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提高农村初中生物实验开出率的教学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以初中生物实验为研究对象,联系教学实例,深入挖掘生物学资源,就如何提高农村初中生物实验开出率进行初步教学探讨。
关键词 农村初中;生物学;实验;实验开出率;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9)05-0130-02
1 前言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生物学实验可以向学生提供生物界的感性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基本技能和观察运用生物学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有着其他教学环节无法取代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实验课根本无法正常开展,这无疑限制了学生生物学能力的提高,阻碍了学生生物学素养的发展,影响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对此,笔者结合多年一线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农村初中生物学实验的开出率提出几点建议。
2 提高农村初中生物学实验开出率的几点建议
做好实验准备,保证教学过程顺利进行 生物实验和物理、化学实验相比,可操作性不强,实验受地方性和季节性的限制很大,许多实验材料在实际教学时根本无法找到,有部分实验用时非常长,现象显示特别慢,而且教材中实验内容多、实验形式多、实验要求多。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好实验的准备工作,有必要提前将实验操作一遍,检验实验的可行度和科学性,及时发现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保证实验过程的顺利进行。
1)巧妙科学地解决实验材料。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开花和结果”一节中,教材要求通过解剖桃花来学习花的结构,可此时正是冬季,新鲜桃花根本无法找到。教师可在春天制成桃花浸制标本,上课时再用百合花、蜡梅花等花来替代桃花。再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教材中选用的鲫鱼好动,影响观察,死亡率高,费用高;而小泥鳅则比较安静,很容易观察,生命力强,大小也比较合适,长度4~5厘米,尾鳍色素少,是替代鲫鱼的好材料。此外,教师还可以发动学生分工搜集实验材料,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中,学生选用许多教材中没有提到的植物的种子来做实验,都收到很好的效果。这就要求实验前师生配合,在现有的时间、地点尽量找到合适的实验材料,为实验教学的成功奠定良好基础。
2)精心合理地设计实验程序。在学生做实验之前,教师要对整个实验过程做出合理计划,对实验过程有一个全面了解,对学生观察实验的每一个环节做出符合其实际的教学方法,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出预测,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第一个探究活动“探究非生物因素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对学生理解科学探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很重要。在课堂教學设计中,教师用提问方式引入:同学们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更容易捉到鼠妇?在捉鼠妇的过程中,当搬开花盆或砖头时,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鼠妇适合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学生回答:我认为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最容易捉到鼠妇;搬开砖头时,鼠妇会立刻爬走。教师进一步提问:鼠妇为什么会爬走?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假设:鼠妇适合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接下来,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为什么在明亮的地方很难见到鼠妇的身影?引导学生分析哪种非生物因素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学生自然想到光。光是实验中的变量,就光这一变量设计出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放入鼠妇后观察阴暗处和明亮处鼠妇的数目,很自然地得出实验结论。
改进实验器材,提高实验的可操作性 新课程提高了对实验室的器材要求,教材中对许多实验的操作过程都有具体的图示,可是有的实验器材在实验过程中运用起来非常麻烦,许多农村学校无法开设教材中的所有实验。因此,教师就要结合实验室的具体情况,对实验中的用具进行改进,尽量方便快捷地开设实验。如在“植物呼吸作用放出二氧化碳”的演示实验中,教材中的装置是用阀门来控制气体的进出,用往广口瓶中倒水来排出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方法观察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这一设计的不足之处在于:倒入的清水会溶解一部分二氧化碳,使进入试管中的二氧化碳不足,因此实验不容易成功;而且仪器复杂,准备工作量较大。
在具体实验中,将复杂的装置简单化,用较高的玻璃饮料瓶(透明)替代广口瓶,瓶内放一根饮料管,将萌发的种子用纱布包好悬于中部,瓶口盖紧瓶盖,直接往瓶底倒入澄清的石灰水,避免二氧化碳溶于水中,实验现象非常直观,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
注重课外实验,提高学生课下实验的开出率 生物课外实验是中学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堂实验的有效延伸。有些实验耗时太长,仅靠课堂时间根本无法完成,势必要求学生课下自己完成实验。同时,学生课下做实验也极大地发挥了主体作用,培养了动手能力。
