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导师制:培养创新人才的承载之舟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导师制是与选修制、学分制直接关联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是成功实施学分制的关键。创新人才的个性特征主要表现在合理的科学知识结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等。导师制以其多种形式或类型在创新人才培养中显示独特功能。
  [关    键   词]  导师制;创新人才;个性特征;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3-0058-02
   一、导师制的内涵与类型
   (一)导师制的内涵
  导师制是与选修制、学分制直接关联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
   选修制以学生发展需求为原则,允许学生根据自身个性特点选择修读的课程;学分制是选修制的测度,用以衡量学生学习的质和量,保证选修制的实施;导师制,是指由高校教师担任大学生导师,负责对他们的学习、思想、生活诸多方面进行教育和引导的制度。选修制、学分制、导师制三者相互关联,构成现代教学制度体系。导师制是成功实施学分制的关键。学分制为学生独立安排学习、选择课程和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特长和创造性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由于高校低年级学生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知识结构比较模糊,往往难以优化选择学习方案,面对难易程度不同的课程时往往避难就易。因此,在实施学分制时必须建立导师制。从学生入学直至毕业的全过程中,根据共性的基本要求和学生的个人实际,在学生选择目标、制訂科学的学习方案、提高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选课咨询等方面给予充分、有效的指导。学分制的实行,离不开选课制和导师制,导师制以其特有的优势,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占据重要位置。牛津、剑桥这两所世界闻名的研究型大学以其所培养的人才的高质量而著称,而加拿大大学教授兼幽默散文学家斯蒂芬·利考克于1922年在发表的《我见之牛津》中指出:“我了解到,这个秘诀的关键就在于导师的作用。”
   (二)导师制的类型
  全程导师制是指学生一入校就为其指定导师,导师对学生的生活、思想、选课、学业等进行全方位指导。低年级时主要进行基础知识指导,高年级时进行学位论文写作和科研指导,毕业时导师进行就业指导和就业单位推荐;高年级导师制主要偏重于学生科研指导,在学生进入专业学习或者毕业论文写作阶段时进行指导,在学生3~4年级时,导师经常对学生的论文和研究动态进行指导;优秀学生导师制是指学校为学有余力、具有创造能力的学生配备导师,在导师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主修专业,进行个性化培养;科研导师制是指导师带领学生参加自己的课题研究,在科研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创新的能力。
   二、创新人才的个性特征
   (一)创新人才有合理的科学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指的是个人的知识构成状况。良好的知识结构为三层结构模式:第一层为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这是知识结构的核心。第二层为相关科学的知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本学科的知识,可以触类旁通,启发思维,如哲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人生观;科学史及社会史知识,认识和掌握科学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的知识;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数学知识、管理知识。第三层为一般知识、常识,用以满足自我需要及特殊需要,如文学知识、音乐知识等。要想发展创新能力,个体需要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及扎实的知识功底。
   (二)创新人才有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即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的涵盖面很广,主要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方法。思维可以分为发散性思维、收敛性思维、直觉思维与立体思维等,多种思维的相互碰撞才能产生创造的火花。创新方法亦称“创造技法”,基本涵义是人们自觉遵循思维规律、克服思维定式、打破思维常规,以提高创造流动效率的种种技巧与方法的总称。
   (三)创新人才有创新个性
  个性是在个体自然素质的基础上因社会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的实践活动形成的意识倾向和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创新个性主要指在创新活动中形成的个性,包括创新意识、创新动机、创新情绪、创新情感和创新意志等。
   三、导师制:培养创新人才的承载之舟
   (一)导师制能为学生优化知识结构提供科学指导
   合理的知识结构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基础,导师制能够帮助学生选择合理的课程体系,优化知识结构。(1)导师通过和学生的沟通以及研究过程中对学生的观察更清楚地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状态,及时地为每个学生选择修读课程提供有效的指导,引导学生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科发展前沿动态,积累丰富的学科知识和学习经验,完整学生的知识结构。(2)导师制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有序化和互相融合。现代教育强烈要求教学内容的综合化,把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有机融合渗透,打破某一学科的教学局限,扩展学生的知识领域。(3)导师制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现代信息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如果不能及时进行知识更新,不利于创新活动的进行。导师可以为学生定期制订阅读计划、检查读书报告等,这样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正确的自学方式,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有利于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
