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离不开“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数学概念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教学“长度单位”时,教师要充分引导孩子通过“量”,即通过亲身体验、实践操作等活动来理解“长度单位”这个“量”。笔者在课堂初次教学的基础上,利用家庭作业的巩固,并加以实践操作再深入的三个步骤来逐步建立学生长度单位的观念。
关键词:量;实践操作;长度单位;观念
长度单位是指丈量空间距离上的基本单元,是人类为了规范长度而制定的基本单位。学生通过一年级第一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但不一定会进行量化比较。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笔者仅立足于自身教学实践,结合《长度单位》这一单元,谈一谈实践操作在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
一、“量”之课堂教学初接触
(一)情景导入,引出方法
教师出示书本第2页中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此图,并说说得到了哪些信息?再引導学生发现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用一拃或脚长作为某个物体的长度,并说一说这些方法怎么样。让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发现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一庹、一步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
(二)借用一拃,引起冲突
师:现在我们就我们的身体来测量我们身边的物体。用一拃为单位,量一量我们课桌的长度。(学生利用“拃”测量课桌的长度)
生1:5拃
生2:4拃多一点
……
师:你们怎么不一样呢,到底谁对呢?我来试一试。
教师也尝试用“拃”做单位测量课桌的长度。
师:咦,怎么回事,我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课桌,为什么量出来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他们的看法,让他们逐渐明白:每个人的“1拃”不同,所测量的结果也不同。
教师追问:那怎样才能表示出课桌的长度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办法?
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时选择的标准不同,导致我们测量的结果不同,因此我们要选择同样的标准来测量物体,也就是我们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长度单位。
在引出“统一单位”环节,我借用古人的测量方法引入,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已知与未知中引起冲突性思考。
二、“量”之家庭作业再巩固
学生总能轻松驾驭1厘米、1米的物体长度的估计,但是对于几个1厘米或者几个1米总是不能恰当把握,我认为长度单位的学习并不是只是停留在1厘米与1米,光光建立1厘米与1米的概念是远远不够的,更应该发展其对生活中物体长度的估量能力。新课程要求指出小学数学阶段的作业不再是单一枯燥的写写算算记记背背,也不等于题海战术,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贴近生活、灵活多样、富于层次性、游戏性、趣味性的作业形式。因此,以课堂教学为生长点,我在教学本单元时布置了实践操作型的家庭作业.
三、“量”之课堂实践再深入
经过家庭作业中的“量”,让孩子们对于门的宽度、冰箱的高度、电视机的宽度、餐桌的长度等,有了比较深的长度观念,但是长度单位并不能到此为此,我们需要借助身边的事物(不再局限于身体部位)来表述其他物品的长度和高度,进一步发展长度观念。为此,就书本第88、89页中的实践活动内容为基础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用多种方式建立所测物体长度或高度的表象
闭眼想:教师读板书中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学生闭眼想象实际物体有多长
用手比:学生读板书中物体的长度或高度边读边用手比画长短
说关系:课桌要比肩宽长一些;两臂张开的长度比讲桌长一些;教师的长要比两臂展开的长度长得多等。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身边一些物体的长度或高度,但是在生活中还有很多事物到底有多长或多高我们很难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有时直接测量也不是很方便,你能不能试着用我们身边的一些事物来描述呢?
以上环节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测量身边的事物,认识身边事物的长度,在头脑中形成所测量事物长短高矮的表象。
(二)借助身边的事物,描述其他物品的长度或高度、发展空间观念。
用合适的方式描述“鳄鱼身长6米”。
1.直观感知6米的长短
课件展示鳄鱼图片,并出示:鳄鱼身长6米。
师:你对这条条鳄鱼的身长有什么感觉?
师:如果将它与家里养的小金鱼比,怎么样了?
学生也只能停留在鳄鱼很长,或者比金鱼长得多的表述上。
教师进一步建议:那谁能到前面用手势比一比,表示出鳄鱼的长度呢?
2.借助熟悉的标准描述6米的长度,理解6米的实际意义
学生展开双臂
师:她表示的是6米吗?为什么?
师:这位同学已经完全展开双臂了,怎么还不是6米呢?
师:估计一下,几名同学手拉手,就和鳄鱼的长度差不多了?
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让学生手拉手试一试,另外两名学生测量,看看是否大约为6米。
通过设计一系列的活动,旨在让学生在亲手操作中感受、体验测量的活动,这些活动中,学生直观地体验到了测量的方法与步骤,反思了测量中遇到的问题,加深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从而更进一步地建立长度观念。
参考文献:
[1]何宗秀.小学数学体验式家庭作业的具体实践[J].华夏教师.2018(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150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