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课文四维分析例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不分析课文,就上不好语文课。分析课文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必修课,是备课的基础工作。很多语文教师把课文分析的重点放在研究文章结构思路和深入挖掘课文深刻的思想性上,教学活动也围绕文章结构思路和中心思想的理解来开展。显然,这样的课文分析和在此基础上开展的教学活动远远适应不了高考的要求,更满足不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高的需要。可以说,对课文分析、挖掘是否得当,已成为衡量一个语文教师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语文教师只有科学地深入分析课文,并以课文分析为依据确定核心素养发展目标,才能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更有效地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高考四层考查目标的要求,从四个维度分析课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2003年版语文素养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练出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构建起来的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整合成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2016年10月,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在《探索构建高考评价体系,全方位推进高考内容改革》一文中提出了“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明确了“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目标,从顶层设计上回答了高考“考什么”的关键性问题,也为中学教学指明了方向。
   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的变化中不难发现,语文培养的目标,已由“语文能力”“语文素养”转向“语文核心素养”。对于高中语文教学而言,根据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核心素养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的改革”的课程理念,借鉴、吸纳“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目标,应用于课文分析,可以准确深入挖掘课文背后隐藏的有价值的学习内容。以此为依据,确定课文分析的四个维度:必备知识、学科思想方法、关键能力、核心价值。
   1.分析必备知识。
   “必备知识”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储备的今后进入大学学习以及终身学习所必须掌握的基础性、通用性知识。它不仅能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考查奠基,而且也是形成关键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知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分析研究课文,精心筛选出分散在文章各处的必备知识,通过学生灵活多样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理解、记住这些知识,对于语文教学活动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显然有较重大的意义。
   2.分析学科思想方法。
   语文学科思想方法是形成语文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关键。它是从具体的语文学习中提炼和概括的对语文知识和方法的本质认识,是解决语文学科问题的根本程序和思维方法,它贯穿在语文学习活动的始终,是分析和解决语文学科具体问题的正确方法,是用来解释语文学科道理的“知识”背后的“深层知识”。它直接支配着语文学科的实践活动,是把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的桥梁,是语文学科的精髓和灵魂,对它的灵活运用,是语文素养的集中体现。用学科思想分析、解决学科问题也是命题者命制每一道试题的主导思想。
   分析研究课文,深入挖掘出隐藏在文章背后的学科思想方法,并把学科思想方法的理解和学习渗透在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形成分析和解决语文问题能力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和提高。
   3.分析关键能力。
   关键能力是学生运用必备知识和学科思想方法解决语文问题的能力,学生具备了关键能力,才能在不同情境下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独立地分析和解决复杂的语文问题,形成正确的语文学科观念,具备宽阔的语文学科视野,才会具备一定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一句话,关键能力是語文学科素养最直接的体现,关键能力的高低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高低的标志。
   分析研究课文,结合文章特点,弄清楚每篇文章承载的关键能力培养任务,并预设科学合理的驱动性问题和一系列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逐渐习得关键能力,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必由之路。
   4.分析核心价值。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提出的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语文教学承载着“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育人功能和政治使命。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抓住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文化、培养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优势,加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分析研究课文,深入挖掘出文章承载的“立德树人”之“道”,并在学习活动中适时进行教育渗透和引导,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的关键一环。
   二、课文四维分析示例
   从必备知识、学科思想方法、关键能力、核心价值四个维度对课文进行分析剖析研究,有利于精准定位核心素养发展目标,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效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和提高。下面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秋兴八首》(其一)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说木叶》为例具体说明如何进行课文的四维分析。
   (一)《秋兴八首》(其一)课文分析示例
   1.必备知识分析。
   (1)近体诗常识:分类、格律等。
   (2)律诗章法:起、承、转、合。
   (3)杜甫的经历、抱负及创作情况。
   2.学科思想方法分析。
   (1)古诗鉴赏的思路和方法:审标题,明内容;看作者,联背景;通字词,晓诗意;找意象,品意境;找诗眼,解情感;析手法,识特色;巧分类,明方向。    (2)联想、想象。
   3.关键能力分析。
   (1)通过疏通字词,紧扣律诗章法,结合标题内容,理解诗意。
   (2)抓住关健词语(意象、诗眼),结合写作背景和诗歌类别,把握诗歌情感。
   (3)紧扣意象及其特征,领会诗词景与情的关系。
   4.核心价值分析。
   杜甫寄托于诗歌中的济世报国的理想和报国无门的怨愤、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说木叶》课文分析示例
   1.第1课时。
   (1)必备知识分析。
   ①文学评论;
   ②作者及写作背景;
   ③生字:招徕(lái) 万应锭(dìnɡ)  窸窣(xīsū) 言筌(quán) 寒砧(zhēn);
   ④词语:翩翩——形容轻快地跳舞,也形容动物飞舞;形容举止洒脱(多用于青年男子);绵密——(言行、思虑)细密周到;疏朗——稀疏透明、通透明亮;寒砧——寒风中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萧瑟的景象,多与战争相联系,体现军人远征在外,家人绵绵的离恨和思念之情。砧,捣衣石;不落于言筌——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筌,捕鱼的竹器;
   ⑤引用的作用。
   (2)学科思想方法分析。①从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等关键语句入手理解文意,理清文章思路,划分文章层次结构;②结合文章主旨和上下文,理解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3)关键能力分析。①能抓住观点性语句、概括性语句、结论性语句(如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等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思路,准确划分文章层次结构;②通过研究语段话题,分析构段特点,关注层次变化,结合总起句、观点句、总结句等关键语句,准确区分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③能结合文章主旨和上下文理解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4)核心价值分析。本课时暂不涉及。
   2.第2课时。
   (1)必备知识分析。本课时不再涉及。
   (2)学科思想方法分析。①结合上下文(语境)和关键语句理解词语的含义和意蕴;②结合上下文(语境)和关键语句,通过概括性词语具体化、抽象性词语直白化的方法理解含蓄的句子。
   (3)关键能力分析。①通过品味文中引用的诗句,结合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的不同意境,把握“木”的艺术特征,理解“木叶”的意蕴;②会用概括性词语具体化、抽象性词语直白化的方法理解文中含蓄的句子。
   (4)核心价值分析。结合课文,联系知识经验,展开丰富的联想,感受“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的意境差别,受到美的熏陶;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和文章的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信,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信心。
   三、课文四维分析需注意两个问题
   1.分析角度固定。每篇课文都从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思想方法、核心价值四个维度进行分析挖掘,这是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和高考四层考查目标(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要求相统一的。教师只有重视这四个方面的分析和教学,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才能得到全面发展。
   2.全面分析,分课时表述。分析研究课文时,从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思想方法、核心价值四个维度依次进行,全面分析,不留死角。撰写学习活动设计时,对课文分析内容进行梳理,根据课时安排和每节课的教学重點,分课时从四个维度进行表述,列写在目标之前,作为确定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目标的唯一依据。
   总之,语文教师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四层考查目标的指导下,从必备知识、学科思想方法、关键能力、核心价值四个维度对课文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挖掘出隐藏在文章背后的有价值的学习内容,不仅为科学合理制定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目标奠定了基础,而且为顺利开展教学活动,有效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姜钢(教育部国家考试中心主任).探索构建高考评价体系,全方位推进高考内容改革.中国教育报,20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817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