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例析课堂观察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以课堂观察为抓手,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促研,关注课堂教与学的协调发展,搭建“以学为中心”的高效课堂。
  关键词:课堂观察;双向互动;高效课堂
  作者简介:陶芸,广东省深圳市华侨城中学教师。(广东  深圳  518000)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10-0074-03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更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实现教与学的密切配合和高度统一,而课堂观察作为教学研究領域中分析评价课堂效果的研究活动,对于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们对课堂教学的观察大多停留在听课上,即更多关注上课的教师怎样教、教得如何,以及教了什么,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习惯了深挖细掘,学生习惯了全盘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长此以往,不但降低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还使学生养成了不愿思考、不愿学习的惰性,致使课堂成为教师一人的“讲堂”。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是多面、复杂、综合而整体的,必然要求教师采用多样而综合的观察视角与方法,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重点关注学生怎么学、学得如何、学到了什么,为课堂提供多方位的研究资料,以利于分析课堂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下面就华侨城中学在课堂改革实践中课堂观察存在的价值进行简单的探讨。
  一、以评促教,搭建新课程理念下的新课堂
  课堂观察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以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或间接地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在学校管理实施中,有效的课堂观察就是对学生学习的情况、教学情况以及教师素养方面给予客观、科学地评价,促使教师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重传授向重指导转变,使课堂教学成为对话、交流与知识建构的活动。
  1. 有效的课堂观察对于教学流程的高效推进起着正反馈的作用。从语义学的角度看,课堂教学是教与学行为的统一,教学评价也应该是教师的“教”的行为评价与学生“学”的行为评价相辅而成,它对于整个教学流程具有诊断、指导、激励和导向功能。而有效的课堂观察是对教师的备课活动、教学活动、反思小结进行策略性、智慧性、过程化的指导,为真正实现有效备课、有效上课、有效课后拓展提供了可操作的行动指南。
  2. 有效的课堂观察具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功能。课堂是师生互动、进行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共创奇迹的时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学得主动,并善学、乐学、会学,从而有效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学习中获得成功体验。学校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将课堂观察变为一种常规活动,使之成为促使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教师通过同行或者专家对自己教学情况的观察反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策略,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创新,积累经验,历练智慧,提高教学能力,使自己的专业能力得到持续发展。
  二、以评促学,关注学习主体的可持续发展
  华侨城中学自2009年以来,就把课堂关注重心转移到了学生主体,采用质性评价为主,量性评价为辅的观课评价方法,多角度、多维度分析课堂教学。通过以学论教,从课堂上学生的认知、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发展程度来评价教学效果,从学生课堂上呈现出来的状态,即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与学习达成状态等方面去观察整个教学过程,这种评价指向了课堂教学的核心主体——学生,在课堂上要求教师采用先学后导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组织学生在小组团队合作的环境下进行探究,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找到答案的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
  1. 运用全息式或聚焦式的课堂观察方法。观课者对课堂进行摘要式和重点式记录,用有质、有量的听评课诊断教学模式,不断完善学校教学模式与实施方法,从而达到全面建设高效课堂的目的。在每一次全息式的课堂观察中不仅要观察教师教学指导策略,还要重点观察学生的学,包括参与活动的人数、时间,学生的注意力是集中还是涣散,等等。通过这种检验学生是否学得有效来评判教师课堂教学效率的方式,可以使教师深入了解教学重点,并与学生共同创建高效课堂,展现课堂魅力。
  2. 细化课堂观察,构建“以学为中心”三个维度、十个要素组成的观察框架。三个维度即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堂文化;十个要素即:学生参与度、注意力以及达成情况、教师个人素养、预设目标、教学环节、指导方式、指导机制、课堂氛围、关注度及创新思维等。这一框架确立了尊重教师与主体多元相结合的人本化理念,对于学生学习的表现、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多维度的关注,总的来说,一节好课的评价主要有以下六个标准:①确定符合课标和学情实际的教学内容和难度要求,设置合理、科学的学习目标;②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状态,既看学生主动学习的广度,又看学生主动学习的深度;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倡导合作交流,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和讨论展示的机会,培养其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④凸显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智慧,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使各层次的学生都实现学有所获;⑤注重学生认知能力和情感交往能力的培养,在充分的情境设置以及和谐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率;⑥为学生留下思考的时空,激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猜想、大胆探索。因此,学生学习的知识与技能是否能得到同化、迁移,其知识、道德、情感、个性、能力等是否全面、和谐地发展,应成为课堂观察框架的研究主题。
