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建筑学专业“场地设计”课程教学法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针对建筑学专业“场地设计”课程教学中课程目标定位模糊、课程体系构架不完善、教学策略设计失当等现实问题,总结此类课程目前存在的突出矛盾,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探讨建筑学专业“场地设计”课程的教学体系构建及改革思路。
  关键词:场地设计;课程目标;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3-0184-02
  “场地设计”是一门解决针对某一建筑项目,根据其组成内容、使用功能的要求,在场地现状或总体布局的基础上,处理各设施相互之间的平面和空间关系问题的课程,它既是建筑学等专业体系内综合性、实践性强的组成部分,也是建筑师、规划师等相关职业日常工作中必备的知识。在2000年全国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决定将其列为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的修业课程以来,经历了十多年的探索,在课程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手段选用等方面均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建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场地设计作为其中提升建筑学教育水平的重要一环,还存在着一些明显不足。
  一、“场地设计”课程教学中目前存在的问题
  通过部分院校的实际调研与相关文献阅读,在场地设计课程教学实践中,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课程目标定位模糊,学生学习动力明显不足
  目前在建筑学专业的教学中,由于课内课时的限制且场地设计包含的教学内容庞杂,一般存在两种教学定位目标,一种是以学生的第一任职岗位为目标,即关注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后的适应性及应用能力;另一种是以注册建筑师考试为导向,其主要的关注点在于解题能力的培养,前者偏重学生的实际设计操作能力,后者则更加注重对学生解题时逻辑思维的培养。但是由于建筑师的场地设计知识往往主要是通过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建筑施工等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和长期工作经验的积累进而形成的,需要学生有相当的知识储备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现行目标定位造成的课堂讲授式教学就导致了教学内容与预期目标差距较大,学员对新体系新知识的认同感低,学习动力明显不足,进而导致岗位适应性差,注册建筑师考试成绩也不尽理想。
  (二)课程体系构架不完善,课程理论交叉现象频繁
  在现行的课程构建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条件下,学生的专业课程设置一般遵循“缺什么,补什么”的思路,即对照任职岗位需求,针对可能用到的各方面知识开设相关课程进行讲授,而不是对学科专业内涵进行深挖,进而合理配置各门专业课程。这使得在课程设置时缺乏适当的梳理,而是类似物理上一层加一层的单纯叠加,缺少化学反应产生的有机结合,课程负担重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目前院校现行的人才梯队建设一般也囿于行政系列的编制体制机制,一般承担某一门课程的老师相对固定,其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往往也仅是依据自身的学习工作及工程经验等进行考虑,承担不同课程的老师之间缺乏类似集体备课等环节的调和,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导致了在基础理论讲授时,交叉现象频繁出现,在课程设计中重点模糊。
  (三)教学策略设计失当,理论讲解与实际设计环节脱节
  传统教学模式,如课堂教师讲授、同时学生识记相关知识要点,课后布置练习题及要求阅读课外书籍和相关文献等,无论是从信息含量还是从信息获取手段上而言,都已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建筑设计人才的需求。而且,由于教学课时、教师经历及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存在过分偏重规范条文识记而对其内在的含义解读较少的现象,理论讲解与实际设计环节脱节现象尤其明显,甚至造成了部分学生在设计时不考虑场地的整体条件,只扣紧规范的设计方式。这种教学模式与设计实践相脱离,且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部局限于课堂有限的理论知识,也导致了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从而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解决对策
  场地设计知识对于一个有经验的建筑师而言,场地条件的调研、分析与利用常常可以作为突破设计本身的重要切入点,使设计成果成为出类拔萃的优秀方案,但在目前的建筑学专业教育中,教与学存在不小的矛盾,课程定位的模糊、教学模式的老化都阻碍了建筑学专业培养人才的后继发展。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结合笔者的教育经历,特提出如下解决对策:
  (一)明确课程定位,建立清晰的导向机制
  “有的”方能“放矢”,只有清晰明确的课程定位才能更好地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特别是在目前普遍存在课时少而内容多这一现实矛盾的情况下,课程定位更应当依据所在院校的培养层次而采取多样化的策略,根据社会对本校培养人才的不同需求而量身设定课程目标。实践已经证明,面面俱到的“摊饼式”教学并不是行之有效的,“一把抓”的做法注定会顾此失彼。为了在有限的课时与条件下达到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清晰的导向机制必不可少。如以学生的任职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则在教学过程中就应当注意训练实际设计操作能力,甚至以尽量贴近工作现实的方式组织课堂与进行考核;若以注册建筑师考试为目标定位,则需要更加关注解题时逻辑思维的培养。同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采取不同的策略,已经达到基本教学目标的可进行适当的拓展,反之则应更加关注基础知识,因材施教,最終真正达到培养多样化人才的目标。
  (二)梳理课程体系,统筹考虑各专业课程区别与联系
  课程体系的建立,并不是学科中某一名任课老师能够独立完成的工作,而应当是整个学科人才团队的专业积累与教学经验的体现。独立地完成课程教学设计往往会因种种限制而使内容出现不可避免的重叠或缺失。如“场地设计”课程中设计条件、总体布局等方面的内容不可避免地会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重复,竖向设计中土石方平衡的相关知识又与“建筑施工”等课程交叉,对于这些交叉重复的内容,若在授课时重复讲授,则浪费了老师和学生的宝贵时间与精力,也会模糊原本应当重点突出的焦点问题;若完全不加以讲授,则又可能会造成知识体系的缺失。因此课程之间的协调就显得尤为重要。   系统地对课程体系进行梳理,而不是“缺什么,补什么”,甚至什么热点教什么,深挖学科专业内涵并合理配置各门专业课程,使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真正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各专业课体系清晰,重点明确,互为支撑,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合理设计教学模式与策略
  合理的教学模式与策略一定是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契合建筑学科本身的思想理念的,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对新知识认知过程与知识体系被提炼成为完整逻辑的过程往往是不一致的,前者往往是先有结果后关注过程,而知识体系的逻辑过程则是经由一系列的过程最终得出结论。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将理论知识体系进行更加简练清晰的概括,适度且合理地安排知识层次,提炼清楚明了的知识结构清单,选取难度适当的实际项目并精心组织各类案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既要耐心引导,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防止出现思想上的依赖,同时可以选取合适的新兴教学法,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达到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三、结语
  “场地设计”作为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其中教学的重难点。其课程重点本应是讲授“场地和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理解场地是一切建筑活动的起点和终点,認识到建筑是在从场地到场所的转化过程中产生”。然而,现实教学中却由于课程目标定位模糊、课程体系构架不完善、教学策略设计失当等现实问题常常使得“场地设计”偏离了教学初衷,表现出学生只重视基本规范和技术要求的学习,而忽略了场地设计观念建立的突出问题。因此本文从具体现象入手,探讨总结此类课程目前存在的一些不足,并根据场地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特点,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以期对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焦绪国,孟光伟,李梅,赵维学,端文新.课程教学与建筑师注册认证接轨的研究与实践[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15-117.
  [2]崔金晶.浅论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对于场地设计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2012,(26):43-44.
  [3]张赫,卜雪旸,高畅.《场地设计》的教学体系与整体性教学法研究[J].中国建筑教育,2015,(04):79-82.
  [4]马静,郝峻弘.建筑师执业能力为导向的场地设计课程研究[J].山西建筑,2016,(23):255-256.
  [3]王裔婷.场地规划设计课程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50):180-18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783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