上。因此,为了保证导师制的长久有效实施,学校应建立相配套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将教师参与导师制工作计量到教师年底工作量考核中,提高导师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将学生评价和导师自评结合起来,奖励考核优秀的导师,取消考核不合格的导师资格。总的来说,如何将本科生导师制进一步完善,并最终形成一整套制度,仍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3.不断探索本科生导师制的运行模式。随着专业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教师数量远远不能跟上需要,一名导师指导的学生人数过多,造成导师从高年级到低年级对学生的了解程度越来越低、接触机会越来越少,导师的指导变得比较“粗糙”,因此导师制实施的效果也越来越差。为避免该种现象的发生,探索本科生导师制的运行模式是必不可少的。就笔者所在专业,采用的模式是导师根据自身情况和学生情况选择本专业高年级本科生作为自己的辅助教师。在明确导师所布置的任务后,高年级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协助导师指导低年级学生的实验工作。这种机制一方面可以缓解导师繁重的教学、科研等任务,另一方面由于高年级本科生和低年级学生年纪差距不大,也利于沟通。
  四、结语
  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而导师制在大学生创新性课题的申请及实施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学生个性发展与素质、能力培养创设条件与环境,为大学生创新活动搭建平台,该机制促进大学生素质的提高,满足社会对毕业生的需要。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是对高校日常教学的补充和强化,对提高学生专业素养、科学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导师通过对学生课前、课中和课后的立体指导,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学生除了掌握书本的知识外,也要接触与导师研究相关的其他知识和技能。此外,对于导师制实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有共性问题,也有特性问题,各实施学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应对,探索适合本校本专业实际情况的导师制运行和管理体系。进一步提高导师制实施的有效性,需要所有教师的探索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菡,黄天寅.全程化科研导师制下的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154-156.
  [2]张友琴,等.以大学生创新创新性实验计划为契机培养创新型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7):167-212.
  [3]张峥.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及实施体系研究——以某大学为例[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
  [4]高昀.牛津大学的导师制对我国本科生教育的启示[J].理工高教研究,2004,23(4):59-60.
  [5]钟英.论新建本科院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27(12):126-128.
  [6]赵志红,等.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30(8):108-109.
  [7]曹巍,徐黎华,王铁群.关于本科生实行导师制培养模式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1,(5):39-42.
  [8]张伟,等.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4):65-68.
  [9]沙靖全,等.本科生导师制在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中的实施[J].药学教育,2014,(5):16-18.
  [10]刘长青,孔丽丹.以项目驱动的双主体教育模式在本科生导师制中的实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7):70-71.
  [11]王明明.高等院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5,(1):76-78.
  [12]刘小燕,等.结合科研与工程设计改革桥梁毕业设计教学[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4,(4):65-6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783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