如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课堂实验无法完成。在课堂上,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要探究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假设,并按小组讨论制订计划,鼓励学生进行实验创新。有的小组不但对水、空气、温度这三个条件进行了探究,还自己增设光照这一条件的对照设计。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探究计划进行实验,定期观察记录种子萌发的情况,既保证了实验能正常开展,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改进实验方法,增强学生参与意识 教材中的实验设计规范严密、科学合理,可是实际操作起来过程复杂。对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保证能达到同样实验目的的情况下对实验方法进行创新。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教材中要求用含消毒棉絮挤唾液的方法取唾液。实践发现,这种取法不但用时长,而且取出的唾液量不多。实验中,笔者对取唾液的方法进行改进,让学生先吃酸杏,然后用舌尖抵住下颌门齿,直接让唾液流出来。这样取出的唾液又多又快,节省了课堂实验的时间。
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课堂实验教学 多媒体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已被广泛采用,不仅直观形象,而且信息量大,传递方便快捷。可以把课上无法完成的实验做成动画,模拟实验过程的展开;也可以把课上无法让学生操作的实验步骤用视频的形式展示出来,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实验相结合,巧妙实现时空的转换,提高实验的开出率。 1)多媒体可以对课本实验进行补充,弥补课堂实验的不足。初中生物课本上要求学生做的实验受许多因素限制,有的实验只能大概展示出实验过程,得出的实验结论不能揭示出物质的变化,导致实验结果不明确。这就需要教师用其他方法进一步讲解,而多媒体正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之处。如“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这一实验,实验过程最终只能得出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了,不能看出淀粉被分解成什么物质。对此,教师可以把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麦芽糖的过程做成多媒体动画,在学生做完实验后播放,使学生彻底明白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的过程,直观形象地展示出实验结论,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弥补课堂实验的不足。
再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整个实验过程包括“暗处理→光照→叶片脱色→漂洗叶片→滴加碘液”。实验过程较长,课堂上只能完成脱色、漂洗、滴加碘液几个步骤,而暗处理和光照只能课下完成,学生无法全部参加。对此,教师可以将这两个实验步骤拍成录像,在实验课上播放,弥补学生无法亲身实验的不足;学生继续完成其他实验步骤,保证整个实验过程的完整性,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实验的实质,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2)利用多媒体模拟实验,使实验更清晰。利用多媒体可以巧妙模拟初中生物课本上一些无法直接操作的实验,变抽象为形象、变静态为动态,使实验效果更清晰。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细胞分裂”一节的教学,需要认识和区别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的分裂过程,分清细胞各种结构的变化,理解细胞核中染色体数目和形态的变化。这个实验在初中生物实验室根本无法实际操作,在传统生物教学中,教师只能利用静态的挂图配合讲解来完成,枯燥无味,学生不易接受,印象不深刻。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模拟细胞分裂的过程,将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分裂过程进行动态展示,并采用视频来模拟细胞核中染色体数目和形态的变化,非常直观形象。学生通过实验过程的模拟,一下子就看明白了细胞各种结构的变化,理解了抽象的染色体的变化,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又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膝跳反射”实验,学生两两一组完成膝跳反射的过程,只能看出小腿翘起的实验现象,从表面上理解反射的概念,而无法进一步理解反射弧完成反射这一教学难点。用多媒体技术模拟膝跳反射过程,可以把反射弧完成反射的神经传导路径演示得非常具体形象,学生很容易在头脑中形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的反射路线,从而理解反射是通过反射弧实现的。
教师恰当选择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解决重点、难点及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情境等方面的作用,辅助实验教学,大大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标準下的生物实验教学,要求教师把过去被动、机械、僵化的学习方式变为主动、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严谨的学习态度,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生物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6.
[2]李能国.生物学实验探究能力的评价研究[J].生物学教学,2016,41(5):15-17.
[3]赵忠战.生物高效课堂与多媒体的有效整合[J].学苑教育,2012(15):2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961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