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科研特色工作常态化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学校的教育科研往往与教育教学工作脱节,成为“两张皮”,没有实效。而我们主张把教育科研与教育教学紧密地结合,成为一种常态化的研究工作。怎么样才能使常态化的科研工作在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中起到引领和推动作用?在长期的实践中,我把它概括为“真”“准”“深”“新”“精”“丰”六字,使科研工作成为常态化、特色化,真正实现“科研兴校”的目的。
  【关键词】科研;特色;常态
  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是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和引领教育教学实践的助推器。学校要铸造特色、打造品牌、提升品位,必须要铱靠教育科研的力量。很多学校都提出了“科研兴校”的口号,然而却极少将“科研”作为一种常态化工作来抓紧、落实,自然要陷入“说起重要,干起不要”的窠臼之中。我所说的“常态”是把“科研”与日常工作高度融合,不分泾渭。
  我根据我校多年来开展的教育科研常态化科研工作进行了一翻梳理,呈现于后并就教于大家。
  一、选题要“真”
  所谓选题要“真”,是指学校选择的研究课题要真实可行,实事求是,能够切实能解决学校存在的问题。科研讲究科学的真实性,来不得半点糊弄虚假。。对于“选题”,有人喜欢好高骛远、天马行空;也有人哗众取宠宠、无中生有;还有人追随人云亦云、舍本求末。我校在选择课题时坚持“前瞻性、创新性、真实性、实效性”的基本原则。如:我们倡导的“生态教育”,站在生态文明的高度,对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极端负责的态度上,帮助学校解决“环境建设”“课堂改革”“文化构建”等三方面的客观问题。这样的选题在表面看来是“大而空”,实际上是用远大眼光观照我校的教育,用统览全局的观念确立课题,以便统领我校发展方向,成为学校师生的共同信念和追求目标。没有高瞻远瞩的视野,无法遴选出具有战略意义的课题,只有短平快的鼠目之举,想成气候都难。或许“生态教育”的目标是永远都不能达成的,但它针对教育严重缺失而客观存在的有待践行和研究的迫切问题,能引领我们朝着理想的方向前行。只要在路上,就总有到达目的地的那天。
  二、切入要“准”
  一个学校的统领性选题要志存高远,就如我校的“生态教育”。但光有真实的选择还不够,还必须要选择几个有力的“支架”来支撑选题。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地球。”所以,切入口要实实在在,切实解决好学校客观存在的问题。“庖丁解牛”刀刀自如,就是切点好、刀法准的效果。我校“生态教育”的构建分为三个支点:“以环境建设为基础”“以课堂改革为核心”“以生态文化为灵魂”。这仍显得有点“中观”,不接地气,于是我们再瞄准症结继续“切入”。如:我们又将“生态课堂”分为五大课程:道德课程、知识课程、运动课程、艺术课程、生活实践课程。课题研究实事求是切入要害,准确无误地找准路子,实事求是地进行实践,就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研究要“深”
  课题研究要深挖细究,要具有铁杵磨成针的干劲,“深”有三层含义:
  (一)深刻研究
  科研不能浅辄尝试,只做表面文章,花拳绣腿是科研的大忌。如:我校的“生态教育”不是环保教育,更不是栽花种草的环境绿化。这些是可以有且必备的基础,但没有触及主旨。如:我们提出的培养目标“新民明德,止于至善”就是来源于儒家“垂世立教”的“三纲”,传承着深厚的儒家文化。再如我們主张的教育过程“万物并育,道法自然”则是源于道家的思想精髓。
  (二)深入研究
  课题研究要像剥笋式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如此方能取得预设效果。“不在面上挖坑,要在点上打井”说的就是不能半途而废,须深入推进的道理。如:我们的“道德课程”涉及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和方法数不胜数,我们却“溺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我们以“我是城市文明人”切入推进到“行为规范、文明礼仪、主题教育、服务社会”等养成教育去,但还不够深入,还须再继续推进。如:又从“文明礼仪”推进到“就餐礼仪”“衣着礼仪”“公共礼仪”“课堂礼仪”……如此深入,刨根究底,直逼研究的核心层面,步步为营,层层落实。
  (三)持续研究
