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经典文学作品阅读课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沈忱

  随着中华传统文化越来越被重视,经典文学作品阅读在北京语文高考中出现的次数也越来越多。相比2015年北京高考《考试说明》语文部分中仅在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中提到“中外重要作家和作品基本常识的了解”以外,并没有其他对于经典阅读篇目的明显例举,但在2016年北京高考《考试说明》语文部分附录处增加了“《论语》《三国演义》《红楼梦》《呐喊》《边城》《四世同堂》《红岩》《平凡的世界》《雷雨》《欧也妮·葛朗台》《巴黎圣母院》《老人与海》”这12部文学经典作品作为“经典阅读篇目例举”,并标注说明:“①经典阅读篇目主要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并结合实际情况确定。鼓励考生在例举篇目基础上更广泛地阅读。②暂不列入2016年考生必须作答的范围。”2017年北京高考《考试说明》的语文部分在附录中将这12部作品中的5部作品标上了星号,在说明中提到带星号的暂不列入2017年考生必须作答的范围。由此说明这些篇目将在未来的高考中逐步纳入考生必须作答的范围。
   在北京乃至全国许多中学纷纷对此改变作出回应,北京有的中学发放给高中年级每个同学一本针对这新增的12本阅读篇目的辅助阅读参考书,其中有相应的书目简介、作者简介、故事情节梗概、人物关系梳理以及配有相应的练习题。有的中学会安排学生进行课下阅读,并针对这12本阅读书目出了大量的相关试题让同学们在课上和课下时间进行练习。还有的中学针对此改变专门开设了一节语文阅读课,分学期分阶段有计划地让学生在阅读课上阅读这12部新增的文学作品。据了解,每个学期学校计划让学生们读完3部经典作品。这样的方式很新颖,也很值得我们去探究,这所学校为什么要开展这节阅读课呢?这节阅读课到底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没有帮助呢?这节阅读课目前还存在着哪些问题呢?如果这节阅读课成果显著能不能推广到全北京各大高中甚至是推广到全国呢?
   一、文献综述
   目前,对于语文经典阅读课整体上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研究:高中语文阅读课的研究现状和高中语文阅读课存在的问题。
   (一)高中语文阅读课(经典阅读)的研究现状
   通过检索发现,关于“高中语文阅读课”的相关资料比较少,但是“经典阅读”这方面的资料非常丰富。王健(2005)说明了四大名著作为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运用了实验的方法来证明和利用科技手段开发四大名著对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提高有显著的帮助。张华峰(2008)则在教材编写上实施创新,如“去掉标点,让学生断句”“注释精简,启发学生思维”等,都达到了预期效果。基于三次的《〈论语〉选读》校本课程开发过程,对该《〈论语〉选读》校本课程开发提出了很多建议,对“经典阅读”有借鉴意义。以上只列举了众多“经典阅读”类校本开发研究中的一小部分,从中可见,经典阅读的开发随着理论的发展渐渐在全国范围内活跃起来。其研究主体主要集中在由一线教师组成的课题组,其重点主要在于高中更倾向于向经典巨著的研究进行开发,其开发模式多是自上而下,由市教育局向区教委再向各学校校长层层推广,汇集多方面参考意见,实践性较强。
   (二)高中语文阅读课目前存在的问题
   有人针对高中语文经典阅读作为校本课程改革提出了编写和使用教材的问题,指出“在编写和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呈现出了缺少精品教材、编写队伍中缺少一线语文教师、内容选择上存在‘泛人文化’倾向”,还有人指出“目前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过分强调对于学生、学校社区的需要,这样一来就忽视了学科知识的核心,偏离了学科领域的轨道。课程开发如果一味地追求学生兴趣,容易走向兴趣主义。课程规划组织的权力赋予学校和教师以后,导致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课程差异的扩大化,学校往往会忽视课程组织的平衡原则、共同原则,国家对校本课程的质量控制难度加大,加剧学校与学校之间教育质量的不平衡,不利于学生的流转,也会导致教育的差异化。校本课程强调学校之间较少可比性,要求注重内部评价,这样就容易导致评价标准不统一、不严密,会极大伤害教师开发的积极性”。再加上高考的引导,许多学校会过于追求升學率、一本率,往往会忽略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将校本课程在外表上重新包装创新,其实质依然是应试的课堂,甚至是直接被其他科所取代,等等。还有一些目前校本课存在的问题,急需我们的解决。
   根据这些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现如今全国范围内关于经典阅读的开展都比较普遍,在平稳的发展中也有其创新,在全国之内,北京市内各大高中,也都有其独特性。但是所反映出现的问题也比较普遍和集中。主要是教材问题、教师任课水平问题、应试问题等。针对这些问题,我选择了上述这所高中,该学校所开展的阅读课巧妙地将高考应试和语文校本课程改革结合在一起,一方面让学生兼顾到高考的内容,另一方面又让学生在兴趣中阅读,在创新中学习语文。对于任课教师也有着一举两得的作用,一方面让任课教师更多地更全面地更深入地了解这些经典作品,以提升自身水平;另一方面,又在阅读课这个较为开放的形式中检验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但是,在阅读课教材的编写上可能会过于注重体现考试中的重点内容,这样可能会造成学生们只看重点内容,从而忽略了所阅读的篇目中的精华部分。
   二、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观察法。在此次研究中,积累了上千字的访谈记录并收集了这所中学高中语文阅读课使用教材的相关图片资料。他们采用了由华龄出版社出版,董晓平、田圆主编的《名著导读——经典阅读(上)》作为阅读课的阅读辅助材料。在前期资料收集中,我随机选取了高一年级4名学生和高一重点班某语文任课教师进行访谈,并且录音,得到了上千字的访谈记录,并随机选择了某个高一班级对他们的阅读课进行了观察。
