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巧用课前三分钟,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任霞玲

  摘 要:新课程改革明确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这一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教师虽然将学习的主导权交还给了学生,但同样也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自然也成为广大教师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为此,从课前三分钟这一教学方法入手,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展开探讨。
  关键词:学习能力;课前导入;初中语文
  课前三分钟又称课前三分钟演讲,是一种将课堂交还给学生的教学方法与课堂实践活动,简单来说就是在上课后的前三分钟让学生上台进行演讲,演讲内容可以与课程内容相关,也可以由教师设置,这样既能促使学生在课下主动学习语文知识、准备演讲,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准备过程中使其学习能力得到锻炼。
  一、坚持循序渐进原则
  课前三分钟虽然只为学生提供了三分钟的演讲时间,但为了完成这一演讲活动,学生必须要按照教师要求,收集与演讲内容相关的资料,之后根据相关资料整理思路,将演讲内容确定下来,写出最终的演讲稿并进行脱稿练习,最后才能够在课前上台演讲。因此,对于语文基础知识以及各方面能力相对薄弱的初中生来说,课前三分钟演讲是具有一定难度的,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学生刚刚接触课前三分钟演讲时,为其布置一些较为简单的演讲题目,或是降低演讲要求,之后再逐渐提升演讲活动的难度,如选择思辨性较强的演讲主题、明确要求学生演讲形式等。这样一来,通过前期较为简单的演讲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对演讲的自信心,并逐渐產生对这一课前活动的兴趣,而随着演讲难度的不断提升,学生在课前准备中也会投入更多的精力,从而实现学习能力持续提升。另外,课前三分钟演讲虽然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帮助其实现学习能力的提升,但这一提升却是潜移默化的,因此教师必须要坚持每天都组织学生进行演讲,这样才能够将演讲活动的效果最大化[1]。
  二、推动演讲形式多样化
  课前三分钟演讲的核心在于学生的课前准备工作,因此学生在课前对演讲活动的准备完全可以看作是其系统的自学过程,因此要想通过课前三分钟演讲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必须要带领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演讲活动,使其能够在准备过程中接触更多的知识内容,同时以多种学习方式展开学习[2]。
  在演讲内容上,教师既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自由演讲,也可以结合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进行主题演讲或是文本话题演讲,这样学生既可以接触到各个领域中的知识内容,积累各类知识的学习经验,同时也可以将课外语文知识与所学知识乃至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显然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起到更好的锻炼作用。例如在学习《女娲造人》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以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为主题展开讲故事活动,以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文献资料整理能力;而在学习完《背影》这一课后,教师则可以组织学生以父爱为主题展开演讲,使其能够在准备演讲的同时,对课文内容产生更深的理解。
  演讲活动通常是以单人的形式进行,但为提升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教师同样可以对演讲形式进行创新,组织学生进行双人演讲或是多人演讲,即由两名或多名学生共同完成某一主题的演讲活动。在活动中,学生既可以共同阐述同一观点,也可以围绕主题发表不同的见解,甚至是在课上直接展开辩论,而活动时间也可以适当延长。这样的演讲活动要求学生必须在课下展开合作探究,共同准备演讲活动,而在准备的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自然也会随之得到提升,这对于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是非常关键的。
  三、鼓励学生参与评价
  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是每天由一名(或一组)学生进行演讲,这样的活动形式虽然可以在不影响课堂教学时间的情况下,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但如果仅依靠演讲准备来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则会出现效率过低的问题。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演讲的同时,也可以鼓励本节课不进行演讲的其他学生参与到演讲活动的评价中来,在听完演讲后给出自己的评价,评价内容既可以是自己对演讲观点、内容的看法,也可以是自己在听完演讲后的感悟等其他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即便不进行演讲,也同样能够积极参与到演讲活动中来,并在演讲评价的过程中得到锻炼,最终实现学习能力的提升。
  总而言之,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将这一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还要在演讲形式、演讲活动难度以及演讲评价等方面入手,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王玉梅.课前三分钟在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学周刊,2019(14):94.
  [2]张引弟,吕学兵.浅谈语文课前三分钟演讲与评价[J].文学教育(上),2019(1):114.
  编辑 张佳琪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205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