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比较的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非连续性文本是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文本形式,语文课程标准将其作为小学阅读教学内容的重要文本形式之一。现阶段小学生的非连续文本阅读方法缺失,阅读成效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运用科学的非连续文本阅读教学策略,能够全面优化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及认知能力。
关键词:比较;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
非连续文本阅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要方式,自2011版新课标颁布以来,关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指导与检测逐渐成为教育界人士讨论的热点话题。但一直以来小学生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质量并不高,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不得法,同时教师也缺乏对学生这方面阅读能力的重视。笔者展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将成为阅读与考试的常态。在新课改全面深入的今天,教师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引导者,应该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小学生非连续性阅读中存在的问题,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全面提升学生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质量,综合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及认知能力。
一、 非连续性文本与连续性文本特征与价值比较
从字面上来理解,非连续性文本与连续性文本具有本质上的差异,无论是阅读方式,还是文本内容上都具有显著的区别。连续性文本是以句子为最小单位,以文句、段落组成篇章或者整本书,提供一个完整信息的单元阅读,阅读时采用由左到右的直线型阅读方法;而非连续性文本是以文字说明、表、符号、单和图画等信息为单位,一种或几种信息组合而成,直观呈现信息内容的文本形式。在连续性文本阅读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文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够得到较为准确的判断和认知。在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实践中,学生可能需要综合考量各方面的信息,在信息汇总与统筹整合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思维能力来进行文本内容的把握。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文学作品等,一般都属于连续性文本阅读,在这类文本阅读过程中,通过对技巧和情感的把握,通过对语言句式的认知,就可以获得较为深刻的理解。而一般实用类的文本,则属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在这类文本阅读过程中,可能还需要涉及生活经验或者专业方面的认知。这两类文本阅读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方面具有一定的共通性,但同时也具备差异化的特点。作为传统类的连续性文本阅读,更加强调和突出学生的人文情感的培育。学生通过阅读连续性文本,能够达到与作者情感共鸣,能够获得自身的感悟,能够进行思考与反思。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之于学生,则更加侧重于学生实用类技能的掌握和夯实。比如学生通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能够收获某些方面的技能。
二、 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学策略
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种关键且新颖的教学内容,科学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优化学生的语文素养,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认知社会、认知世界的能力。现阶段小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质量不高,教师也缺乏相应的重视。为整体提升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成效,教师应该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
(一) 明确教学理念,丰富阅读资源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作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主要引导者,应该充分认知到这一新颖阅读方式的概念和内涵,同时更要明确比较连续性文本阅读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区别,在此基础上以明确的教学理念,科学全面的教学策略来开展阅读指导,全面提升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水平,科学提升学生对文本多元信息的把握与分析能力。同时,学校作为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主要阵地,应该结合小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氛围,为学生打造信息丰富、阅读便捷的信息资源库。如学校创设电子阅览室,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积极开展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此外,教师作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主要引导者,若他们缺乏这方面的意识或者缺乏这方面的专业素质,势必会影响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成效。基于此,学校应该注重对教师的培养和培训,通过各类研讨会、系列培训会等来着重优化师资力量。
(二) 完善课程内容,提升阅读系统性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充分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来优化课程内容,同时紧密迎合新课改的要求,不断调整和优化课程设计,确保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系统性和层次性。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很多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往往安排在第三、四学段,这显然具备一定的滞后性。结合当前学生发展的需要以及新课改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事实上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完全可以安排在第一学段,然后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学情以及认知需求等来进行层次化的设计,从整体全面把握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系统科学性。如在第一、二学段进行课本目录、插图、简单表格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指导教学。在第三、四学段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中,以明确的学段目标来指引学生。同时,教师要把握不同学段之间内容的连贯性,确保学生在提升阅读水平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更高的阅读目标上。
(三) 联系学生生活,开发课程阅读资源
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实践中,整体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全面优化学生的阅读水平,教师应该注重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科学开发课程阅读资源,引导学生积极利用阅读所得来指导生活实践,积极回归生活实践。相比连续性文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与学生的生活实践具有紧密的关系。教师应该把握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特征,积极开发适合学生阅读需求的校本阅读教材,科学开发系统的阅读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如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在商品上看到商标,这本身就是一种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四) 开展学科整合,全面拓展学生阅读视野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科学培养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能力,教师应该注重学科整合,积极寻求其他教师的帮助,共同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比如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注释、表格等都属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在小学自然中也有很多说明解释,语文教师注重与其他教师的协同配合,共同提高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成效。
综上所述,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是一种科学的阅读方式,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明确连续性文本阅读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区别,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全面优化学生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综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及认知能力。
参考文献:
[1]程淑霞.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时代报告,2018(4):224.
[2]钟绮方.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微课程实践思考[J].速读(上旬),2018(5):60.
[3]王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学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5.
作者簡介:
陈朝虹,福建省漳州市,厦门大学附属实验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875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