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情境教育理论认为,语文是有情之物,学生亦是有情之人。因此一定要用情来营造一种适合学生成长的境。下面以看图写话为例谈谈运用情境教学法在构建高效课堂方面的一些浅薄认识。
一、柔和的春风吹又生——关于看的那些事儿
1.看“全”
对于高效课堂来说,最重要的是进行教学内容的完整全面落实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就看图写话来说,要引导学生全面地观察图画中每一项内容,大到图画中的一座山、一棵树,小到一片叶、一瓣花,甚至人物嘴角的微笑、眼睛中流露的神色都要一项项地看过来。这样,全面观察了图画,为后面的写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看图的初始阶段就将知识信息的提取和能力的培养完全结合在一起,这一定是课堂高效的一个良好的开端。
2.看“精”
情境教育必须要解决课堂精力流失的问题。如果在课堂中只是全面地追求知识的增量,定会导致课堂学习精力的流失。因此,还需要用“精”来打造高效课堂的另一面。就看图写话来说,更重要的是将图画看“精”,即看出图画的重心所在。如,在指导人教版语文二上第四单元的看图写话时,在经过“人肉”式的看图交流之后,我引导学生将图画内容进行了分类,即景、物、人,并且引导学生发现图画的重心在于“物”和“人”。紧接着,我以“图中的动物和人物虽多,但他们各有不同,你发现了吗?”为引火索,再次将课堂学习的效率提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3.看“序”
情境教育特别关注学习能力的提升。在看图写话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有序观察便是一种必须要培养的能力。当然,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一些“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等因缺少直接体验而比较模糊的概念,而是要有真切的体验。我在进行人教版三上第三单元《秋天的图画》的教学时,给学生抛出一个问题:“图画中有很多孩子,为什么有的孩子看起来特别大而有些特别小呢?”学生一下子明白这是远近不同的原因,顺势引导学生选择一种 “路径”去观察图中人物,让学生明白了给自己选择“路径”的重要性。
4.看“想”
情境教育提出以发展思维为核心,着眼创造性。因此高效的课堂一定是教师鼓励学生的思维“激烈”地动起来。就拿看图写话的教学来说,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有序、全面、精要地看图,还要让学生顺着画面内容去想象编者的意图、图中人物的心理、人物之间的事件、人和物之间的关联等。在进行《秋天的图画》的教学时,我让学生想一想,“你知道画中孩子捡起一枚枫叶、摘下一个苹果时心里在想些什么吗?”令人惊奇的是,这里虽说只有一个问题,但出现了有多少个孩子就有多少个答案的局面,可是没有一个答案与画面内容是不符合的。由此可见,课堂中千万别忘了“想象”这对能让人腾飞的翅膀。
二、让飞桥不再隔起来——走好“说”这座桥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这是诗人用语言的描绘,在读者脑中形成的图画。人们说这是朦胧的意境美。而看图写话的教学,却是要让学生有能力将图画中的意境美,变为亮亮堂堂的语言美。当我们有序而扎实地看过图画之后,就一定得从“说”这座桥上走过去了。但这里的说一定要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内容分层序、有重点、“一条龙”式地说下来。这就有了一定的难度,要想营造高效课堂,教师必须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才能让学生轻松快速地走过“说”这座桥,去桥那边欣赏更为浓密的风景。在这里,情境教学法就会大显身手。我通常用自己的说给大家确立一种具有启发性的说图模式,然后由小组到个人确立自己的具有独立意识的说图模式。这就是高效课堂提倡的“从一道题中找出十种思路”教学思想。通过这样透彻的说图,图画中的意、境、情等不再隔于图画这道“野烟”的后面,那欣然的美景已经向我们招手了。
三、平芜尽处是春山——写满草地的诗情画意
高效课堂的相关理论认为,将高效课堂的基本模式分为预习、展示、反馈三个环节。就看图写话的教学而言,在看图、说话这样的基础性铺垫之后,写话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这一环节的指导是高效的,则学生的写话一定也是高效而精彩的,好比经历了袅袅春风之后的姹紫嫣红,便会迎来更让人欣慰的“平芜尽处是春山”的草长莺飞。每当写的时候,我特别重视写具体和“描心传情”的指导,常常采用竞赛式的启发:“谁能把一个动作分解成最多的动作来写?”“谁能让读者明白图中人物在想什么?”……经过这些问题的“激将”,大家都在最大限度地动用自己的思维和词库,都在尽可能地展现自己的与众不同,让自己的写话特别一点、精彩一点,学生的笔下充满了诗情画意,便是天下一片芳草地的美景了。
《学记》中说:“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仅如此,善教者,更能让“师逸而功倍”。这就是情境教育所言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步进入教材的情境,他们入境后,焕发了丰富的想象与感受,反过来又创设了课堂的情境。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情境课程的操作与案例[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01.
[2]王躍.高效课堂的101个细节[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3.
编辑 段丽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949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