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黄厚江的语文教育教学看其践行的课程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语文课程观是对语文课程的认识,我国是一个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大国,随着时代的变迁,对语文的认识、对语文课程的认识也是几经起伏,从以知识为本位的语文课程观到以能力为本位的语文课程观再到以人为本的语文课程观,都是经过时代的洗礼以及各位教育大家们精心打磨出来的结果。黄厚江作为一名从农村教育中走出来的一线教师,在钱梦龙先生和魏书生先生的影响下,成长成为了一代名师,并且随着语文改革的进行,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语文课程观——本色语文,那就是立足语文本源,遵循语文本真,体现语文本位。黄厚江先生认为,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就是本色语文,还原本真的朴实教育,就是语文的本色,为展现语文的本色,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上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把握适中的教学节奏,立足语言立足文本,不要过分的解读文本,以语文本来的面目和本来的方法进行语文教学,开展听说读写的课堂活动,方能体现语文本色,回归语文本真。
   一、语文是“活”教师与“生”学生互动的共生课程
   吕叔湘先生说:“如果说教学法是一把钥匙的话,那么在所有的教学法之中还有一把总的钥匙,它的名字叫作‘活’。”[1]13在黄厚江的课程观中,教学是活的过程,是“活”的教师和“生”的学生,是互动的过程,在他的共生教学法中“以活激活”是基本特征。所谓的语文共生教学是“立足于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根本特点,依据本色语文教学的基本主张,运用共生理论(不同属种的生物互相利用对方的特性和自己的特性相互依存、一同生活,各种生物之间以及其与外界的环境之間,通过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建立密切而和谐的关系。[2]147协调语文教学的种种关系和矛盾,实施语文课程的教学,实现学生语文素提高的教学方法。”[3]145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矛盾,是一对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矛盾,而有效的课堂活动和师生互动就会使课堂“活”起来,使这对矛盾在彼此的影响下走向共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黄厚江在《背影》教学实录中,他用连续追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寻求令人感动的真相,是通过频繁连续的“活”师生互动而不是只有教师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解。在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文章中另自己感动的地方,从令人感动的语句到令人感动的词语,从对父亲买橘子翻过月台的动作分析到情感分析,从粗略的感触到刨根问底的深究,问题细致连贯并由浅入深,联系紧密,环环相扣。除此之外,黄厚江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还具有一定的拓展探究性,比如“我们在写人物的时候,一般都会写人物的眼睛,作者为什么不写父亲的眼睛?如果朱自清也写他父亲的眼睛,会是什么样的眼睛?”在学生回答出“眼泪汪汪”、“深情”、“恋恋不舍”的答案之后,老师又接着提问,“如果朱自清写出父亲眼含泪水神态合适吗?”借以交代出写作背景和以及朱自清与父亲多年来的关系,分析出作者放弃眼睛描写这一关键之处的原因,这种打破传统授课先交代写作背景教学顺序,取而代之的是在小学过程中合适的时候,并且是让学生通过对文章的理解之后对教师所给的几种情况进行选择的创造性方法是值得我们这些教师学习借鉴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课堂活动,每个人都是“活”的,教师的问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的答案也是创造发散的,人人都参与进来,共同营造活跃开放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热情,在快乐中学习。斯宾塞在他的《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中提出过“孩子在快乐的时候学习任何东西都很快”[4]44的快乐教育的秘密,而共生课堂营造的快乐氛围是学生高效学习的有效条件。
   二、语文是以文本理解为基础的本色课程
   “语文”是什么,从字面上来讲就是语言和文字,而这些语言和文字以文本的形式呈现在教师和学生面前。在语文课程中,最不可或缺的,占据比例最大的就是文本,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都是语文教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要素,想要学好语文就必须要在阅读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理解,才能够进一步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活动和拓展探究。而文本理解的主要途径就是阅读,“阅读对于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阅读教学理所当然地成了语文教学的重头戏,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所占的比重从来都是最大的。”[5]71在黄厚江先生看来,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然而现在的阅读教学存在着高位化、贵族化、形式化、低位化的定位偏移,要将阅读教学的定位回归语文本色。回归语文本色的阅读就是阅读就只是阅读,不再脱离教学实际追求“美读”,不再脱离文本特点和具体内容进行组织教学活动。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获得丰富的积累,这些积累不仅仅指语言、知识的积累,还包括语文学习资源的积累、生活的积累、思想和情感的积累;还要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如兴趣、习惯、思维方式、情感世界、生活阅历等。
   要让阅读教学回归语文本色,就要以文本理解为基础。黄厚江先生认为以文本为基础有两层意思:“一是阅读教学必须让学生先理解文本,二是阅读教学不能停留于文本的理解。停留于文本的理解,就是阅读教学的低位化,不理解文本就对学生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就是架空了阅读教学。”[6]100当然,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之前一定要亲自阅读文本、解读文本,不能一味地参考教学参考资料,资料上写什么就讲什么。“要切身把握文本理解的三重意义作者意义和文本意义;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个性意义和读者意义。任何文本,从一个词句到一篇文章到一部著作,都有着三个层面的意义。”[3]106