   (二)导师制能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重要途径
   创新能力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方法。
   1.产生创新的根本原因在于培养创新思维
  导师制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高度同一、统一化,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激发创新思维的产生。导师制以个别教学模式,开展探索性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合理的批判,并为自己的观点找出切实的依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导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对象、课题进行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模式,比如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多向思考,然后再进行比较、优选、集中到最佳方案上来,或者把几种可行的方法综合成一种最佳方案,提出各种自相矛盾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提出各种解决的方法,指导学生比较类似的事物,发现并归纳事物的异同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打破原来的思维定式,抓住思维过程中的偶然性,跳跃性和随机性,使思维变灵活等。   2.创新方法是实现创新的关键环节
  导师制是创新方法传递的有效途径。从人类知识是否可以通过语言符号的方式加以表述这一角度,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很难以正规形式加以传递的知识。隐性知识不仅是一种大量存在的重要知识类型,而且事实上它支配着整个认识活动,在确定科学问题和进行科学发现方面有重要作用。创新方法屬于教师多年来科学研究所积累的个人隐性知识的一部分。在师生平时的接触和科学研究中,导师拥有大量隐性知识,如思维方式、研究方法、研究技巧等,同时导师和学生组成小团队,通过共同研究和交流过程互相影响,达到隐性知识的共享。这些思维方法、研究方法、研究技巧都是导师从事多年研究实践的经验积累,对学生创新方法的培养作用极大。导师制有利于克服隐性知识的不确定性,保证学生创新方法学习的正确性。
  3.导师制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实践平台
  通过导师制,导师可以指导学生进入自己的课题研究,进入科学研究的实践环节。学生可以在科学实践中锻炼观察力和实践能力,耳闻目染,得到许多启发,有利于科学兴趣的培养。师生共同参与科学研究课题,不仅可以集合多人的思考,找出研究的最好方法,还可以让学生到适合的领域进行科学实践。导师制使每个教师更细致地观察所指导的学生的研究兴趣和能力,方便教师指导学生的科学研究过程,找出其学科长处,优化学生整体发展。主动实践可以最大限度地锻炼学生的批判精神,学生只有不断地自我否定才能达到计划的完善,只有认真仔细观察才能发现真问题,从而确立研究方向,锻炼学生的协调和领导能力。
   (三)导师制能为学生创新个性的充分发展提供良好平台
   创新个性是创新人才取得创新成果不可或缺的心理特征,创新个性属于个人的非智力因素。导师通过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充分调动和发挥受教育者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始终处于主动进取的状态,对促进智力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1)导师可以给予学生更充分的师爱,鼓励学生进行多种实验,从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创新动机。(2)导师制有利于对人才情绪和情感的培养。学生在创新活动中面对多次枯燥的实验和多次实验的失败,积极、良好的心境能使人精神振奋、乐观地对待困难和挫折,应激能让人更好地处理突发状况,提高个人的适应力,迅速进入各种研究状态。(3)导师可以言传身教,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意志在人的成才、成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创新过程中难免遭遇失败和挫折,当导师表现出对科学研究永不言弃的精神和强大的意志力时,学生在日常的接触中也能深刻体会这种精神,强化学生的意志力,促进学生克服困难,勇于创新。
   参考文献:
   [1]王舒,张香敏.隐性知识与导师制[J].北京: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1).
   [2]王梦芝,冀德君,杨章平.如何发挥本科生科技导师制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7(11).
   [3]宋兴甫.论“双导师制”的内涵及模型建构:基于河南省教育类课程“双导师制”的试行[J].机械职业教育,2017(1).
   [4]张雪征.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型导师制实证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13.
  ◎编辑 陈鲜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42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