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小学生错别字有效方法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一、小学生写错别字的现象十分严重
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我特别深切地感受到学生写错别字的现象十分严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因此,如果能够不断地同错别字做斗争,有效减少错别字,那么对于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一定会有积极的意义。
二、小学生错别字的主要类型
1.画蛇添足多笔画。比如“敢”字第一笔是横折,但是有学生在第一笔后增加一个点,把横折写成横撇,点。
2.缺胳膊少腿少笔画。比如虎字头上第三笔是横勾错把这个勾丢掉,“优”容易少一点,“具”“真”里面少一横。比如“冷”字最后少一点,右边错写成“今”。
3.颠三倒四位置错误。比如“满”字的三点水错写在下边,“茫”“萍”“薄”字的三点水错写在左边。
4.偏旁部首错误。比如“福、社、神、”错写成衣字旁,“衬、衫、袄、裤、褴”错写成示字旁。“傻”错写成竖心旁。
5.笔画拆分错误。比如“专”字的第三笔应该是一笔写成竖折撇,上下贯通,但是有学生错写成上面土字,然后在下面再写竖折撇。“肺”字右边应该是中间上下拉通为一长竖,有学生却错写成上面有一点的“市”字。
6.书写顺序错误。比如“凸”的笔画顺序是竖、横、竖、横折折、横;类似容易出错的字还有“凹”“藏”“鼎”等字。
7.书写细节错误。最为典型的是“卒”字以及以“卒”为偏旁的字,比如碎、翠等字。请注意观察,这个字下面的“十”书写时竖画只出一点点头,不能上面太長写在两个“人”字中间。
8.别字现象。这种现象十分普遍,比如把“环境”错写成“环镜”,而“眼镜”又错写成“眼境”。“打劫”错写为“打却”,“抓住”错写成“抓隹”,“戎装”错写成“戒装”,“茶几”错写成“茶机”。
9.笔画不规范不容易辨认。有些学生写字不认真,笔画不清楚,大小不一致,潦草混乱,似是而非,写的字在对与错之间徘徊,比如把“规”字的右半部分写成“贝”,这样的字,这样的作业是最让老师头疼的。
三、减少小学生错别字的有效方法
方法一:重视识字教学。要从思想认识上充分重视识字教学,要把积累字词当作学生最重要的语文素养,要把识字教学当作最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即使到了高年级阶段,对于特别难写的字,我也要在黑板上示范书写,带领学生进行笔画数空练习。
方法二:学习掌握一些重要的偏旁部首的含义。在理解偏旁含义的基础上,学生如果把“眼镜”错写成“眼境”,那么可以向学生讲解眼镜的“镜”字,引申自古代的“镜子”,而镜子在古代是用金属铜铸造磨光后做成的,所以应该是金字旁。
方法三:多进行形近字比较练习。形近字比较练习是让学生辨别字形和正确书写的好方法。如“镜和境”“密和蜜”“燥、噪和躁”,字形有差别,意思不相同,用法也就不同了。
方法四:重视更正错别字。语文老师在批阅作业的时候,错别字一要批阅指出,二要及时更正。错字,仅仅更正这个字本身,我的方法是让学生在作业本的错字的旁边空白处抄写正确的字十遍,更正完老师要及时对照批阅。对于别字,则要求更正词语,因为单独这一个字并没有写错误,只是与其他字组合成一个词语时组合错误了,所以按正确的词语,要求更正五遍。
方法五:作业面批,示范书写效果好。作业尽量面批,对于错别字首先指出错误所在,其次要示范书写,让学生看清楚笔画顺序以及笔画的拆分以及容易错误的细节部分,然后再让学生更正。学生作业有优点也可及时表扬鼓励。
方法六:多进行正面引导。因为学习上有一种现象叫做“先入为主”,所以我是想方设法多指导少更正,遇到一些容易错误的字,就提前多讲解多带领学生反复练习,词语默写测验之前也要再复习、再指导、再练习,然后再测验,尽量让学生成绩好一些,错误少一些,信心大一些,其实也因为不必逐个示范而减少了老师批阅订正的工作量。
方法七:老师写字规范,给学生做出榜样。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一个老师一方面要求学生书写规范工整,另一方面自己又胡写乱画,书写潦草,那是没有说服力的,对于学生也是一种误导,所以我的板书、作业批语都特别认真。要求学生写的作业比如《语文配套练习》,我逐页认真去做,字体大小一致,工整规范,漂亮美观,然后把我的作业通过多媒体投影展示在屏幕上,和学生进行对照订正。学生看到我的字很漂亮,对于老师也是很崇拜信服。
方法八: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在语境中学习。在课文中标记出要求掌握的重点词语,读课文时把这个句子多读几遍,在“情境中”记忆词语,学生会记得更加牢固,考试测验的时候回想这个词语所在的句子,也往往容易回想起来。
参考文献:
[1]费锦昌,黄佑源,张静贤.汉字写法规范字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2]杨洪波,朱新兰.现代说文解义字典[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7.
[3]刁延江.说写一文,印写一体:中小学生书法教学适宜采用宋体字为例字[J].学周刊,2015(5):7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021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