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教育管理,培养自理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农村人口居住比较分散,交通不便,学生在上学途中耽误了很多宝贵时间,到校后疲惫不堪,对教学影响较深;而时代特色的“留守”儿童又比较多,在家与监护人缺少有效沟通与管理,容易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也严重影响他们在学校的学习发展。为了有效利用教育资源,优化教师队伍,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韦营乡韦营学校于2006年开始,集中韦营乡五六年级学生办起了寄宿制学校。在此基础上,2018年又把韦营乡三四年级学生集中于此寄宿制学校。
关键词:教育管理;自理能力;寄宿制;生活管理
在几年的工作实践中,笔者通过积极的探索与实践,体会如下:
小学寄宿生的特点:
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来自独生子女家庭,因为父母的溺爱及家庭的娇惯,致使这部分孩子身上呈现如下特点:
1.一些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有求必应,无限制地满足孩子的一些不合理要求,使之从小养成蛮横、任性、不受约束等不良习性。
2.在家庭中形成了“唯我独尊”的意识,集体生活中不珍惜友情,常常为了一点小事与朋友翻脸,甚至吵嘴、打架。
3.责任感不强,缺乏集体观念,自律能力差,不按时作息,吵闹、妨碍别人休息、值日时逃跑,等等。
4.花钱大手大脚,不考虑父母的艰辛,钱不够用了找个借口向父母亲要,甚至偷别的同学的钱。
5.生活自理能力差,被褥乱堆、生活品乱放。
6.家庭依赖性强,不适应集体生活,部分学生不合群。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管理老师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强教育管理:
一、体贴入微关爱学生,尽快适应集体生活
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高尔基说过:“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爱心是老师必须具备的品质,教师的爱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但是,师爱不同于母爱。师爱是伟大的、公平的,也是理智的。因此,生活管理教师要以高于“母爱”的拳拳之心,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积极热情地解决他们生活中存在的困难,使他们尽快脱离对母爱的依赖,及早融入集体生活之中。
二、坚持不懈培养学生,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针对小学生年龄小、生活自理能力差的特点,应该从行为训练入手,不断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最终形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那么如何去培养呢?笔者认为,应从“严、勤、细、耐”几方面入手。
严,常言道:“严是爱,松是害。”严格要求是老师爱护学生的具体表现,是對学生充满责任感和理智的爱。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规范约束养成。因此,在管理中要制定严格的生活管理制度和要求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严慈相济,使之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细,就是从点滴入手,细微务实。从细节入手,强化训练。对学生的生活起居、被物叠放、生活用品的摆设等生活细节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严格训练,从而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同时,要随时发现学生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教育,纠正其不良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
耐,就是耐心细致地培养教育学生。依靠耐心,反复抓,抓反复,持之以恒,多撒播滋润心田的绵绵细雨,少降暴风骤雨。教师要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宽容之心,做到“春雨润无声”,鞭策和鼓励学生不断进步。
勤,就是勤跟紧抓。勤的目的是为了“少跟”或者是“不跟”。所以,勤是做好寄宿生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保障。一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经过长期的、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特别是在小学生好动、自律能力差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因此,在管理中,必须做到勤跟紧抓,始终如一,坚持不懈。
三、以行育情教育学生,培养集体主义观念
寄宿生来自分散家庭,无集体生活经历,缺乏社会责任感。情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感染性,也就是说,情能动情。因此,首先,教师应该教育学生,使他们懂得社会是一个互帮互助的大家庭,建立和发展团结、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其次,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有意识地安排同学去帮助,让其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体验互帮互助的情感,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和联系。
情感的另一特点是实践性。实践性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也是情感发展的动力。所以,情感教育要从实践开始,以行育情,越实践,学生的情感就越深,反过来,情感越深,就越愿意实践,从而形成自觉行为。所以,在管理中,教育学生主动做好应该做的服务性工作,如当好值日生、关闭门窗,为有病的同学抓药、打水、端饭等,让他们在奉献中体会到自身精神的愉悦和团结友爱的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真正体验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总之,寄宿制学生的管理要多调查研究,要不断探索出符合学校实际的有效方法,努力使寄宿制管理更趋科学化。
参考文献:
[1]邓悦.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农村教育,2007(Z1).
[2]陈文涛.新形势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问题研究与对策思考[J].基础教育参考,2016(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020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