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玲

  【摘 要】预设与生成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就对立而言,课前细致的预设使本该动态生成的教学变成了机械执行教案的过程;就统一而言,预设与生成又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往往是低效的。
  【关键词】预设;生成;对立;统一;升华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我的语文教学生涯中,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要上好一堂语文课,课前到底应该怎么备课?又如何能在课堂上更好地实施呢?曾向许多有经验的老师请教,不管是平时上课还是上公开课,老师们都会告诉我,备课先要对教材了然于胸,然后把上课时所说的每句话都写下来,甚至要把每个环节所需要的时间在旁边注明,然后再把这个详案熟练地背出来。我很赞同这样的备课方法,但是,也许是教学经验不足,不能很好地把握课堂,这样精心备出来的课,我上起来总是觉得很别扭,一旦课堂上有学生提出不可预知的问题,我就会方寸大乱,既要及时解决当堂问题,又要顾及环节和时间问题,于是,课堂气氛变得僵硬、课堂进程也不流畅。而在某些时候,在我对教材了然于胸,教案设计比较灵活,伸缩性比较大,又能在课前更多地设想学生的思路或可能会提出怎样的问题的情况下,课往往上得比较成功。这种困惑和内心的冲突由来已久,在不断的学习中,使我逐渐找到了解决的突破口——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什么是课堂的预设呢?简单说,预设就是教师课前备课所需做的多方面工作(它不仅包括对教材的解读,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设定,还包括对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把握,对学生在交流中可能出现的偏差、课堂上可能发生的影响教学进度与目标达成的其他变数等因素的预先思考,以及相关的应变策略)。何谓生成?生成即课堂教学的过程。因为教师是带着预设走进课堂,与一群并不知道教学设计的学生共同完成教学的。这个过程中的一切都是生成的,学生的参与充满变数,并且是推动课堂教学展开的重要因素。
   一、预设与生成的对立统一关系
   预设和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二者缺一不可,它们是矛盾对立和相互依赖的统一体。预设体现出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出教学过程的有序性、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出教学过程的流动性、机动性和开放性。二者具有伴生性和互补性。预设与生成在今天已演化为一对矛盾关系。我们必须直面这对矛盾,从教学角度来说,要消除对立,保持统一;从认知角度来说,要使教学预设转化为生成。
   二、科学、艺术地把握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1.精心準备,弹性预设
   过去,我们不顾学科和学生的特点,把备课误解为是详写教案,把上课误解为是照搬教案,这显然不符合新课程精神。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清晰、合理的思考,有明确的安排,自觉预估教学中师生、生生等多边对话而出现的“非预计性”生成。备课前教师必须熟悉学生,并深入了解学生,从学生出发,从学生现有的体验水平、理想、情感、态度现状出发,分析文本,制定多维目标,然后依据目标预设多种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思路,尽可能多地将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预设到,为课堂生成奠定基础。但教师不可能也无法对实际的教学过程准备得毫无疏漏,所以有必要在备课时进行弹性预设。弹性预设是指教学方案为体现学生主体而预备充分的空间,为鼓励动态生成保留足够的余地。弹性预设指明教学达成的大方向,又显示高度的灵活性。我们预设教学目标,但只是基本的目标,预设目标可以在教学中修正;我们预设教学重点,但只是基本重点,预设重点可以在生成中调整;我们预设教学流程,但也只是基本流程,预设流程可以在实施中变化。可以修正、调整、变化的预设是弹性的预设,这种弹性的预设能促进生成,这种生成是朴素的、真实的、生动的,因而也是有效的生成。这是科学、艺术地把握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的重要前提。
   2.营造氛围,尊重生成
   课堂是复杂、运动变化的。由于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和相互作用,预设不可能也不必穷尽课堂所有可能的变化。当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有价值的生成,教师除采取积极鼓励态度肯定学生的表现外,还应作适当调整,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即使偏离预定目标,也应跟着学生的思路走,制造新问题的“生长点”,为新的生成提供支点和空间,鼓励继续生成。
   例如,我在讲《三袋麦子》这篇课文时,最后提出了一个问题:小猪、小牛、小猴在处理得到的三袋麦子上,谁的做法好?我预想孩子们会说是小猴,但没想到的是,叫起来的第一个孩子说他认为小牛的做法最好,这偏离了我的预设,但我并没有将孩子强拉回我的预设路线,而是为孩子们提供了空间,让孩子们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孩子们有的觉得小猪的做法好,他做出了各种各样的食品,让自己成为了出色的点心师;有的觉得小牛做事有打算,经常把麦子搬出去透风、晒太阳,成为了很好的保管员;有的觉得小猴聪明能干,考虑长远,爱动脑筋。随后我又进一步问孩子们:那你们觉得谁的做法从长远角度来考虑更好呢?孩子们都一致认为是小猴。至此,我既达到了预设目标,还让孩子们的思想得到了升华。
   3.区分生成的良莠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不能因为要尊重学生就一味地肯定,一定要区别对待。我以为,区分课堂生成良莠的标准至少要有这么几条:第一,要看它是不是真,是不是符合已经被千百万次实践和科学证明了的客观规律,这是生成的价值所在;第二,这种生成能引导大家逐渐逼近事物的本质,这是生成的核心与关键;第三,这种生成是不是突破了原有的老套路,确确实实具有创新的思维,这是有价值生成的基本特征。
  例如,我在讲《台湾的蝴蝶谷》这一课时,最后的课外延伸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即将告别美丽的宝岛台湾,你现在最想说的心里话是什么?有个孩子说,我真想马上去蝴蝶谷,把那里的蝴蝶全捉来。这样的回答虽然是真实的,但它背离了正确的价值取向,我应该给予指正。还没等我说话,已经有孩子指出,我们要爱护小动物,不应该去捉它,这样做是不对的。
   4.加强实践反思
   教学是一门专业技术,一个缺乏基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教师,既预设不好也生成不好。因此,要科学、艺术地把握和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必须高度重视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课堂语言应精准,能高效地引领学生。而且,学科是相通的,新课程对教师的专业知识、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的备课,要求从“技术”走向“人文”,教师不仅要在设计上花心思,且需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研究学生、掌握学情上,尤其要做好课后的反思与研究。从这个意思上讲,教学的艺术有时可简化为把握“预设与生成”的艺术,即如何在课堂上通过“预设”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目标。课堂上诸多不确定的因素造就了“生成”的多样化,在因生成“吃一堑”时,就为下一次预设“长一智”。课后的反思与研究提高了我们课堂教学的应变能力和教学艺术,使“预设”更完美,“生成”更精彩。
   总之,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预设是为了让课堂教学有章可循,而不是盲目地进行教学,但在预设被教学活动所检验时,课堂教学就会出现新的问题,我们需要抓住新问题的亮点与关键,灵活处理,进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作为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师,重视学生涌动成长的生命历程,关注学生在课堂中处处闪现的生成点,处理好生成点中的智慧火花,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关系,语文教学的天地将更为广阔。让我们一起用“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目标;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李希贵.新课程:课堂里的挑战与反思[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05期
   [3]郭建祥.摭谈预设和生成,2005年1月
   [4]洪世辉.浅谈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2008年3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145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