   三、语文阅读课的特点、成效和问题
   针对访谈记录和使用教材这两种资料反映出的内容,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该语文阅读课和普通语文课不同的地方;学生和老师对语文阅读课的态度;该语文阅读课目前所取得的成效;该语文阅读课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语文阅读课和普通语文课的对比
   从课时安排上看,阅读课每周只有一节,高一年级是每周二下午有一节阅读课,语文课基本上是每天至少有一节,每节课40分钟。从课时安排上可以明显看出二者的不同。
   从形式上看,阅读课更偏重于以学生阅读为主,加以老师适当讲解,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更强,在课上和课下会更加主动,很多同学会通过阅读产生一些个人对阅读作品内容的见解,和老师同学们进行分享探讨。其作业形式也比较开放,学生需要完成阅读参考书上的相关试题,还可以根据个人需要进行摘抄或是写读书笔记等等。而普通的语文课则是更多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自主性相对来说比较弱,也会更加被动。作业基本上是老师针对课上所讲授的内容让学生们完成配套练习册上的试题,或是留一些相关的其他作业。
   从考核方式上看,阅读课的考核相对来说笔记宽松,方式多样,写读书笔记、交流感想、制作读书小报等等,重要的不是考核,不是检查,而是让学生多交流多探讨。而普通语文课则设有课堂练习、平时小测、月考、期中、期末、模拟考试,以检查学生语文学习情况,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主。
   从使用教材上看,阅读课上配有专门为这12本书编写的阅读参考教材,分为上下两册。每一部名著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名著导读、名著通读、名著精读。以《红楼梦》部分为例,名著导读从对《红楼梦》的概括与认知上整体把握,又分为作者简介、内容要点、人物形象、艺术特色、作品影响;名著通读从理解和感悟上入手,分为重点内容·提示、阅读难点·解读、读后感悟、名家读;到了第三部分名著精读,则更加细致,分为八个小部分,对重要情节、主要人物、语言特色、故事梗概、宝黛爱情故事、小人物等都有讲解。而普通语文课则配有北京市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版语文必修课本,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和北京出版社合编,顾德希老师主编。这套教材,高一至高二上学期第一学段為必修部分,5个模块,每个模块一本书,从必修一到必修五,每本书都大致分为三个单元,以必修一为例,第一单元是“写人记事文”,第二单元是“小说与故事”,第三单元是“社科科普文”,各单元均编选了4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由专家撰写的有一定学术价值的“泛读导引”文章。除精读、泛读外,每单元还有教学建议、单元作业共4个板块,“单元作业”则包括习作、语言推敲、文言积累三个栏目。从高二上学期第二学段以后为选修部分。选修部分大体是按照“专题”来进行,先是设置了7个模块,有“史传文学·报告文学”“文化论著研读”“诗文辞赋·外国小说”“语言应用·中国特色小说”“中国新诗百年”“戏剧鉴赏”“言语交际”,每一模块又分成3-5个专题。以“史传文学·报告文学”模块为例,分成了“《左传》与《战国策》”“《史记》与《汉书》”“报告文学选读”这三个专题。无论是这两本教材的编者还是教材的内容都是有很大区别的。相比较来说,阅读课上使用的教材更偏向于辅助学生阅读,以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为重。学生利用教材也能更快地掌握所阅读的书目的基本内容和主旨思想。
   综合以上,这节语文阅读课在课时安排、上课形式、考核方式和教材使用上与普通语文课有很大的区别。整体上看,语文阅读课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培养学生自觉主动阅读的能力,考核方式也比较自由开放,对学生日常的阅读提供了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
   (二)学生和老师对语文阅读课的态度
   从对学生的访谈记录和对阅读课的观察来看,高一年级学生指出阅读课上全班同学基本上都在读书,如果有没带书的同学也会做一些相应的语文作业。觉得这门阅读课很好,很有帮助,希望学校能将这节阅读课继续开展下去。根据对任课语文教师的访谈了解到,语文教师们在阅读课进行的过程中会跟着学生一起读书,边读边跟学生去交流,老师也提到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更容易跟老师之间产生教学上的合作。同时,作为语文任课教师,他们的教学任务更加重了,而且备课量更大了,老师们都纷纷表示会更加仔细认真地准备阅读课所讲的内容。
   在同学生和老师的交谈中,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学生和老师对于这节语文阅读课整体上都是很满意的。很多学生都认为这节阅读课很有意义,甚至希望学校能再增加一节语文阅读课。老师也通过这节阅读课的开展发现了自己学生对于所阅读的书目有很多独到的见解。老师们对待阅读课也更加仔细地准备。
   (三)语文阅读课目前所取得的成效
   学生们普遍认为经过了阅读课上的阅读,对这些书目有了更深更多的了解,对故事梗概和人物特征、人物之间的关系都有了更多了解。在考试中,遇到相关的试题得分率也有所提高。通过阅读课所了解到的一些人物或事件,可以写到自己的作文中作为写作素材,增加了许多写作素材。还有一些成效是学生自己感受不到的,是经过阅读课潜移默化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经过了阅读课,学生对阅读的书籍有了很多自己的见解和感悟,而且这些感受很多都是很有深度的,说明学生在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升,而且也更有主见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同时还能与他人进行很好地沟通和交流。