   黄厚江先生在《黔之驴》的教学实践中,就坚持了以文本阅读为基础的本色阅读教学。在讲授新课之前,黄先生给他的学生布置了阅读五遍《黔之驴》的预习作业,先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初步的理解。课堂上,黄先生又让学生继续按照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文章,在纠正了字音断句之后,黄先生再次给学生进行了示范朗读。在正式讲授新课之前,对文本的阅读就已经达到了八遍,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又重新对文本进行了理解,这个理解程度是逐渐加深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开始了对文本的细致分析。由于学生对文本已经有了深入的了解,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学生可以毫不费力地用原文的话回答出来,所以捋顺文章的内容,分析出文章中的因果关系就容易得多。然而,学生全部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并不代表着这节课已经结束了,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生动的将《黔之驴》这个故事复述下来就显得更加具有挑战性。这个复述不仅仅是将文章翻译过来,更是要加入自己的感情色彩,看似简单的要求其实是在无形中让学生更深一步的探求文章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也是探求文本对学生的个性意义的过程。学生可以站在老虎的角度、驴的角度、旁观者的角度进行复述,那么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就会加入很多学生自己的思考,通过不同角度的思考,学生通过这则寓言所得到的启发也就各不相同。最后,让学生根据《黔之驴》这则寓言归纳出相关成语就不仅仅只有我们传统认知上的“黔驴技穷”一个,除此之外还有“黔驴之技”“庞然大物”“黔虎识驴”“黔虎之智”“载驴入秦”,这些都是坚持以文本理解为基础进行阅读教学的结果,既让学生掌握了文本内容,又给学生以“活”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多个角度看问题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语文是以语文活动为主体的活动课程
   “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7]29将课程理解为活动,不仅关注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同时也注重了课程同社会生活的联系,不再将课程局限于书本知识这一狭窄的领域。语文课程不单单是语文教材上的篇目习题,它更是一种教学活动。“语文教学活动是组成课堂教学的基本单位,是教师实现教学意图达成教学目标的基本手段,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活动,是教学内容经过二次加工的动态呈现。”[8]10常见的语文教学活动就是听、说、读、写的活动,它是语文课堂的一种形式,要注意在本质上理解这里的活动,从语文活动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出发来考虑如何设计语文活动和实施活动课程,不能将活动形式滥用或者误读,从而导致课程中的形式主义,以至于降低教学的效果。
   黄厚江先生的语文课堂从来都是实实在在的课堂,从不计较形式花哨不花哨,环节新颖不新颖,他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会设置多种多样的课堂活动来追求课堂形式的多样性,每节课他大多采用一到两种教学活动。例如在《蜀道难》的实际教学中,他贯穿教学始终的是教学活动是“读”,他让学生提前预习背诵课文,在新课讲授的过程中,先通过学生的齐读来检测学生的字词读音情况和文言断句情况。当遇到句子的断句或者朗读时应该选择的语气时,他从来不是自己告诉学生怎么读,而是让学生自行朗读,让多个学生对比朗读,让学生去判断怎么断句才是最合理的,必要的时候给与一点提示,让学生再次通过朗读去探索诗歌语句中的深刻含义,从而对语句的断句有更准确的把握。比如:“其险也如此”中,“也”是靠前还是靠后,学生判断出靠前后,教师及时指导“不但要靠前,还要拉长一点。诗歌一般不用虚字,李白的诗歌中用了“也”字,跨越了诗文的界限,也可以说是以文写诗。李白写诗不守规矩,这也就是李白所以成为李白的一个原因。”[11]225在解决了“也”字靠前靠后的问题后,还对李白的诗歌自由洒脱不拘一格的诗歌风格进行了评点。对于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诗句,他会让学生根据该诗句在诗歌中出现的位置让学生结合诗歌前后内容去揣测每一次出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语气。在这里他让学生揣摩之后请了几个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朗读,让其他学生对朗读进行判断,最终大家一致认为“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应该是豪迈雄浑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顏”是低沉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是充满感叹的。
   《蜀道难》的教学实践给一线教师提供了很好的教学典范,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主体进行活动的,语文课堂活动中教师是“活”的,学生是“活”的,整个课堂活动是灵活的是有生气的,课堂活动的形式不必多样多变,不必追求新鲜酷炫,将听、说、读、写等教学基本形式运用好了就足够了,“课堂教学中每一个活动环节都应该有明确的意图”[9]23针对每一个无论大小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合的教学活动,让课堂上每一个细节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这对学生迅速掌握文本,领会作者意图,提升语文素养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黄厚江先生提出的本色语文的教育思想影响是巨大的,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随着越来越多的新鲜事物涌入生活、涌入课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难免会被新鲜事物冲昏了头脑,过分地追求教学形式和内容的多样化,而忽视了语文本身。语文本色课程观的提出,虽然在新鲜事物不断涌出的今天看起来显得格格不入,但是却给众多语文教育者敲响了警钟,可以求新,但是不能“忘本”。一切的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坚持语文本真、语文本源、语文本位,把语文当成语文,坚持语文本色,不要被多变各异表面形式冲昏了头脑,忽视了语文的本心。
   参考文献:
   [1]吕叔湘.吕叔湘论语文教学[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2]黄厚江.我的语文教学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于漪 刘远 黄厚江讲语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4][英]赫伯特·斯宾塞.斯宾塞的快乐教育[M].吕可丁,译.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07.
   [5]刘永康.语文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黄厚江与语文本色教学[M].人民教育家研究院,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7]王斌华.校本课程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8]黄厚江.预约课堂的精彩[M].广西:漓江出版社,2015.
   [9]人民教育家研究院.黄厚江与语文本色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刘垚黎,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815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