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依托微戏剧提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行,戏剧教育教学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发引起国内教育部门的注意和重视。在苏州,学前教育界的部分专家、幼师已经做了许多有益的研究与实践,我市小学戏剧教育、小学英语情景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在一些学校初成气候,针对小学戏剧语文专项研究的留白较大。
  关键词:微戏剧;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每所学校都应增设音乐、舞蹈、戏剧等教学模块,以提高学生良好的审美品味和人文素养”。 中国的戏剧教育教学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期,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出于实践教学价值的考虑,着眼于在微戏剧这片生机勃勃的沃土培养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这一专项研究,它有利于探索小学语文戏剧教育的未来发展。
  一、助力优化
  1.舞台特化以及多媒体运用
  學校中进行的教育活动是生命主体的呈现,是对生命形式和表达的观照。生命发展本身具有戏剧性,它反映了一种关系构成,这些关系展现了人物的情感和性格。教育活动中存在这种戏剧性。
  与剧院舞台相比,微戏剧的舞台设施更加简单。学校本身成为了一个大舞台。大舞台中又存在着各种小舞台,教室、操场、星空剧场、图书馆,甚至是楼道、橱窗等都成为微戏剧的小剧场, 在不同的剧场中,可以进行特定的情境演绎。校园内的各个空间成为教育资源,成为教育性的空间。这个空间通常与学生扮演的角色和角色的环境有关,例如讲台旁边的桌子是办公室,悬挂的身体形象是诊所。在“小动物冬天”的表演中,学生们会得到不同的头饰,以帮助学生融入这个角色。
  2.明确篇目定位
  在研究的早期阶段,我们发现许多教师只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汉语知识的教学和语言技能的培养。对学生掌握课文的相关概念,尤其是叙事性文章的发展进程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在教材的脚本中,教师没有合理地选择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在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能力方面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学生没有形成系统的戏剧概念,他们对自己的形式和体裁特征知之甚少。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试图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认识戏剧的舞台艺术。一方面,当我们选择教学内容时,我们会教导学生戏剧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戏剧的基本概念。比如二年级《英英学古诗》就是一篇微剧本,在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的不同之处,我发现可以执行文本,方便学生在表现过程中理解文本的语言。在四年级,“公众拒绝接受礼物”,本文,中年学生具有一定的欣赏能力,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讲述戏剧的艺术特征,情节结构和语言特征。学生将对戏剧形成一定的理解。
  3.重视诵读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台词是构建剧本的基础,是微戏剧的灵魂,没有好的朗读,便无法达成微戏剧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的效果。因此为了更好地把握文本,就必须把握把握汉语语言特点,指导学生诵读。触动心灵的人,首先是爱,一开始就没有,无知,最深的感觉。”教师利用散文表达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阅读人物的性格特征,选择人物的心理方面。
  2017年我们成立了朗读社团,抽选四五年级的学生进行系统的朗读训练。除朗读技巧训练之外,我们将朗读分为初读和析读,初读是对人物特点有初步的把握,析读在初读的基础上,把握情节发展过程中人物情感变化下的人物语言。学生通过对剧本《秋瑾》的演绎,感知秋瑾为国为民的大无畏情怀,通过学习《最后一次讲演》的朗读,感受闻一多先生敢为人先,不惧死亡的勇士精神。这时便不在是简单的朗读,而是在朗读过程中感受台词本身的含义,感受话中之话,弦外之音,从而进行人物感知。
  二、转变提升
  1.激发学生的潜力
  在课堂上引入戏剧元素后,学生们成为舞台上的演员,成为表演和课堂的主体,以及以教师为主题的教室也发生了变化。我们利用课堂教学这一舞台,引入戏剧元素,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进而展现自我。对于学生来说,表演是学习知识和锻炼表达技巧的重要方式。需要赋予表演一个角色,模仿文本中的句子或语言表达以进行解释。性能是对文本内容的重新创建,这是一种更深入的体验。低年级的课文中有许多童话和寓言,贴近学生心理发展特点,通过说一说,演一演,深刻理解了课文的意思。
  表演活跃了课堂气氛,变静为动,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为学生提供了个性表达和展现自我的机会,打开了想象的翅膀。另外,表演能够较快地让学生走进课文内容,通过动作、声音等将作品中的思想抒发出来,使课堂充满人文气息。
  比如在教学一年级课文《家》,我们发现一年级的学生不大可能理解《家》所蕴含的深刻思想,这篇课文设计蓝天、白云、泥土、种子、小河、鱼儿这些常见事物来理解家的涵义,更适合学生用表演进行展示,让学生戴上白云的头饰来演“蓝天是白云的家”,边说边做白云飘飘的样子,让学生戴上小鱼的头饰,做出快活地游来游去的样子,这就是“小河是鱼儿的家”,等等。在表演观察中深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促进了师生互动过程中的语言训练。
  2.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具有表演的本能和需要,杜威称之为“表现性冲动”,这是儿童得以发展的基础之一。当教师拒绝给与学生表演的机会,在最根本的意义上,就是拒绝他作为一个有生命力的个体的存在,是无视其生命存在特征的表现。比如,一群小朋友观看《西游记》,便会不自觉地模仿孙悟空的表现,这是一种自我意识,是一种纵向的发展过程。
  比如学生会进行身体模仿,学生可以通过身体在模仿中表达意图并传递信息。当我读到文字“狐狸和乌鸦”时,老师读了“它眼珠子骨碌碌一转”时,自己做出了骨碌碌转眼珠的动作,一个喜欢搞笑的男生立马复制了老师的动作,全班在男生动作表演中体会了狐狸的狡猾。
  学生在表演活动中,能够表达出自己言语之外的意思,同时可以使学生与文本进行换位,走进文本,使语文成为一种理解的“艺术”。
  3.利于掌握课文
  演员想要有好的表演效果,必须走进文本,在深入剧本的前提下揣摩人物。想要积极参与表演的学生需要掌握文本的语言。学生的表现过程实际上是文本的逐步过程。学生在表演中,会把自己变成课文中的角色,会随着角色的伤心而伤心,表演活动是一种身心合一,物我两忘的非理性体验状态。学生在表演中,把自己放在故事背景中,把自己当做主人公,这是一种置换。
  在学习《狼和小羊》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分为两个角色,狼和羊。 能迅速掌握课文内容,并且对狼的凶残和羊的可怜有自己的理解,把握课文主旨。班杜拉对儿童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儿童可以通过观察间接地学习他人的行为。
  针对当前语文教学现状,我们秉持“小学微戏剧语文”的教学活动理念,探求“小学微戏剧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途径、策略与模式,在教学论层面准确把握“小学微戏剧语文”的价值与本质内涵,推动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可持续优化提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58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