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初中历史教学中精心预设与动态生成的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文永生

  【摘  要】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师生、生生之间充满活力的精彩互动。要使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不断提升,精心预设和动态生成是非常重要的。本文笔者通过多年教学实践,认为主要可从精心预设和动态生成两方面入手。
  【关键词】历史教学;精心预设;动态生成;探索
   教学活动中如何精心预设,如何驾驭课堂促进有效的生成,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笔者认为预设与生成应该是和谐共存的,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课堂教学的升华,是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
   一、精心预设——策划弹性教学课堂
   所谓预设是指预测与设计,是对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可能出现问题的预见和对策的准备。它不等同于传统观念下的备课,它是一种留有空白的弹性预设。
   (一)动态的预设
   在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敢于发问,创造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巧设疑问、激发生成。教师可在教学中设置疑问,通过质疑,及时抓住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发挥,促进生成的形成,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尽量地预测学生情况,做到有的放矢,课上根据学情,及时抓住不断生成的课程资源,为学生的探究搭设新的平台,这样课堂会变得更加鲜活。教师不应机械地执行预设方案,而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点,在遵循预设方案的前提下,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差异性;根据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况,及时发现、过滤和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同声音”和“精彩插曲”,从而把教学进一步引向深入或拓展延伸的新契机,灵活调整“预设方案”,让学生“动态”地生成新问题、产生新认识、获得新体验。
   如《秦朝一统》一课的预设。(1)辩论式预设生成:正反方辩论论题——正方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功大于过;反方为秦始皇滥施暴政,过大于功。有共同观点的同学自然组合,分工去查阅、收集、整理论据,成员间不断交流探究,发挥小集体的创造力。将大家的思维汇集到一起,从而完成对某一问题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2)论文式预设:试论秦始皇的功过。(3)推理式预设:秦始皇为什么能统一六国?
   这样的预设把学科知识的掌握从静态的经验型转变为动态的实践型,从课堂到社会,从纸笔的体验到心灵的感悟,对学生进行多渠道多形式的培养。当然,历史与社会预设的形式是多元化的,可采取调查式、故事式、口头式、制作与观察式、参观与访问式等。
   (二)体验式的预设
   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入开展,学生搜集、发现、获取信息,分析、评价、优选并加工、利用信息的能力将在学生的作业过程中得到凸显。
   如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播放一曲《过雪山草地》,激发学生对红军长征艰难历程的联想和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也可编制简易幻灯片,再现某一历史画面,“化虚为实”“化远为近”,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其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只要善于挖掘、引导,创设情景让学生鉴赏、体会,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美的源泉,定能极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他诸如编写历史歌谣、编辑历史专题小报、历史话剧表演等方式,学生在眼、耳、口、手、脑的历史体验中,在影视、网络、图书馆、博物馆的历史遨游中,在社区、家乡的历史走访中,则能生成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兴衰,关注历史人物和普通人的生活,意识到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学生会感到历史不再遥远和枯燥,而是亲近和生动的。
   二、动态生成——驾驭动态教学课堂
   新理念下的教学强调动态的生成。教师的角色也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如何促成课堂生成成了老师的一门教学艺术。那么,如何驾驭课堂促成课堂生成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动态生成性课堂”的教学模式。此模式从操作层面上分四个步骤。
   (一)预习交流,自主质问
   这是模式的起始环节,也是学生学习的必备阶段。只有充分让学生主动质疑,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急于求知。会问问题的学生才能发展思维,培养个性,主动积极发展。老师可采取设疑激趣、以旧引新、启发交流等多种方式,对学生在预习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梳理点拨。简单的问题,可让学生立即解决;复杂的共性问题老师可引导到新授课的目标中,指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解决。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质疑时生成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以加强针对性,避免教学的盲目性。
   如:在学习“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时,学生在课前预习时摘录了以下问题:“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具有怎样的特点?”课前五六分钟,教师将這些问题抛给学生解答,同学们纷纷举手抢答,然后教师做了归纳,打破原先的教学预设,让学生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避免了教学的盲目性。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这是模式的发展环节。也是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主动探索真知的环节。通过观察、实验、阅读、思考、尝试、练习等活动,让学生自己主动学习教材,探索新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如学习“郑和下西洋”时,临近下课时,我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哥伦布发现了美洲,为何郑和没有发现美洲?假如郑和先发现美洲,美洲历史又将会如何?学生听了非常感兴趣。我布置了一个课后作业题:任选一个问题作为探究内容,写一篇小论文。我从学生上交的文章中看到了希望,同学们各抒己见,自圆其说,很像一位“历史学家”。
   (三)合作交流,点拨生成
   这是模式的核心环节。在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上,老师也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避免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和肤浅性。老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交流,善于抓住学生的生成点,于肤浅处、错误处、精彩处、意外处等进行精心点拨,通过让学生品读、讨论、思考、尝试等,升华学生的认知,促进学生的发展。
   如在学习“美国的诞生”一课时,一位同学在课堂上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美国实行总统制后政体仍是共和制?”我就反问道:“为什么实行总统制就不能是共和政体呢?”他回答说:“总统就是国家首领,无所不管,与封建君主没多大差别,所以就不可能是共和制。”显然,他把资本主义国家总统和封建国家的君主混在一起了。我觉得这是一个极好的教学资源,于是就向同学们简要地介绍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政体形式,并把总统和封建君主做了比较。同学们听了恍然大悟。
   (四)反馈评价,拓展生成
   这是模式的终结环节。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阶段,也是拓展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阶段。教师在课前应对照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评价内容,分层检测,使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个性成长。并适当与课外内容结合,对学生的能力发展进行拓展,最终使学生实现优化发展。
   如在学习“探寻新航路”后,紧接着下一节课的内容是探讨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显然新航路开辟对人类社会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负面影响。当我提出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后,同学们一下子哗然了,众说纷纭,滔滔不绝。我抓住这个有利时机,采取“小组合作—讨论归纳—共同交流”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来说,自己来探究课本,拓展内容。学生参与热情之高、讨论场面之热烈还真是少见。结果,这堂课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预设与生成”体现了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它既包括对现成教材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及至增删、更换,采用合适的、开放的教学内容,建筑良好的学科知识,对课程目标和教材正确理解,对学生学习状态准确把握,把新的教学理念渗透到历史与社会课堂中,真正考虑学生思维的发展。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成为广大历史与社会教师的共识。
   【参考文献】
   [1]袁新乐.史料角度谈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10)
   [2]黄燕.初中历史插图教学浅探[J].教育革新,2013(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142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