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小学生微习惯促进孩子“核心素养”的养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起始阶段,针对这一时期的基础教育我国提出了核心素养的定义,并要求在班级管理及教学实践中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实现教学管理的创新发展。从核心素养的基本含义出发,对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进行探究,并从小学生微习惯的角度对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小学生;核心素养;重要性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这一素养就是对于人的培养,简言之是“育人”,也是为了让人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生活,从容地面对各种未知与挑战。
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即文化基础、自我发展和社会参与。一方面,文化基础包括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知识和人文技能方面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它还包括学生在学习、理解和运用科学知识过程中的理性思考和批评。判断精神和探索能力,自主发展强调个体在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价值,即在保证学习和生活过程中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探索不断挖掘自身潜能,逐步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城市、学习能力和应对社会变化的能力,社会参与是基于人类的社会属性,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作为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必须在实践中协调自身与社会的关系;作为学生,学校是他们面临的主要社会环境,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应自觉遵守学校和班级管理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 使他们树立了集体主义精神,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是天生的,核心素养也是学生适应社会最基础也最重要的素养。核心素养是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直指教育的本真——育人。而在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可能一味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认为只要学生成绩好,不犯大的错误,就是好学生,殊不知,一个小小的习惯有可能会揭示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作为教师,我们的任务是育人,育什么样的人?我认为德育应该是首要的,一个人的品德出了问题,其他方面即使再优秀,也难成大器。
我教过这样一个学生!记得在一个冬天的早晨,我像往常一样走进教室,看见角落里有个女生在哭,她是一个住校生,我了解到她感冒了,父母外出打工,没钱买药,于是我领着女孩去街道的诊所打了针吃了药。晚上考虑宿舍冷,我就带她到我宿舍住,两天后她感冒很快就好了。这样的事情对我们来说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我一直都没放在心上。之后我總能收到她从家里带来的苹果,我笑着推辞,让她留着自己吃,每次都是放我办公室就走了。后来她毕业了,上了高中,我总能收到她问候的话语,直到她大学毕业了,有一天让我参加他们的同学聚会,我去了。她当着所有同学的面说了我这辈子记忆犹新的话。她对我说:“李老师,记得很多年前的那个晚上吗?您温暖的被窝让我感受到了满满的爱,时至今日,8年了,我总能想起您给我那个暖暖的被窝!”我虽然笑着说那是我应该做的,可是内心却是无比的震撼和感动。
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很小的一件事,可是在这个孩子心里竟然藏了8年!虽然她平时一句句问候,或者给我拿几个苹果只是很小的一个习惯,但背后却渗透着她那颗纯洁善良的心灵和那份懂得感恩的心!
当我们给予学生学业上的帮助时,总能听到那句很腼腆的话语:“谢谢老师”;公交车上总能看见一些孩子给老人、孕妇让座;校园里总能看见主动捡垃圾的孩子;教室里总能看见主动搞卫生的孩子;课堂上总能看见主动帮助他人的孩子……,这些个事情看起来只是一个个小小的微不足道的习惯,然而他们后面都渗透着学生高尚的情操!
