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教多学”模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宇婕
【摘 要】“自以为灯,自以为靠”,这应是小学教师应该采取的态度,这样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应该是学生主动接受信息的一个过程,只有主动研究,才能建构起自己的理解。“少教多学”应该是语文教师秉持的教学基本态度。
【关键词】少教多学;小学语文;个性;讨论
“少教多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的前提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教的应该是学习方法,而不是内容,浩如烟海的书海,岂是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能够研读完的?教育依靠的还应该是学生自己。“少教多学”模式中,“少教”不是不教,且教师的导向作用不能变。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学生在自读、自学、自悟、自做中,能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
一、引导学生自读,让阅读充满趣味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在阅读中,首先需要学生主动去读,这样才能展现阅读效果。趣味性是学生阅读的基础,“少教多学”模式中,为了少教,就要让学生自主、充分地阅读,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被一些浅显的问题迷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使学生的自读变得更具方向感,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对文本的把控能力,立足学生的客观心理实际,走进学生的内心,勾起他们对文本的阅读兴趣,这应该成为“少教多学”模式的第一步。
例如,在《牛郎织女》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读文本,好好看原文,只有教师有了感觉,讲课才会有温度。为了消除阅读障碍,教师可在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搜集一些民间故事的素材,让家长能够帮助学生完善文本内容,这样,学生学习时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也会在课前对文本充满期待,学习的期待心理生成后,教师可让学生在课上讲述自己的故事,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之后再次深入文本,接触民间故事的文体特征,感受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在课上,教师还可采取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演绎故事内容,教师少教,学生多学。
小学阶段,趣味性引入是非常必要的,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就必须以趣味性的引入为主,这样才会为其自主阅读提供动力,才能使学生有效学习。趣味引入、丰富阅读,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逐渐形成。
二、探究文本内容,使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已经结束,学生自主学习的时代已然到来,在课堂实践中,每个学生都要投入全部精力,走进文本深处,这样的主动性学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效。教师在这个环节中要鼓励学生学习,与他们一起探究、讨论,在这样的基础上,自学会有实效性。对于小学生,在自主学习这个环节,教师还是要以少教为主,但渗透还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在《将相和》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站在了学生的角度,让他们自主阅读文本,在自主阅读中分析人物的形象,这篇课文中,有很多可供学生内化的要素,如言行、品质等,于是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意在引发学生的感悟,激励他们深入探究文本:“同学们,阅读是一门学问,有效的阅读可以使你的精神得到升华,在阅读此文的时候,老师建议你们以人物为中心,探究为人处事之道,限时阅读后,老师将请同学们来谈感悟。”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们开始认真阅读起来,细心的同学能够将文本中的语句进行勾画,使他们能在探究时更有依据。阅读结束后,同学们开始探究起来:“我觉得廉颇作为一个大将军,却不那么有胸怀。”“我跟你观点恰恰相反,我觉得廉颇作为一个大将军,血气方刚,他有不服输的精神是必然的,他肯定会对蔺相如有意见啊,这是人本身的正常心理。”在这样的争论性探究中,学生们的思维模式被改写了,他们的思想朝着更为深广的方向发展了。
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与学生站在一个平等的角度,以学生的需求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为教学目标。在学生的讨论中尊重学生的个性解读,引发他们更深层次的研讨,这是一个语文教师应该去做的。
三、归纳感悟思想,让个性得以彰显
感悟是一个必備环节,每个学生都应该对文本有较深刻的感悟,而这些感悟未必是一样的。创造是儿童自我发展的需要,每个小学生都有着非常大的创造力,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感悟文本,产生别样的思维能力,个性的发展需要教师的支持,而每个学生都应该有这种归纳和感悟思想的能力,语文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这样的能力。
例如,在《少年中国说》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男儿当自强》的歌曲中开始了课程,学生们的情绪被调动起来,少年强则国强,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少年的担当,而很多学生不懂得自己有肩负国家使命的责任,为了使学生多学,教师将通读和通译文本的机会留给了学生。教师在学生的研讨中设置了一些小问题引路,“从( )中,读出了作者( )的情怀”,学生们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逐渐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而且每个同学对文章的解读也有所不同,有的同学看出了少年志气,有的同学读出了责任重大,还有的同学觉得非常茫然,不知道自己该怎样去报国,于是针对个性化的解读,教师与学生展开了讨论,将他们的思想进行整合,从而使其感受到文本的多种解读策略。
个性得以彰显才能使学生充分亲近文本。在课堂上,教师要将这样的机会留给学生,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进而逐渐形成文学素养。当然,如果学生对文本有质疑,教师也要鼓励他们、引导他们。
四、强化迁移训练,让拓展产生实效
举一反三,熟能生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内知识量毕竟有限,拓展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具有针对性的拓展训练,对于学生吸收语文知识很有帮助,“少教多学”就是要让学生去学,在学习过程中强化训练,通过拓展,学生学得更多,学习的空间更广,能力发展的空间也就更大。
例如,在《白鹭》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充分阅读,在自主阅读过程中感受文章的美。这篇文章中收尾呼应,写出了白鹭为诗的情怀,“为什么说白鹭是诗呢?”针对这个问题,学生再次感受文本,以文本内容为切入点,去寻找自己与作者灵魂的切合点,“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看来不大安稳,却很悠然”……多么美的句子,画面感非常的强,理解了这篇文章后,为了让学生“多学”,于是教师设计了相关的迁移训练,“常见的事物也很美,只是我们忽视了,下面我们来阅读一组文章,看看我们整天看到的景物是多么的美。”于是教师为学生展示了一组散文,老舍的作品《猫》,法国作家法布尔《蝉的地穴》,沈石溪的《第七条猎狗》,这组文章都写出了动物的可爱之处,给学生们带来了一场阅读盛宴。在这些文章的解读中,学生们的阅读能力有了新的提升,时间保障了,学生们的阅读效果也就体现出来了。
迁移训练中,教师要把握好迁移训练的内容,应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就感受到一种亲切感,故而内容要与课内知识有一定的衔接性,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能力,确保拓展内容的有实效性。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少教多学”模式可以灵活运用,诱导、探究、归纳、迁移这四部教学法可以在课堂中践行,教师为了学生更多地学,一定要对知识合理处理,让学生感兴趣,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探究文本内涵,归纳其中的有效知识要素,用一种尊重和鼓励的态度对待学生,让学生在迁移训练中提升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牛有林.再谈如何构建小学语文“少教多学”阅读课堂[J].当代家庭教育,2019(15):71
[2]杜玉莲.小学语文“少教多学”高效阅读课堂的构建[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8(09):41-4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141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