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互联网+”家校共育模式的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小学教育状态下的家校共育模式做出了十分显著的改良,主要体现在依据了与“互联网+”平台的共育模式,但在共育模式中经常暴露出教育方式的缺陷性,比如“互联网+”不具备多元化的信息传递路径,信息构建仍然存在局限性,校方与学生的关系仍然停留在“管理”方面,未能使教育真正人性化,切实为小学培养有用人才。“互联网+”使沟通更加便捷,但弊端因素又使家校共育产生了一定的制约性,这需要小学教育进一步提高认识,并重点关注家校共育模式的可行性。
   关键词:互联网+;家校共育;模式探究
   一、“互联网+”共育模式现存状态
   (一)“互联网+”信息的传播路径方向性比较单一
   “互联网+”平台的优势使用不当会起到反作用。家校共育模式本身是一种信息传递模式,目前来讲“互联网+”平台的搭建方是学校管理层,管理权限在学校,使得网络共享变得比较单一,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局限性,学校通过一些“互联网+”平台如微信等来检验学生成绩。当学校方面把学生成绩发送给家长时许多家长都只是接收而不回复,或简单回复几句,达不到“共育”所产生的效果。家校共育需要学校与家长双方都能积极参与,学校方面要做到及时找家长沟通教育的全过程,而单一性与局限性共育模式降低了家长的参与热情,使家校共育模式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滞后现象。
   实际上多数家长还是非常认可家校共育模式的,同时家长也希望能够经常与学校进行沟通与交流,但对此种模式的反应并不积极,使得家校共育模式中学校一直处在主动地位,而家长一方处在被动的位置,不会主动向学校反映孩子的情况,即使互联网+的构建已经成型,但家长们还是因各种忙碌而没有与老师及时交流。
   家校共育需要双方能够长时间地进行有效的沟通,而家长方面却认为收到学校通知就行了,就算是已经参与了,长此以往让家长在沟通方面变得非常懒散不够积极,无法正确面对孩子的教育事宜,耽误了孩子们的基础教育。家长的不积极表现在他们只想看到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学习的过程并不在意,久而久之家长与学校的互动热情慢慢减弱,有时一看到孩子的成绩就心烦,还不能提高对共育模式的认识程度,这是家长普遍存在的问题,改变很难,这就需要校方在共育教育初期就给家长建立一种沟通的新概念,比如建立家长与老师的微信群,老师发送的通知或学习图片等内容需要家长进行确定与回复,保证每名家长都要及时查看,现在基本人手一部手机,家长在看手机的同时就能查看微信群,老师要做的就是不厌其烦地利用微信群与家长沟通,在此过程中老师或校方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比较多,但若能在共育模式的建设初期就帮助家长形式这样的认识,日后的共育工作操作起来就非常容易了,这是打基础的过程。
   (二)“互联网+”的教育内容无法引起家长的重视,沟通非常片面
   在家校共育模式里,校方安排了许多利于模式发展的内容如家校沟通、家长互动、家长问答等环节。对于此类环节还细化了一些部分,比如在网络平台中发布学生成绩,每天作业情况公布以及课下娱乐活动等,家长能够及时关注与了解孩子们在校情况,但内容的发布似乎并不能引起家长足够的重视,许多家长仍然只关注学生成绩,对于沟通过程形成了一定的片面性。
   二、共育模式的分析与研讨
   (一)传统之中谋求鲜明的时代特征
   传统的教育模式在现代化的教育现状影响下容易被忽视,尽管传统的家校共育模式还不具备“互联网+”的参与性,教育时效性也体现得没那么明显,但究其优势特点也还是存在的,比如在小学校园里让家长一起参与到孩子们的教育活动当中,这就是一种亲子教育,是传统的家校共育模式。家长们与孩子们一同体验校园活动,这样的过程使家长印象深刻,从中能够了解到自己孩子的个性特点与互动喜爱程度,并以此为参照去发展孩子的特长。“互联网+”教育模式可以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之上把亲子活动用网络进行构筑,让网络时代特征充分运用在教育过程中,实现传统和现代的教育整合。
   (二)家校共育模式基于“互联网+”的长效建设
   “互联网+”模式下的家校共育建设并不是一个短期的过程,它需要学校与家长用耐心与智慧不断完善与更新,才能使其产生教育过程的长效性。同时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也是一个长期培育的过程,简单来讲,就是你教小孩子一个知识点,他不一定立即记住原文,但长久的反复教育与引导会增加印象。这不同于一种灌输状态,虽然小孩子的记性好,但理解能力非常有限,恰恰是这种长久的教育方式不但能让他们记住知识点,還能最终理解并自如地运用,这才是教育的本质。
   我们在分析了“互联网+”共育模式的现状后得出结论,家校共育所存在的问题与网络沟通的局限性有很大关系,但最主要的还在于家长对网络的认识不足,这就需要学校方面适时适当地营造家长教育空间,让家长明白网络沟通的重要性与便捷性,让小学教育在“互联网+”模式的基础上成为教育的领导力量。
   参考文献:
   [1]孔惠峰.小学家校合作网络平台在应用中的困境与路径探索[J].新教师,2018.
   [2]杨巧玲.小学家校合作网络平台在应用中的困境与路径探索[J].教育导刊,2018.
  编辑 谢尾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949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