   对于任课语文教师来说,阅读课的开展对老师的要求则更严格,老师只有跟着学生一起读书,并且要真的读懂其中深刻的内涵,才能和学生进行深层次的交流,才能让学生与自己进行教学上更好地合作。有时候学生的阅读感受会比老师更为超前,甚至是提出一些老师不懂的问题,这样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达到教学相长的理想状态。
   通过收集到的资料可以发现,自阅读课开展以来,不仅得到了学生和老师的一致赞赏,还收到了很大的成效。对学生来说,他们在阅读课上阅读的这12本文学作品,一方面为自己的高考语文复习提供了更充足的准备,另一方面,也通过阅读积累了很多写作素材,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们渐渐地爱上了阅读,能够在阅读中独立思考,有自己的感悟。对老师来说,虽然增加了语文任课教师的备课量,但是在备课的过程中老师也需要重新读一遍这12本书,对老师的语文素养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语文阅读课目前存在的问题
   1.阅读任务的完成问题
   在这一学期里没有完成的阅读任务学校会让学生们放在假期里去完成,失去了老师的监督和学校班级独有的阅读氛围,学生可能很难像在阅读课中那样静下心来读读书,对于阅读任务的完成可能也会选择开学前进行快速粗略阅读,这样很容易造成只知其表面,不知其所以。如果学校可以多增加一节阅读课,让同学们在平日里多一些时间阅读,读得稍慢一些,稍仔细一些,会不会对这些书籍产生更好的理解?
   2.阅读书目的选择问题
   有些同学提到了阅读书目的选择问题,有些同学认为学校限制了同学们阅读的范围,还有些同学认为应该选择一些更能引起阅读兴趣的书来读或是增设更多的书目来让同学们进行选择。其实这就涉及到高考应试阅读和自主选择阅读产生的矛盾之处了。会有同学们觉得学校规定的这12本书读的没有兴趣,因为没有兴趣导致读不下去,面对每周一节的阅读课也浑浑噩噩地度过了,长此以往没有什么收获。
   3.阅读课参考教材的编写问题
   在阅读课参考教材的编写中,我发现编者将每一部名著的重点内容和提示都展现给读者了,有些重点内容还用红色字体标注出来,这样学生很容易就直接将重点内容背下来,而不完整地读书了。而且我认为这本教材编写得太细致了,很多本来该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的阅读任务教材中都替学生编写好了,学生只需要背诵下来即可答题,省去了很多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
   4.阅读课时间不能完成有效地利用
   在进行观察时也不难发现,依然存在有个别班级个别同学在语文阅读课上做别的科作业的现象,但本节课的监管老师有时是班主任老师,而非语文任课教师,对同学们阅读课写别科作业的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再加上随着理科知识难度的加大,课业量的加重,学生可能放在阅读上的时间越来越少,会有学生逐渐地将阅读课作为一节普通的自习课,写一些其他科的作業。长此以往就会渐渐失去开展阅读课的本来意义。每周只有一节40分钟的阅读课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就是一周7天,其实只有40分钟在阅读,阅读时间是比较少的也十分有限。
   综上所述,北京市这所高中语文阅读课在开展推进的过程中,有了一些显著的成效,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都有了更高层次的阅读要求,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也有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应试角度上看,学生对于考试中出现的有关名著作品内容提问的试题正确率也有所提高。但是,依然存在着一些普遍的问题,阅读时间被繁重的课业所挤压,阅读的目的过于应试化,教材的编写过于细致,省去了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步骤等等问题。由此可见,完善并推广高中语文经典作品阅读课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北京教育考试院.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M].北京:开明出版社.
   [2]北京教育考试院.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M].北京:开明出版社.
   [3]北京教育考试院.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M].北京:开明出版社.
   [4]王健.四大名著作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D].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5(8).
   [5]张华峰.《〈论语〉选读》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6]林冰清.《高中经典悦读》校本课程开发[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7]刘爱霞.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8.
   [8]杜松楠.对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利弊分析[D].哈尔滨:黑龙江省教育学院,2013.
   [9]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出版社合编.顾德希主编.北京市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版语文必修课本·必修一·阅读与写作[M].北京:北京出版社.
   [10]董晓平,田园.名著导读-经典阅读(上)[M].北京:华龄出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156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