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手机社交媒体依赖行为对大学生个体影响调查与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柯春亮 李淑娟

  摘 要: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在大学生中,社交媒体、社交APP的使用十分火热,“微时代”已经来临。手机社交媒体使用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部分已经形成依赖。这会给大学生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如何引导大学生科学合理地使用手机社交媒体,这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问题。通过调查大学生对于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程度以及对身体、心理以及社交习惯的影响,并根据调查反映的问题提出四个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社交媒体; 大学生; 依赖; 影响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05-160-002
  1.引言
   近几年里,随着移动网络迅速发展,手机已经智能化、普及化,利用手机进行社交活动空前繁荣。国内某一知名数据平台(2016年)公布应用软件下载量排名前五名中有三个是社交媒体应用,分别是微信(8.3亿次)、QQ(6.2亿次)和微博(3.7亿次)。94%的微信用户每天登陆。由此可见,通过手机进行社交已经成为人们社交的重要途径。通过手机进行社交行为各有利弊,它方便同学间进行交流和学习,但对其不合理的使用会造成手机社交媒体依赖(Mobile Phone Social Media Dependence),会对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交习惯方面带来负面的影响。通过研究分析高校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现状以及对高校学生个体(身体、心理、社交习惯)产生的不良影响,引导大学生如何有效正确使用手机社交媒体的研究策略。
  2.研究方法
  2.1调查对象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通过定点抽样和网络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形式进行。选取某高校大学一年级至四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抽取一至四年级不同专业共20个班,其中10个班级,定点发放问卷100份,回收89份,有效率为89%。剩余班级采用第三方问卷平台“问卷星”在线发放问卷调查方法,有效回收66份。
  2.2调查内容
   借鉴吴祖宏(2014)编订的《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问卷》(Cronbachα=0.892)设计调查问卷。
  2.3数据处理
   将本研究通过软件excel2010、SPSS17.0对数据所进行的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现状
   针对手机社交依赖现状问题进行了解,通过统计问卷数据分析高校学生使用智能手机时间、社交APP使用情况以及手机社交APP依赖程度分布等四个数据,以期达到研究预期效果。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拥有4年以上的大学生达到65.81%,他们每天使用应用App中,社交类(如QQ、微信、微博)最多,占94.84%,其中微信比例高达96.1%,其次是微博以及微信的“朋友圈”,使用率分别占52.26%、56.77%,再次为QQ(47.74%),QQ空间、百度贴吧和其它手机社交媒体均占3.23%。
   本次调查中依赖问卷数据显示,处于一般依赖等级的人最多(45.8%),只有4.5%的人处于无明显依赖等级。比较依赖(16.1%)和严重依赖(10.96%)共占总人数的27.06%,说明有较多的大学生存在手机社交媒体依赖。
  3.2手机社交媒体依赖对大学生个体影响
   3.2.1手机社交媒体依赖影响了大学生的身体健康。随着网络技术以及智能手机大众化普及,手机已经进入了广大民众生活,它不再是奢侈的工具。现在大学生几乎人手一台智能手机,他们享受这足不出户的便利生活,享受着手机订餐、订票、滴滴打车、网购等便捷优质的生活服务。大学生每天以手机为伴,据数据显示:大学生在睡前、醒后、课间以及课堂期间都会下意识的去翻看手机以及社交APP信息,大学生现在的自控能力比较弱,加上网络信息的诱惑力、吸引力非常大,往往導致他们因使用过程中投入太多精力,忘却时间和事情。大学生过度的使用手机,加入“低头族”的行列,身体上也出现了手指疼痛、颈椎僵硬、眼睛干涩、失眠等症状。
   3.2.2手机社交媒体依赖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数据显示:将近98%的大学生每天都在使用手机社交APP软件,同时,他们在手机没带、没电、无网络的情况下,会感到不安、烦躁、无聊,担心错过重要信息的有69%。在这个网络时代,不合理的使用手机导致大学生的认知比较混乱,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和心理问题的增加[2]。有媒体报道有一中学生因父母收缴手机,导致心理不平衡直接跳楼的事件;还有数据显示:现在大学生失眠的比例持续上升,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睡前习惯玩手机,扰乱生物规律。
   由此可见,大学生不合理的使用手机,尤其是使用过度使用社交媒体APP,导致上瘾,严重影响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3.2.3手机社交媒体依赖对大学生的社交习惯影响。在智能手机普及的时代,为了迎合满足用户的需求,各种社交软件APP的研发、推出,让21世纪大学生更多依赖手机进行社交。尤其在流量数据的驱使下,各种社交APP设计了语音、视频等功能,现在大学生免费通过QQ、微信、微博等与同学、朋友进行沟通交流。这不仅节约成本而且方便快捷。现在大学生通过打开手机微博、微信、QQ的朋友圈发布的心情来关注身边的亲朋好友,与他们进行评论互动。同时,自己也通过发布“朋友圈”渴望引起和得到他人的关注。通过不断刷微信、朋友圈的形式来与朋友交流、沟通,已经潜移默化的影响了这一代大学生的社交习惯和人际关系。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而你却在玩手机”。以前,宿舍同学之间的嬉戏打闹转变为现在手机互动的一个表情包;聚餐时的胡吃胡聊,开心的场景变成饭桌上的“王者荣耀”团战。大学生社交已经从现实生活交流转变为虚拟的沟通,手机社交媒体的使用逐步改变了大学生社交习惯[3],让他们失去与同学朋友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4.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手机社交媒体的策略
  4.1强化思想引导,帮助高校学生认识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的危害
   高校学生对手机社交媒体的使用的确方便了生活和学习,但从调查结果来看,绝大部分的学生已经对手机社交媒体形成依赖,逐步的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在当前大数据信息时代背景下,这是时代的发展趋势,无法强制大学生不使用各种社交APP软件。所以,高校思政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引领作用,重塑大学生灵魂。如何引导呢?