可是我们也能看到这些例子:为了小事和同学斤斤计较,大打出手的孩子;面对家长的无私给予感觉理所当然的孩子;爱慕虚荣,攀比心强的孩子;班级中贪占小便宜的孩子;对于老师的谆谆教导而恶语相加的孩子;在班级有小偷小摸的孩子……,他们的这些事情看起来也是孩子成长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习惯,但是长期以往,如果不能加以正确引导,就会恶性发展,造成不良后果。
为了将学生的养成教育落到实处,培养起学生的良好习惯,我们应该从学生的认知和成长规律出发,分解学生养成教育的阶段目标,注重实效,力求创新,培养学生良好的微习惯,将“小”题“大”作,将“小”题“细”做,强化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注重幼小衔接的“微习惯”的养成
在新生入校前,为了让孩子更好更快地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学校采用多种方式强化孩子的习惯“微养成”。首先由学校组织幼儿园的孩子对学校进行参观,让孩子初步感知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之处,并从心理上初步认同和向往小学的学习生活。其次,学校组织一年级孩子的家长提前进行幼小教育指导,特别是学生进入一年级后的家庭教育指导,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最后,学校对一年级班主任及任科教师进行开学前的培训指导,特别是聘请有经验的班主任进行习惯“微养成”专题讲座,加快低年级教师特别是新入职教师的成长步伐。
二、加大“微习惯”养成的落实力度
学生习惯养成非一日之功,要常抓常教育常引导。针对习惯养成的长期性特点,学校要从涉及学生的方方面面进行细致的
落实。
路队常规管理方面。在学生入校、放学的路队方面,通过画“点”成线,引导学生有秩序行走,学生自动成一队行走,成了学校的特色风景线。
卫生常规管理方面。学校卫生要求细,划分合理,分配到班,并由班责任到每个人,做到无缝隙包片,全方位清洁,卫生的检查也有其固定的标准,如拖把的摆放要整齐放在一条线上,洗手台要干净,教室桌凳要按固定的地面砖线排放,衣服要叠好放在固定的地方,水杯有定所并按要求摆放,卫生工具要放在筐里有序摆好;文明礼仪方面,使用文明礼貌用语与讲普通话有机结合起来。
学生课间秩序方面。要求做到不追逐打闹,不大声喧哗,上下楼梯靠右行,并由专门的值勤人员进行督查,保障了学生的人身安全。……各种习惯的细化与相应的配套措施,形成了良好的班风、校风,并逐渐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同时学校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利用闲暇时间组织学生传唱新中小学生守则,并将其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相结合,引导小学生对基本的道德行为做到明辨是非。
三、强化活动在“微习惯”养成中的渗透作用
为了在活动中渗透“微习惯”,要对学生进行“微德育”。学校积极挖掘各项活动的育人功能,细化“微习惯”,侧重“微养成”。
在开学初学校为了更好地养成“微习惯”,利用近一个月的时间对学生进行队列队形的训练,并聘请部队教官对学生进行队列示范指导。通过国旗下的系列讲话,学校将安全常识、文明礼仪、公德意识、卫生习惯、感恩行为等“微德育”内容灌输给学生,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强以引导与督促。“学雷锋见行动”活动,将学生的助人与个人优良的习惯结合起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向上的进取心,在净化心灵的同时也促成了学生“微习惯”的养成。
将新生入队仪式作为学生“微习惯”养成的良好契機,一直是我校加强少先队建设的重要任务,特别是针对日常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教育早已成为我校“微德育”的原则。学校还通过“柿子节”“红歌传唱”“经典诵读”“绿色文化节”“全员运动会”“冬雪节”“拔河比赛”等活动加大对“微习惯”的渗透。充分挖掘活动中的德育因素,并结合学生的“微习惯”进行施教,从而锻造学生优良的品格,已成为我校绿色德育的亮点之一。
四、重视“微习惯”养成的评价功能
学校、班级对学生参与的“微德育”活动进行统计,并对学生的日常微表现进行“微考核”,赋予一定“微分数”,在班级内各班级充分发挥雏鹰争章榜的作用,如各种比赛、体育节、绿色文化节、红歌传唱、六一节等活动,在每月将活动开展时的微分数加入“微评价”,并对表现好的班级给予奖励。
所谓“微德育”,就是从小处入手,从细处操作、从落实抓起,持之以恒,让“微习惯”成为孩子一生受用的良好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相信只有将“微习惯”养成到位,孩子的行为才能符合规范,心智才能更加成熟,才能做一名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亚,杨道宇.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J].教育探索,2016(10):21-24.
[2]胡晓燕.聚焦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实践[J].语文知识,2016(20):17-1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020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