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美育求共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古语有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位杰出的老师,往往是学生的“良师益友”。而一位好的美术教师,每节课除了能够按计划保质保量地完成既定教学目标之外,还应以自己广博的美术知识、儒雅的风度吸引学生、影响学生,从而使学生受益于师的教诲,而师也从学生的表现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相长。
【关键词】美育;教学相长;美术教育研究
曾有人做过一份民意调查,最受学生欢迎的十种老师分别是:
1.像父亲一样严而有度;2.像母亲一样慈爱;3.实习老师;4.宽容的老师;5.帅哥老师;6.温柔的美女老师;7.风趣幽默的老师;8.充满爱心的老师;9.以身作则的老师;10.有真才实学的老师。
诚然,在学生心目中最受欢迎的老师,其教学风格和职业操守无疑都应是理想和完美的。但我们的美术课堂,却存在存在诸多弊病。
一、学生盼望美术课却有力无心
从学生的现状来看,他们的美术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就我所调查的情况而言,学生对美术方面的爱好程度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其一,有些“幸运儿”从小接受过专业的训练,对美术“情有独钟”,但却对除去专业绘画练习之外的“美术史论”有一定的排斥心理,觉得理论欣赏课枯燥无味。殊不知一味地重视美术技法,“眼低手高”,美术理论方面的修养得不到提高,也会影响学生的审美眼光。其二,笔者有幸借举办校园艺术展之际,了解了许多爱好绘画的小小画家,但发现大部分人都喜欢画动漫、卡通人物形象,而当真正在课堂上讲述涉及人物五官和比例结构时,他们对专业的审美要求和绘画技法却很漠视,他们将海报上的夸张、搞怪的人物形象当成了“正确规范”的临摹对象。对一些正规的人物肖像绘画作品有却持截然不同的观念,不是直呼“太像了”,就是说“不好看”。他们“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他们不知道漫画家是在了解了人体骨骼比例的前提之下将人物进行适当的夸张变形后才会呈现出生动有趣的形象。一味临摹,则绘画水平虽会有量的增加却不会有质的飞跃。其三,也是大众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学生对美术存在“自暴自弃”的心理。原因何在?很明显:在孩子入学前,家长以孩子能画画而给予鼓励和夸奖,入学后则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衡量孩子,而在这种氛围下形成了大家都默认的社会环境:画画是玩,学习成绩是重要的。只要求孩子文化课成绩好,忽略了对孩子各种能力的培养,一味尊崇文化课的学习,这样就扼杀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
二、学生审美观的偏差
当今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追求美的方式。但是,他们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又存在明显的弱点,表现在:追求美却不善于识别美。他们往往以潮流趋势进行判断,只注意欣赏表面的“锦绣画面”,不去关注内在的东西,对于一些奇异怪诞的美术表现形式大有兴趣,甚至将一些丑陋的、低俗的,违背审美标准的所谓作品大大推崇。古语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当今学生受社会思潮的影响不注重内在审美修为,却抓住一点点露于表面的美其名曰“新潮美术”而沾沾自喜,殊不知已在美术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三、影响偏远地区中小学生审美观的内部因素
很多学校没有专业的美术教师,很多学校在高年级不开设美术课或者是虚设美术课。就算安排了专业的美术老师进行美术教学活动,但其教育意识还未转变,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没改变,抑或是各常规美术课不能做到善始善终,种种因素都制约了学生的美术爱好。所以,到了初中,他们的思想也近乎“麻木”,甚至有出现学生在美术课做文化作业的现象,究其原因,仍是学校和教师无形中关闭了学生受美育教育的大门,消减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综上所述,出现在美术教学中的种种担忧和弊病显而易见,那么如何改进呢?都说一节好的美术课得有“三味”,即美术味,人情味,创意味。我认为可尝试从以下七点入手:
一、美术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
美术环境比学识、技能是否渊博和精深更为重要。课堂效率的提高,直接决定着课业负担的轻重,决定着学生课外空间的拓展。我们的教学活动,应当善于将“要你怎样”,转变为“我要怎样”,从而指导学生在“自己说服自己,自己感受自己,自己战胜自己”的体验中,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自律走向自觉,有意识地感知、寻求生活中的美,从而形成创造自己的个性美。
二、成功更是成功之母
屡遭失败容易导致青少年学生的自我否定,实践证明,相信“成功是成功之母”, 让学生从活动中体验成功,是培植自信的最好方法。失败与成功本身,都是孩子在成长中必须面对的经历,关键是学生能否从中获取做人做事的教训,从中积累解决困难、战胜自我的經验,从中增强继续努力争取成功的信念。成长需要激励,学生最期待教师公正的评价和积极的肯定。所以,教师拿起表扬的武器,就能减少学生失败后的灰心,增加学生成功后的信心;给学生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或许会发掘一个个未来的创意家。
三、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生
由于未成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是非观念未成熟,对一些问题有不正确或错误的做法是难免的,青少年有向善向上的本质,需要加以保护。我们不能因为孩子犯错误或想法不当就把他当做坏孩子,求全责备。学生的错误,大多是心理问题,不是道德问题。学生的行为动机往往是纯真的,也许是好奇心、表现欲所导致的行为过失,我们要巧妙地引导、调节,让学生“心甘情愿”地接受我们所给予的观点看法。并且,在选择相关的美育题材时,要适当适时,不能低俗也不能太高深,要有的放矢,使学生的审美观走向正轨。
四、教育重在师生间相互信赖,信赖取决于民主平等的沟通
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教学学生,没有尊重,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我们应该学会“蹲下来跟孩子说话”。师爱的最高境界是友情,师爱的基础条件是平等。在学生心目中,亦师亦友,民主平等,是“好老师”的最重要特征。教师的言语、行为、情趣、人品是影响学生发展成就的关键因素。所以,我们自己也要时时提高自身的职业修为和专业修养。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是一名教师从教的基本功。
五、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中学生认识自己与认识世界一样,需要经历模糊到清晰、浅显到深刻的过程,而教师的评价是他们感受成长的喜悦、烦恼或挫折的主要参照物。我们若能给予学生更多的积极评价,会有效改变学生自我认知的倾向性,以及认知动机、风格和技能,使学生在美育上的实际发展状况比预见的更好。
六、美术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教师应依据学情,应尽可能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评价项目多一点,就可能多出一批各有所长的好学生。
我国当代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教艺术科,主张不求直接效果,而注重间接效果;不求学生能作直接有用之画,但求涵养其爱美之心。能用作画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生,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此为艺术最大效用。”这段话无论是用于美术专业绘画领域的教学,还是在常规的中小学美术课堂上的教学,所强调的美育方法殊途同归。我们作为初中阶段的美术教师,是一座至关重要的桥梁,架接着学生从懵懂彷徨过渡到成熟个性的两个重要阶段。当我们真正领悟到美育的真谛,真正从“心”出发、观察、感知、设计我们的美术课堂教学,我们得到的将是充实、完美、高质量的职业构想,同样,学生得到的不仅是对美术课重新燃烧的热情,而是逐步、潜移默化地使自己的眼界、观念、思想行为得到升华,自身的道德情感价值观得到完善。
【参考文献】
[1]陈武.美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方法刍议[J].美术教育研究,2018(15):117-118
[2]文冲.浅谈初中美术教学中美育教学途径与方法[J].学周刊,2018(19):167-168
[3]赵楠.初中美术“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情境式教学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892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