   首先,我觉得需要运用社会案例——大学生过度使用手机导致身心疾病、社交障碍问题的前提下,让他们加强对于手机使用,尤其涉及媒体依赖行为的“两面性”的认识。
   然后,在高校校园、家庭、社会环境中营造一种互督互助的氛围,帮助他们学会自控使用手机。家长应该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与子女平等的进行沟通,正确的引导与教育大学生合理的使用手机。高校应该正确的引导大学生学习网络法制法规的教育,软件开发商可借鉴香烟、游戏的警醒措施,使用类似的“过度使用手机和手机社交媒体行为有害身心健康”“合理使用手机、手机社交媒体行为”等。培养大学生在微信息时代的自我意识,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手机社交媒介,帮助大学生在手机网络虚拟实践中健康的成长与发展。
  4.2创设在线教学,帮助高校学生认识和利用手机进行社交活动的价值
   俗话说“宜疏不宜堵”。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也应该正确意识到手机,或者更高端的媒介工具是科学技术、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应思考如何正确地引导大学生使用手机尤其是网络社交软件,让工具为人服务。现在在线教学方式在广大高校推广,“慕课”“微课”等资源共享形式的网络教学已经逐步实施。
   因此,大学应该改善课堂教学方式,正确引导他们在课堂上合理使用手机软件,首先,尝试弹幕教学(俗称上墙讨论),在课堂教学生设计讨论环节,通过使用手机“上墙”讨论方式,转移课堂上对手机非教学软件的使用注意力;其次,采用“翻转课堂”,培养大学生课前手机学习的自主性;最后,开展微课、慕课教学手段,引导大学生使用手机学习APP的习惯。
  4.3丰富校园文体活动,转移大学生对手机的注意力
   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学校环境,尤其校园文化环境塑造非常重要。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因此,如何引导高校学生理性使用手机社交软件行为,打造校园文化环境显得尤为关键[4]。当前,随着高校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日益严重,高校应该发挥育人为本的功能,通过“课内+课外”两手抓。课内途径就是创设“在线教学”改善课堂教学方式,引导大学生在课堂上合理使用手机软件;课外途径就是可以举办合理使用手机社交媒介的相关讲座,提升大学生的鉴别力、分析力和正确看待手机文化的能力;其次,以学生活动为载体,丰富大学生的第二课堂生活。组织他们参加兴趣、健康、正能量的校园活动,如原创微视频、手机APP设计、网络知识抢答等“互联网+”类的比赛,“十大歌手”、主题晚会、篮球赛等传统活动,提高参与度的基础上,转移大学生课后生活的注意力。还可以帮助大学生拓展朋友圈,增强大学生的沟通能力,用有益的活动帮助大学生快乐的成长。
  4.4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手机依赖进行心理疏导
   一个人的行为素养的形成,就是知、情、意、行之间互相碰撞、互相影响以及相互作用的过程。手机社交媒體依赖主要就是过度的在手机上进行网络交流活动,从而导致现实行为上的失控,影响高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当前,大学生享受微信、QQ等手机社交媒介的便捷,导致他们的社交能力较差,在现实交往中容易出现心理疾病,如胆怯、抑郁、烦躁不安等。所以,高校应该设立专项的心理辅导,帮助大学生解决好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的心理问题。
   高校应该设立专项的心理辅导,帮助大学生解决好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的心理问题。积极运用QQ、微信、朋友圈的功能关注各类问题学生、同时定时推送心理健康知识、如何利用手机等APP进行自我学习,提升大学生自我调节能力,引导他们正确看待手机社交媒介作用;开设网上心理咨询室,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还可以保护好他们的隐私生活,提升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的自我意识;帮助大学生觉察到手机网络世界中的真假信息与事物,给大学生创造一个比较舒适的学习与生活的环境氛围。
  [本文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粤西地区高校大学生学校认同感、学业自我效能感及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项目编号:5171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吴祖宏.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的问卷编制及特点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14
  [2]陈永民,陈宏.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与孤独感的调查研究——以石家庄学院为例[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8(4):15-19
  [3]李倩.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介依赖与人际关系满意感研究[D] 保定:河北大学,2016
  [4]欧重香.广西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及其引导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20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153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