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科学课堂中“做中学”教学模式的尝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做中学”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方法,主要让孩子在积极愉快参与科学实验活动中,建构基础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科学探究能力。要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收获知识,笔者认为可以从三方面入手:第一,“做”在课前。让孩子利用导学提纲在课前自行查阅资料,共同参与课的准备,让学习和动手实验更有目标性;第二,“做”在课中。选取有限时间内易完成的内容进行探究;利用实验材料的有序呈现引领孩子进行探究,让课堂更具实效性;第三,“做”在课后。把课堂上无法完成的问题留于课后,让孩子动脑动手,自主探究,在活动中发展、提升自己。
  关键词:做中学;思维;探究;拓展延伸
  杜威认为儿童身上生来就有一种天然的要做事的强烈欲望,让孩子从那些真正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中进行学习,对孩子的一生都有益,而提出了“從做中学”的理论。在我国,韦钰院士经过反复观察论证后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案。
  “做中学”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方法,主要让孩子能积极、愉快地参与到科学实验活动中去,建构基础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一、 “做”在课前,拓宽思维
  (一) 拓宽信息渠道,拓展思维
  常听说科学课难上!其实科学课不单单难在“上”,更多难在材料的选择和准备上。科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涵盖的知识面广,仅有老师的一杯水、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现在网络发达,信息渠道多,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托,充分利用教材以外的各种资源,引导孩子在课前根据导学提纲自主查阅、收集整理资料,参与课的准备。这样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掌握科学知识。如在教学《做酸奶》前,我先让孩子先自行查阅“如何自制酸奶?制作时应注意什么?酸奶中有什么?食用酸奶的益处?”有了课前的知识积累和自己的动手实践,孩子们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他们在课堂上交流自制酸奶的方法、与同桌分享自制的酸奶、交流自己查阅到的相关知识等……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这样的实验教学既有趣味性,又能让学生在放松、愉悦地状态下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效果奇好。
  (二) “做”在课前,提高课堂实效
  充分的课前准备可以提升课堂实效。课前准备除了老师要备课、备材料外,也可以让学生一起参与实验材料的准备,这样可以提前让孩子接触实物、认识实物,从中发现问题引发思考,在动脑、动手中做好课堂探究的准备工作。例如《各种各样的叶》一课,课前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收集各种各样的树叶。如“树叶有大小吗?它们的形状、颜色一样吗?叶子里还有什么?可以怎么分类?”。学生有目的地去观察、收集各种各样的叶子,动脑动手去分析叶的形状、大小、叶脉的样子,用自己的方法对叶子进行分类……有了课前准备活动的开展,学生在课堂上的观察实验更加有序、准确,可能总结出更多的知识。课堂只有短短40分钟,所以只有在课前下功夫,才有可能赢在课中。
  二、 “做”在课中,引导探究
  “做中学”的核心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问题提出到猜想预测到动手操作、记录、表述,再到交流质疑,以此发展学生初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 精选探究内容,保证“做”有所成
  学生的探究能力有限,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有效解决。例如在教授《电磁铁》时,研究“磁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会提出许多推测:它与电池电量有关、与导线圈数的缠绕有关、与铁钉粗细有关等。一般我们是让孩子自选一个问题自主进行研究。但实际上,很多小组花了时间和精力却甚少得出一个满意的答案。由于课堂和学生自身水平的限制,有的问题在课堂上无法有效开展。我们可以在学生提出推测后,引导学生一起讨论,选择几个可以在课堂上可操作、可以出结论的两三个问题进行探究,如“磁力大小与电池电量大小、与导线缠绕的圈数有关”,等等。与学生一起讨论探究的方法、注意的事项等,让孩子可以顺利地进行探究活动,在动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 注重材料的有序呈现,引导实验
  小学生的好奇心强,如过早地发放探究材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往往还没听清实验的要求,就迫不及待地动手操作了,导致了实验的盲目性,使探究活动失去意义。
  在教学中,要在适当的时候呈现材料,让探究随着材料的呈现而推进。如“接亮小电珠”实验,我先向学生提供一个小电珠、电池、导线,学生连接成功后再向学生提供开关,帮助其了解开关的作用,学会正确连接开关。在连接好一个完整的简单电路后,再出示小风扇等电器元件,让学生体会电路中的用电器不单单只有电灯,还可以是电机、风扇……最后给每个组再发一个小电珠,让他们自取导线,在原有电路的基础上尝试同时接亮两个小电珠。这样分层、有序地呈现材料,以材料来指引探究,避免了探究的盲目性,把有限的时间都投入到探究活动中,有效提高了动手实验的实效。
  三、 “做”在课后,拓展延伸
  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差异,在课堂教学中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也存在参差。因此,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投放不同层次的作业,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性地去验证、去探究。如《把固体放到水中》一课,学生的实验只涉及了老师为其准备的材料,而生活中还有很多的固体材料在水中有的沉,有的浮,有的先浮后沉,有的会慢慢消失不见……授课结束后,我设计问题:“还有什么东西会沉在水里?有没有存在其他现象?”让学生把实验探究延伸到课后。再如学完《太阳钟》后,我网上投放制作简易太阳钟的方法,让学生用这个去验证课堂的所学。科学知识从中“做”来,科学的学习需要在老师引导下的实践,也需要学生自主思考后的独立实践。
  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不能只靠教师说和学生的模仿。它要求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通过经验和理解内化获得。我们要更好地引导学生在教学中学习、探究、实践、创新,真正落实“做”的学问,在“做”中学、“做”中成长,将科学和创新的种子传播到学生脑中。
  参考文献:
  [1]常攀攀,罗丹丹.杜威“做中学”的系统阐释及教改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17(2).
  [2]刘肸光.“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考试周刊,2019(37).
  作者简介:
  钱秀容,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县城关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872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