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性课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当前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地改革创新,新课程标准要求也在不断地实行,在初中阶段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应当关注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能够结合传统教学理念的优势,在知识学科教学中投入较多的精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通过正确地引导与帮助,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运用法律保护自己。本文在此背景下,浅要分析活动性课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并提出具体的教学策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活动性课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习兴趣;新课程标准
随着社会的改革与发展,初中法治意识建设,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在传统教育理念中部分学校过于重视学生文化课成绩,投入较大的精力,但是却并未对学生道德与法治教学给予充分重视。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应当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情感,能够使学生正确地懂法、守法、用法。初中阶段,学生处于人生观与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时期,在此时期加强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能够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发展道路,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学生可能会出现意志力薄弱,性格孤僻,自私自利等问题,难以正确运用法律保护、规范自己。所以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方式,正确应用活动型课程,推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开展。
一、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概述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项结合思想与教育为一体的综合学科,能够从思想上引导学生,并在教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认知。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部分教师并未重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认为这是一门副科,学生只要学好语、数、外文化课便可。教师在具体的讲解过程中,采用讲授式地教学模式,学生只能够机械式的背记,难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与建议,久而久之,学生失去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热情。所以教师必须加强引入活动性课程,着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够有效促使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进一步延展与创新。
二、 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性课程的重要意义
(一) 由单一的教学目标实现多维教学目标
新课程改革前,大多数教师采用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以讲授道德与法治之事为目标,虽然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重视对学生技能的训练,但是主要是以传授知识为主。新课程改革后,倡导活动性教学,教师通过开展活动性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培养学科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通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与价值观念。这能够加强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有效结合,进而增强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
(二) 由静态式教学走向动态式教学
传统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属于静态式教学,教学过程呆板,难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教师解说并宣示教材中的真理,运用原理加案例的方式讲解教学内容,学生只能够机械式学习。新课程改革后,教师运用活动性课程,能够进行动态化教学组织,呈现动态的教学流程。教师运用活动性课程,能够构建动态化课堂,使原本枯燥烦闷的课堂转换为氛围活跃的课堂。
(三) 由封闭式教学转换为开放式教学
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学生只能够封闭式地学习,没有自己支配学习的权利与机会,只能够听从教师的调控与安排,开展活动性课程,能够打破封闭状态,使封闭式教学转换为开放式。学生能够自主地支配学习时间,并且能够运用课外教学时间,将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当成学习的素材,摆脱考试的限制与束缚,能够运用生活中的各类元素,进行自主学习。
(四) 由接受式学习方式走向建构实践式学习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采用的是接受式教学方式,重视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结论接受,此种教学模式过于机械化,学生只能够将学习材料当成定性知识,死记硬背地接受。由于接受式教学方式,使学生处于被动式地位,学生不会形成知识迁移,也难以運用所学到的知识点进行联想与应用。在新形势下,学生的学习方式转换为建构式学习,学生能够根据自己所学习的知识建构知识体系。活动性课程是学生建构知识的重要核心,也是知识建构的重要途径。
三、 活动性课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一) 开展专业化课堂活动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进行道德教育,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生后期道德情感与行为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学生必须明辨是非,才能够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在日常的生活中与他人交往时规范自身的行为,杜绝产生不良的想法。结合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当创新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普及基础的公民道德要求同时,通过开展“大家一起说一说”等多种方式,使学生能够在班级内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相互交流探讨。首先,教师举出案例,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分析交流,学生能够各抒己见,但是必须结合真实具体的案例,能够抒发出各自的想法与意见,小组的一位学生负责记录,一位学生进行组织,其余学生进行汇报。小组讨论过后,每组选派出一名代表人员到讲台上发表本小组对该案例的想法。此种教学模式能够活跃课堂氛围,并且鼓励学生积极踊跃地参与课堂探讨过程,学生能够分析具体真实的案例,产生价值判断,教师也能够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计划,分析学生的观点,对其进行引导和帮助,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
(二) 结合案例进行活动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采用讲授式教学方式,会显得教学力度不足,也难以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与交流。所以应当运用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情感认同,使学生能够自主地产生积极道德行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具有感染力的教学环节与活动,使学生能够在活动中进行交流探讨,对于真善美、假恶丑的区别进行分析,产生内在情感冲突,自觉地排斥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枯燥地说教,会使学生缺乏情感认知。教师在具体的讲解过程中,以诚信教育为中心讲解牺牲个人利益成就集体利益,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在内心里产生强烈的情感认同,在心灵震撼下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意义。
(三) 组织道德教育活动
加强教育实践,通过实践磨炼学生的思想意志,有助于学生培养正确的道德行为。在初中时期教师应当加强动员学生参与道德教育活动,能够运用学校的隐性教育力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道德意志训练。即使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能够具备初步的道德情感,但是在面对诱惑时,可能难以坚持自身原则,这就需要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磨炼恒久的意志。教师可以每个学期组织“班级劳动周”,通过劳动锻炼,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与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进行道德主题教育宣传活动,选取优秀榜样作为案例进行综合分析,倡导以榜样的形象展开道德教育,并评选道德标兵。通过一系列的道德教育活动,学生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身行为,加强生活管理,进而提高道德与法治意识,规范自身行为,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桥梁作用,利用可利用的教育力量,正确的引导与帮助,使学生能够增强道德与法治意识。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活动性课程,激发学生的法律意识,通过正确的引导与帮助,使学生能够增强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刘新初.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教育[J].2016(12).
[2]任玲.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道德情感教育研究[D].2016(6).
[3]陈徐明.开辟新路,深化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改革[J].2014(7).
作者简介:
朱义祥,江苏省句容市,句容市下蜀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930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