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对策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高峰

  【摘 要】写作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这一阶段的写作不像小学、初中一样只关注外物描写和准确表达,而是对作文的语美、意丰、结构、主题有更高的要求,即要求通过教师的教学、辅助与引导,让高中生的作文趋向于“信、达、雅”三者浑然一体、彼此交融的水平。但部分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缺乏必要的方法、目标和技巧,更加关注学生的審题能力和重复多量的训练,而忽略具体的写作内容和方法指导,导致许多学生的作文空洞乏味却又难以快速得到改善。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围绕核心素养设计教学对策和方案,使学生对作文的理解透过表面深入精神世界。
   【关键词】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核心素养
   高中作文在一定程度上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一种体现,它虽然有固定的字数和文体要求,但在具体的书写和构思方面却极为灵活和开放,包含着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主客观感悟联结能力。目前,高中生的写作水平参差不齐、分化严重,部分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就是没有通过学习形成一种语文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所以在语言运用、感悟表情和思维组织方面都十分薄弱并且很难自觉获得进步,作文也就成为尤为令学生感到棘手的难题。教师应该从这种内在的修养和理解出发,让高中生重拾对写作的兴趣和创作创新动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升。
   一、引导学生将深邃立意与生活视角紧密结合
   根据以往批阅作文的经历来,看高中生在创作方面集中出现两种倾向,一是眼界狭窄、太过囿于小天地、小圈子和生活琐事,学生不仅从题目中找不到最为核心和深层的立意,对题目本身的理解就不到位,而且在写作时也总是啰啰嗦嗦地阐述与自己生活相关的细节小事,虽然这样的文章给人的感觉是真实的,但是格局未免过于小气和肤浅,这是陷入了真实却缺乏文学美感和内涵的误区;二是高谈阔论、不切实际,有些学生立意抓得比较准、作文整体想要传达的思想和意境十分宏大和深入,但在具体的写作中却总是列举大事或语言玄之又玄,缺少有血有肉的生活化描写和自己的切身感受,总体表现出“假、大、空”的缺点,让阅卷教师产生距离感而很难形成亲密的情感共鸣,这也不是一种适宜的写作倾向。
   真正能打动人心的作文应同时具备生活化描写和深远的立意,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以小见大、由远及近的表现手法。以“学会宽容”的课后写作练习为例,首先让学生从孔子、颜回和耶稣的故事中寻找立意,如“宽容与善意”“宽容与人道主义”“和谐与宽容”等,但是这种宽容主题容易让学生陷入对生活琐事的论述或形而上的道理模式的书写,所以教师可以采用“对比”式的教学对策,在PPT中展示明显具有以上两种倾向的文章让学生以评阅者的身份分析它们各自的缺点,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对比自己写作时的倾向而产生学习反思,最后教师再展出范文讲授如何将深邃立意、文典运用和生活事例完美结合,从而让学生掌握作文之构造方法。
   二、立足于赏析和感悟的作文素材积累
   在传统的语文作文教学中常常出现一种错误的做法,即让学生按照作文素材书或资料进行伟大人物生平和事迹的死记硬背,甚至连事件背后的具体含义和道理教师也不加以铺述和引导就直接让学生记住现成的、他人的总结和感悟。这种不良的风气甚至扩散到了字词句的运用方面,语文教师向学生提供大量经典或优美的句子目的却不是为了进行文学性的赏析而是让高中生直接复制背诵。在这种模式下作文失去了灵魂和艺术性,仿佛成为一件件速成产品,所有人都背着一样的模板写着同一流水线上生产下来的所谓优秀“作品”;而学生的主观感受和创作赏析诉求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作文课堂和写作中都处于一种相对被动的地位,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这种情形下无法得到真正有效的实施。因此,教师亟待从素材积累方面对高中生的写作带来有益的创新性启示。以《荆轲刺秦王》为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站在敌我双方的立场中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多维度的感悟和阐释,比如荆轲凛然大义却缺乏谋略,秦王贪婪暴力导致民愤四起、太子丹爱国却急于求成等,由学生自主提出这些观点并在全班范围内进行讨论,教师则随着学生的总结和描述帮助其形成文字类的作文素材。再以《再别康桥》为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那榆阴下的……彩虹似的梦”的修辞赏析,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将作家手法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和感受,形成有效的作文素材积累。
   三、让学生在写作时注意考虑理性与感性的交织
   高中的写作多以议论文和演讲稿为主,从文体方面完全不同于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接触过的散文和记叙文,因此,许多高中生在初期难以完成这种作文创作方面的转换,一直停留在对一件事情流水式、直线式的顺序描写和主观感受的过量发挥上,使得议论文和演讲稿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而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中包含了对学生思维发展和提升的要求,体现在写作中就是学生要具有较为深入和综合化的思辨精神。这种思辨精神不是朝夕之间就可以速成的,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堂中不断引导和指点,通过各种形象化、提问式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发现问题的另一面,使高中生不再因倾向于某种观点就进行唯心主义的偏激式描写,而是能从各种现象中发现事物之间普遍的联系,作文的书写要具备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并且进行条理清晰的、富有逻辑性的书面表达。以“爱的奉献”作文训练为例,为了避免学生在写作中因情感倾向而一味地歌颂和强调奉献,教师可以询问学生“爱的奉献很美好,但是这件事情容易做到吗?每个人都认同这种观点吗?奉献和获得你觉得哪个更现实、哪个更美好呢?”这种透过表面的社会人生层面的质疑,能使学生的理性思辨意识跃然而生,进而提高学生的作文思维能力。
   四、在评阅和反复修改中促进学生写作表达能力的提高
   在日常写作训练中,语文教师往往只是给学生打出一个基本分数来评定其作文的整体水平,学生看到成绩后知道自己的写作需要进行进一步的锻炼和提升,但却又不知道具体问题出在哪里,也不明确写作要素的占分比重,而有些学生因为不想询问教师且惰于深入的分析思考所以不再深究自己作文的错误,导致其写作水平一直得不到改善和提高。其次,教师对阅卷的评价和讲解表现为一种笼统的形式,即进行广泛的、整体的分析而没有顾及到每个学生的创作特点和写作水平,所以学生个体还是会感到困惑和迷茫,找不到作文联系的方向。因此,我认为教师应该改变打分模式,将日常作文练习的评价分为表达清晰度、用语和修辞、中心立意、论证合理性四个板块,在给出总分的基础上让每个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写作优势和短板,并让学生在反复修改中不断精炼和修饰自己的语言,以此提高学生的语言建构和运用的语文核心素养。以“缘事析理”为例,教师遵循上述四部分来评阅作文,在学生修改的过程中教师针对每个人的差异具体讲解怎样让小事的描述语言不啰嗦,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采用对比论证、因果分析等手法让小事散发真理的光辉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语言的修改和重构,写作能力和文学素养都会得到有效提升。
   结语
   语文教师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指导作用十分重要,教师要明白写作虽然不是明文规定的硬性知识,但这绝不意味着作文过程是单纯依靠学生个人的感悟和天赋就能完成的。教师应在平时的授课中注重从多方面引导学生形成属于自己的语文核心素养,素材的积累、思辨文风和语言表达都不能借助死记硬背的形式来进行,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实际感悟和思维来展开相关教学,遵循“认识—理解—扩展—内化”的写作模式,在教育改革的新时代里更加关注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和艺术性,让核心素养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支撑。
   【参考文献】
   [1]张晓花.新形势下高中语文教学改革[J].课外语文,2018(28)
   [2]戴春芳.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J].新课程(下),2018(4)
   [3]孙少乾.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写作生活化教学探究 [J].科学咨询,2019(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142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