  每一项研究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持不懈的努力,要发扬“集中于一点持之以恒”的“滴水穿石”的勇气,才能取得新的突破、新的认识、新的成果。我们的“生态教育”也不是想当然地头脑发热提出来的,而是从2006年开始,至今已有10多年的研究历程。历经“生态校园一生态课堂一生态教育”三个阶段,每一次的飞跃都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升华。在10多年的实践研究中,我们才初步构建了较为完整的“生态教育”体系,突破了千难万险才有今天对“生态教育”的全新认识。
  四、方法要“新”
  我说的方法不是“文献法、对比法、行动法”等传统的研究方法,也不是说“立项一开题一结题”的普通(一般)方法和研究过程。这些对于一线教师来说都“事不关已、高高挂起”。我们倡导的“新”方法是指进入新常态的工作方法,是将研究与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的方法。其实教师的工作就是一种研究,不管是有意与无意间都会进入一种研究状态,只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而已。所以说“工作即研究,研究乃工作”就是新常态、新方法。如:我校“知识课程”中的“教学结构改革”,我们提出了“四环节”的课堂教学流程(模式),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结合自己所任学科的特点,总结出了学科的“变式”。即使是同一学科如语文,其“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综合实践”五大板块又有自身的教学特色,其教学流程也相应有些变化,教师们就归纳提炼出了不同的流程。因为这些都与教师的教学息息相关,是他们内心需要的改革。他们均在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研究,是自主的行为,自觉的实践,远比行政命令的外在强迫效果强若干倍。
  五、人员要“精”
  课题研究人员的“精”至少应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精明能干,就是头脑聪慧,敢干能干实实在在的教育之事;二是精通业务,就是对本专业本学科要有知晓古今、通晓众长的本事;三是精益求精,就是对研究课题不仅会实践还要会提炼。但凡这些成员组合成一个研究团队,就能有理有据有条不紊地胜任研究工作。尤其是课题负责人或教科室主任,更应该是课题研究的明白人、引路人。课题组的建立不是乱点鸳鸯,也不是拉郎配,那些闲人免进,与此无关者请绕道而行。纵观今天的课题组成员,其中不免有滥竽充数之人,不在行的人占据课题组有限的名额,坐享其成,是导致课题无法实施难于取得实效的顽症。我校获奖的“经典诵读”“我是城市文明人”的两个课题的主研人员中没有一个是学校的校级领导,即使“经典诵读”是教科室开创和发起的,但教科室也没有沽名钓誉。很多学校的教科室主任走马灯式地换将,其科研意识、能力、精神还有广阔的提升空间,不能保证科研的延续和深化。我校的教科室主任10多年都没有更换,其原因就在于此。
  六、成果要“丰”
  作为学校管理者和课题研究负责人,必须对科研工作树立成果意识,要善于提炼学校的研究成果,要善于帮助教师总结归纳成果。使每一位教师获得成就感,激发他们对科研的认同感。就我们学校施行“生态教育”10多年来.据不完全统计.获得了龙马潭区的生态校园“实验基地”“示范校”等称号:“生态校园建设研究”获区教学成果一等奖、市科研成果二等奖;获得了“泸州市绿化学校”“泸州市绿色学校”的荣誉:《生态课堂》(专著)获四川省第十五次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习作教学“趣”为先》获四川省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除此之外,我校的“经典诵读”“我是城市文明人”获区教学成果二、三等奖。“运动课程”中的足球项目成为我校的特色项目.并获得了“全国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的称号。仅林志荣老师的“生态教育”技术成果有《生态课堂》《语文:生长课堂》《语文:作文的生活味道》《诗意栖居教育人生》《灵动的课堂纪实》《新民小学堂·生态大学林》《“足”下生辉》《生态·新民》《课改问道》等十余部专业书籍。最大的成果是“生态教育”,已成为新民小学的“主题文化”.是学校的一张名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914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