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分析与优化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靖怡 白冬青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最核心部分之一。为了在新形势下更好地推进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有必要深入研究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发展现状,找出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现状; 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06-003-002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国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社会价值取向的日益多元化,使他们的发育水平普遍提前,并呈现出新的心理特征,最终进一步加剧了心理上的动荡。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的学生除了表现出各种情绪与行为问题,其身体健康和学业成就也受到显著影响。唯有将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断深化,才能帮助作为未来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型人才的中小学生更好地适应校园和社会生活。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含义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以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为主要方式,以学校适应、自我认识、自我调控、学习技能、人际交往、合作意识、自我生涯规划等为主要学习内容,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促进人格健全发展的专门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已被纳入中小学现行教学计划内“活动课程”板块,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它着重体现了中小学“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展现了“心育”的教育性、发展性和预防性功能,与中小学常规的教育教学活动具有很高的同一性,是营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和手段,虽经多年的发展,从无到有,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仍旧面临诸多挑战。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过于形式化
   中小学校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影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多的为应付上级制定的教学任务,致使课程体系比较凌乱,实际每周完成的课时不足,教师的教学内容无法连贯进行,成为制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瓶颈。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基层的任课教师,都将眼光放在了加快文化课教学的步伐上,忽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实施,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教学质量对立起来,因而只开设了形式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使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发展受到极大限制,造成其徒有虚名。
  2.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德育化倾向明显
   调查发现,有相当多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德育课程混为一谈,认为两门课程是隶属关系或完全的重叠关系,抑或是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当作是德育课程的扩展。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具有以上错误观念的这类教师通常注重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以及三观等方面的教育,同时一味坚持价值导向,对学生的思想言行做出立场鲜明的评价与引导,根据学生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正确与否给予学生公开的奖励或批评,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染上了浓重的德育课程的色彩。
  3.专业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储备不足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一门专业性的学科课程,其任课教师不仅应具有一定的人格特征和心理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开展心理辅导的专业技能。然而经过访谈调研,80%以上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由其他学科教师调任或德育主任兼任,同时教师的数量依旧相对稀少。在整个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授课过程中,非专业的任课教师不能选择对应学段的教学主题与内容,单一的教学方式极易引发学生产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抵触情绪,教学力度远不能达到优化学生心理素质的要求。
  4.校本课程教学模式较为僵化
   现阶段,各中小学校已普遍着手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教学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教师通过语言或借助其他手段直接向学生传授心理知识,二是学生参与由教师引导或组织的课堂活动,来获取所需的心理知识。前一种教学模式体验性较低,无法全程吸引学生注意,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后一种模式也由于过度依赖于预设的活动,致使课程主题得不到深入探究,极易偏离最初教学目标。
  三、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策略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使学生获得心理体验、促进个人成长、培养良好心理品质、挖掘心理潜能、确保学生顺利完成社会化的课程。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实施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1.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为目标,与一般学科课程目标强调认知性、封闭性和预成性所不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关注个体心理的体验性,所指向的是人的内心世界,它对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不同的意义,需要每一个个体带着自身的体验去解读。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每一个个体都有鲜活的心理世界,并以此来理解课程目标和内容,影响课程实施的进程。可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并非“预成”的,而是在课程中不断生成、自主建构的。
  2.科学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授课模式和内容
   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所呈现出的发展性特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以发展性问题作为授课重点,对学生成长中普遍遇到的问题予以指导。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授课模式和内容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小学可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进行授课,初中的授课模式则以活动和体验为主,但要始终贯穿一条活动主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应从生活辅导扩展到学习辅导与职业辅导并重,注重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将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有机结合,构建适合本校学生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授课模式。
  3.加强专业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配备
   专业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核心,其队伍的稳定性和专业水平将直接影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除了需要自觉和严格地遵守基本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应掌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所需要的授课能力、课堂管理能力、组织学生讨论、开展心理训练等能力以及指导、矫治、测量等的专业技能,以期顺利实现中小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
  4.注重体验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体验性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特征,这门课程能否取得实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内在是否产生真切的体验以及体验的程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体验作为心理建构的桥梁,关键在于它能激发学生心理的内化机制,在内化过程中生成与建构,促进学生心灵的成长。因此,教师应确立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多营造和创设健康的、能让学生亲历的体验活动,促使学生去体悟、琢磨、探究,从而促进其心理的反思和建构。
   实效性强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质量与效果。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一方面应采取实事求是的分析态度,帮助学生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问题,借助所学到的方法来解决自身存在的各种心理冲突;另一方面,应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据情况的特殊性,进行相应调整,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心脏”,在自身得到不断优化的前提下,将迸发出更为强劲的“跳动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课程新论(新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67
  [2]姚本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164
  [3]黄俊霞,姚本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困境与策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10):7-9
  [4]俞国良,琚运婷.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历史进程分析与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18,(10):40-4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158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