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AI云智能家用灭火器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从家用灭火器设计为切入点,通过对家庭火灾诱因和人们预防火灾需求等方面的调研,结合智能化设计使家用灭火器的操作简化,融入AI云智能灭火大数据技术,针对不同火灾设定不同灭火方案,设计出一款AI云智能家用灭火器:引导人们精准灭火减少损失,监测预警,在第一时间找出火源的位置,能够及时的主动进行灭火。
  关键词:AI云智能;家用灭火器;主动灭火
  根据近十年间全国火灾大数据,全国共接报亡人火灾案件10815起,有15193人在火灾中遇难。其中,较大和重特大火灾有677起,死亡3626人,造成财产损失高达81.7亿元人民币。从分时段火灾情况看,白天火灾发生机率较高,全天火灾最多的时段为14时至16时,占总量的12.1%;夜间至凌晨火灾较少,4时至6时发生的火灾,只占总量的3.7%。从分时段亡人情况看,夜间的火灾发生机率虽然低于白天,但亡人比例较高,22时至凌晨6时发生的火灾占20.6%,造成的亡人数占总数的49.1%。
  家庭火灾除了在根源上避免外,消防产品的配置非常关键。通过研究家庭火灾的起因及灭火的最佳时间节点分析,家庭火灾的发生有多重原因:电线老化,易燃料物和照明设施等引发火灾,大部分家庭火灾时没有人在家容易造成很大经济损失。针对家庭火灾开发一款监控、预警、消防类产品,产品的设计源于轻量化设计和极简设计理念。对传统消防产品的现状和设计要点进行分析,对家庭灭火器的设计与智能化设计相结合的关联性,有针对性的对智能家用灭火器进行设计创新:对不同类型的火灾进行智能识别,针对性的制定灭火方案并主动灭火。对火灾提前监控报警,在火灾苗头节点进行主动扑救,达到主动灭火的目的是本课题的研究重点。
  AI云智能家用灭火器在设计初期,从产品形态造型考虑,打破传统灭火器的形态,通过对设计元素的提取和合理使用,运用不同的造型设计技巧,产品材料工艺、色彩分析等方法,在产品的功能需求上,力求在产品的功能、造型设计、智能化需求完美的结合。除了了解用户对消防器材的潜意识认知外,还需要考虑通过色彩调和去引导用户操作该产品,通过色彩语言让用户能够明白产品的功能。从产品形态语义角度考虑,智能化灭火器通过突出的特征性设计语言,让用户在拿到产品时候,通过这种语义的引导产品的基本操作流程。
  智能化灭火器是一款用于家庭室内空间的灭火器设备,主体有一个显示器,该显示器的作用是供用户能够实时了解家庭室内空间中各个烟雾报警器的状态;产品中间部分设置了一个红外感应器,火灾的发生都伴有浓烟,当浓烟出现时,红外感应器就会感知火源的大概位置,并将位置信息直接反馈给用户;在灭火器的灭火设计上,头部选择360°全向旋转,喷嘴选择160°喷嘴旋转设计,根据火灾位置来调节喷嘴位置,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喷嘴位置固定导致无法有效灭火;在灭火器运行模式设计中,先择巡视与静默两种模式;巡视:开启红外探测器,监控家庭内可以高温位置并提示使用者其中火灾隐患;静默:关闭红外感应器,只接受烟雾报警器提示信息,待接收火灾信息时在自行灭火;报警装置设计,在于联动的烟雾报警器感受到火灾烟雾时发出火灾预警,并提供烟雾报警器探测到的火灾的大致方位自主移动扑灭火灾。
  灭火器与智能化的结合在于将红外感应器、烟雾报警器、智能检测装置与灭火器的功能相结合,达到监控、预警、消防的功能,让用户能实时检测家庭中烟雾报警器的情况,并当火灾发生时能够第一时间找到火源位置进行扑救。AI云智能家用灭火器具备以下功能。监控功能:通过收集各烟雾传感器信息数据提供各监控位置环境信息,并提供产品自身压力及工作状态信息。预警功能:在收到烟雾感应器提供的报警信息通过自置音响报警提示使用者火灾险情,也能通过与各智能化设备(例如智能手机搭载的APP、智能音箱等等)提示使用者火灾险情。消防功能:通过自身搭载的灭火填充剂及红外感应装置帮助使用者将火灾危害降低。
  使用方式:这款灭火器采用的是智能机器人设计,内部有灭火填充剂药筒,喷嘴,小音响,显示器。显示并提供灭火器自身状态与给烟雾传感器的信息。
  外觀风格:设计灵感来源于《星球大战》中的R2-D2,其外观风格强调简单的几何外形,精简细节,强调外观审美符合现代简约设计风格并突出本产品的科技感
  材料选择:外壳采用金属材料并使用磨砂工艺,质地坚硬耐摩擦,色彩大致采用红白两色,白色为主,主体及底部红色部分外部涂抹自反光材料,提高夜间产品辨识度。
  参考文献:
  [1]宋广睿,刘静.气体灭火系统[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82-85.
  [2]张伟,曾佳宁.家庭式简易灭火器设计与研究[J].科学世界.2015.25-29.
  [3]李国良,郭三学.手持式喷射自卫器设计中人机工程学分析[J].国防技术基础.2004(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152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