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提升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小学数学是一门工具性非常强的基础学科,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讲解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针对在数学教学中提升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方法展开分析,望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方法
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理解能力比较差,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习思路混乱、数学计算错误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小学数学教师需要不断地更新教学模式与理念,在数学教学中注重提升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帮助学生为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稳固的基础。小学生出现数学计算正确率比较低的现状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审题不清、计算公式理解不透彻等问题,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还要帮助学生找到最佳的计算技巧,以此来提高结算的正确率与效率,提高数学计算教学质量。
一、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现状
在当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部分教师过度关注数学计算结果,而忽视了学生的计算过程,导致很多学生的计算结果虽然是正确的,但是计算过程存在问题,无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学生缺乏严谨的计算思维。其次,部分数学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落后,往往是让学生通过大量做题来提高数学计算的正确率,导致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较低,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抵触心理,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最后,学生很少去总结自己出现计算错误的原因,导致下次再遇到同类型计算题的时候,还是会出现错误,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比较差。
二、在数学教学中提升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方法
(一)激发学生的数学计算兴趣
对很多小学生来讲,数学计算过程非常枯燥,缺乏参与数学计算的积极性,针对此类问题,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把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直观化、生活化,提高学生参与数学计算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来设定教学方案,比如,在学习“小数加减法”的时候,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构建一个真实的数学教学情境,让学生去联想一下自己去超市购物的场景,葡萄一斤是9.5元,菠萝一斤是6.5元,苹果一斤是5.2元,让学生去计算一斤葡萄与一斤苹果的价格、一斤葡萄与一斤菠萝的价格等。在这些数学情境与数学问题中,都会涉及“小数的加减法”等知识点,而生活化的计算教学模式,让计算过程更加有趣、生动,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逐渐提升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与实际运用能力。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计算习惯
很多小学生缺乏良好的数学计算习惯,虽然计算结果是正确的,但是计算过程往往存在问题,在面对一些简单的加减乘除的时候学生可以应对,但是随着学习难度逐渐加大之后,学生就会存在较大的学习压力,计算的正确率也就越来越低,所以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提升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重要基础。很多学生在解答问题的时候非常依赖计算器,在日常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改正学生这个问题,让学生拥有数学口算的学习习惯,改变过度依赖计算器的问题。同时,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一定要保证书面的整洁,这样可以有效防止由于看错数字或者书写错误而影响了数学计算正确率的问题。学生在计算结束之后,一定要养成检查计算过程的习惯,这样可以有效减少由于粗心而出现计算错误的情况,长期下来学生就能够改掉很多计算不良的习惯,而是在计算过程中,认真审题、看题、检查,着重分析计算题中的附加条件,这样既能够保证数学计算的正确性,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计算能力。
(三)掌握数学计算技巧
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计算方法,还要帮助学生梳理数学计算技巧,这也是提升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重要方法。在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列表法、图示法、實物演示法、形象思维法来引导学生寻找计算的规律与技巧,把抽象、复杂的数学计算过程直观化、形象化,提高学生参与数学计算的自信心,比如,在计算“49×40×25”的时候,学生往往都会先计算“49×40”,导致计算过程比较复杂,还很容易出现错误,这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利用乘法交换律来进行计算,先计算“40×25”这样就会容易很多,以此来提高数学计算效率。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数学计算技巧,比如,在学习“路程、速度、时间三者关系”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去分析自己乘坐不同交通工具来上学所用的时间、速度等,最终选择最理想的路线,在此过程中,既能够提升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也能够在自主探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要讲究方式与方法,结合实际生活素材来开展数学教学,帮助小学生寻找计算技巧与规律,养成良好的数学计算习惯,提高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朱笑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理解算理的现状调查[D].上海师范大学,2018.
[2]丁玉俊.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探析[J].才智,2016(30):27.
编辑 王 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950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