  三、以评促研,孕育教研的新氛围
  目前,绝大多数课堂观察研究还是由专业研究人员进行,一线教师进行得比较少,而研究方法主要依靠量性观察,即将课堂分为各个细致的领域,再以一些可量化的指标来进行表征,进行质性观察的较少,同时偏重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观察,而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的关注。学校要求一线教师通过课堂观察进行课堂研究,其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让教师学会科学的设计并应用课堂观察量表。在实践中,我们采用小组团队观察的形式展开课堂观察,还设计了“公共听课表”,通过自主选择、开发观察工具,以不同的方式看待或者解释课堂行为,由此创设了浓厚的研讨氛围。   比如,在梳理听评课教师会重点开展哪些关键问题时,我们采用了调查访谈的方式,了解了三十多位教师对教室里各种行为的关注程度,发现其中有86%的教师非常关注课堂清晰度和学生的参与度,78%的教师非常关注课堂氛围。此外,高品质的思维能力、教学目标定位、学生学习的成绩等也是教师的关注重点,据此,学校再组织教研组长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和以上问卷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观察量表的设计和改进。
  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学校将课堂观察设置为一种常规活动,使之成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项主要内容,由于课堂观察需要学科组开展“课前研究观察点”和“课后讨论分析”的教研活动。由此,通过对话、倾听、讨论等方式形成开放、民主、合作的教师文化,即重在研讨,以共同发展为目的开展课堂观察。实践证明,这样的课堂观察可以有效打破传统教学中听评教师间的隔阂,授课教师愿意陈述自己的教学感受,说出自己的困惑,和大家共享自己的教学成果,而观察者也有兴趣选择和设计观察工具,以专业的方式开展课堂观察,进行针对性的观察汇报,从而提高课堂观察能力。
  实践中,我们发现通过课堂观察合作体的形成与活动的开展,创设了合作的课堂观察氛围,而且通过选择和设计适用性的观察工具,探究深层次的观察内容,可以使教师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这种团队合作的方式改变教师传统单兵作战的听评课方式,不仅大大提高了教研活动的实效性,使教师明晰评课活动的学术导向,而且有助于孕育出教学科研的新思维,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科研水平,从而为优化课堂教学找到科学的理论支撑。
  四、以评促教,有利于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课堂观察要求不但关注教师的教,更要关注学生如何学、会不会学等问题,课堂主体从过去的单维走向双向互动,从而使教师更重视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分析、反思、解读那些从课堂观察中获得的有关学生学习的信息,然后再及时对课堂观察所反馈的信息进行过滤,就可以把教、学关系进一步引向深入,从而构建出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观察中实行可检测性教学目标的研究(即课前确定可检测性目标、课中关注环节目标的达成、课后随机抽测),获得学生学习效果的支撑数据,同时对学生学习状态做好观察与反馈,呈现学生参与度、发言次数、发言质量的基础数据与动态变化。比如,分析一节七年级的语文课,我们从学生参与度的观察视角来看,教师提问18次,学生回答非常积极,其中自由回答13次,个别回答5次,但学生的应答方式中一问多答没有,显示开放性问题不足。小组讨论时间为13分钟,4个小组展开了汇报,对提倡合作学习理念的新课程教学来说,这些都是亮点,尽管师生互动的总次数与时间很充足,但由于其中指导一个小组时间过长,使两个小组学生不能得到有效指导,导致学生的普及面不够,需提升自己的课堂细节处理能力。
  由上述案例可见,课堂观察评价中加入了对学生课堂情感的全面关注,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开始重视并尊重有效互动的增长点——学生群体,教师不仅需要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广博的知识和灵活的教学机智,还需要注意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中的表现以及他们在课堂学习中体现出的思维品质。同时,教师以促进、引导、组织学生学习为主,注重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的课堂必然体现出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
  当然,课堂观察只是教师研究课堂的一种方式,而不是教师开展教研活动的全部,它是教师对课堂行为的局部分析与诊断。在构建以学为中心的高效课堂中,仅凭课堂观察是远远不够的,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 沈毅,崔允漷.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课程实施与学校革新丛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 陈瑶.课堂观察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 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4.
  [4] 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Ⅱ课堂教学问题与对策[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5.
  [5] 韩立福.有效评课 知识建构型视野下的评课问题与对策[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范艳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01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