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后现代女性主义视角下大学英语教材中女性形象的塑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燕

   摘 要:研究教材中的性别形象对于促进社会进步、性别公平会产生重要作用。本文以《21世纪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为例,从后女性主义视角来分析大学英语教材中女性形象,认识和了解当代西方社会女性新变化:她们既具有传统品质又现代时尚、既文雅温柔又自信果断、既细腻感性又冷静理性。同时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潮也能为中国女性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后现代女性主义;英语教材;内隐学习;女性形象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8-0074-03
   一、后现代女性主义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后现代主义起源于建筑学,并迅速传播到文学、艺术和其他领域。自20世纪80年代,后现代女性主义出现以来,后现代女性主义掀起了全世界第三次女性主义浪潮,不仅挑战着人们关于性别、阶级、政治权利、平等和差异性等固有观念,也对女性运动的进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虽然只有二三十年的发展史,但在这期间,国内外众多女性主义研究者积极投入研究,使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有了长足的发展。
   话语即权力是对男权制文化的批判,在男权制社会中男性具有绝对话语权,他们优先享有社会性占有的“威权”话语,通过制度的支持和配给对女性话语施加压力和限制,以达到压制,束缚甚至于消除女性话语的目的。这种以男性为中心的思维模式把两性关系相互对立而忽略了他们内在统一性和和谐性,把世界划分成男性世界和女性世界,并且尊崇前者而贬低后者。后现代女性主义者采取解构主义的方法来消除男女之间的二元对立,建构男女“两性共体”论。否定本质主义与普遍主义就是反对人的生理和遗传决定论,反对用自然和人性来解释一切。
   传统女性主义总是坚持本质主义和普遍主义,认为女性的性别、生育力和女性特点是本质的,不可改变的,并把人的特质划分为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而后现代女性主义则对这一理论提出质疑,指出男女性别内部并不具有相同的本质。主张在差异的基础上寻求平等,就是要在男女具有独特个性的基础上去寻求男女平等。女性无需用男性标准来衡量自己,女性应设立女性标准并努力做好自己。后现代女性主义认为传统的女性主义者(主要是白人中产阶级女性)误认为当她们在使用“女性”一词时,他们是在为所有女性代言(包括有色人种女性、第三世界女性和女同性恋),而事实上它们无视女性内部的差异性和多元性。因此,后现代女性主义提出多元女性主义认识论,女性属于不同的阶级、种族、性格、能力等,女性自身的差异性也决定了没有哪一类女性可以代表所有女性。
   二、英语教材与内隐学习机制
   1967年ReberA.S和同事进行了名为“人工语法学习”的实验,把学习者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获得复杂知识的过程叫作内隐学习。与内隐学习相对的外显学习则是指学习者通过某些学习方法和策略有意识地对认知对象进行信息加工处理的过程。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是学习者普遍采取的两种学习机制,但两者在本质上却不尽相同,最大的区别点就在于“有无意识性”。学习者在内隐学习时,个人并未有意识地去总结概括所学知识的内在规律,而是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学会了某种规律,习得了某种知识。与外显学习的目的性、计划性和强制性不同,内隐学习具有偶然性、自发性和无意识性的特点。
   英语教材在学习者内隐学习机制中扮演着“润物细无声”的角色。英语教材是由教育专家、职业编者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所编写的具有完整知识体系和技能的教学资料。通过接触教材所提供的大量丰富的语言材料,学习者能建立健全知识架构、了解培养文化意识、对比深化个体经验从而进一步地构建内隐知识体系。英语教材中所呈现的社会性别意识信息是一种隐性的文化课程内容,它会逐渐积累变化渗透到学习者的意识里,学习者会在无意识状态下生成内隐的知识体系。这些内隐的知识体系一旦进入学习者的深层意识里,就会形成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集体意识。学习者通过教学接受和认可男性的主体性与女性的从属性,就会按照教材所塑造的男性和女性形象去思考和认知,在心中形成性别偏见,进而鼓励和强化了性别不平等的地位,既不利于培养发挥女性学习者的主体意识和主体作用,也不利于男性学习者对女性的全面深刻认识。因此研究英语教材中的女性形象对认识当代社会女性的新变化和促进社会性别平等、切实贯彻实施现代教育理念、妇女儿童发展理念等都具有现实意义。
   三、大学英语教材中女性形象的分析
   《21世纪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是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编写而成,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供大学英语两年教学使用的一套教材(以下简称《读写教程》)。本文选取该套教材作为研究对象,以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为基础,对教程中女性形象进行比较研究,鉴于女性作者数量有限,本文主要是分析男性作者视域下的女性形象。
   (一)传统的女性——女性的本我回归
   英国著名教育家、艺术家、妇女运动领袖芭芭拉·莉·史密斯的密友及坚定的支持者玛丽·安·埃文斯本人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女性,但她却在1853年宣称“男人所给予女人的际遇,已经是女人莫大的福气了。”并且她赞美这样的女性:一种“十足的温柔、慈爱、潜在母性”使“女人的生命”充盈着“绵绵爱意。”
   《读写教程》里多位人物形象就是这种具有温柔善良、善解人意、无私奉献等女性气质的女性。第一册第三单元课文C《不只是一份奖学金》中刻画得是一位88岁高龄的老妇人奥希欧拉·麦卡蒂。她只是一位干了70多年的洗衣工,却把自己微薄收入所积累的存款全部捐赠给学校,用奖学金支持贫困的黑人学生。尽管自己活得也很艰难,她也愿意把一切给予需要帮助的人,毫无保留且不求回报。第三册第一单元课文《温斯顿·丘吉尔—他的另一种生活》中,丘吉尔的妻子克莱门泰因竟是如此的温柔贤淑、善解人意,在丘吉尔陷入人生低谷、悲伤痛苦时,只要有能让丈夫高兴的事,她就立刻去做。在男性视域下,男性关于完美女性的评价标准从未改变过,他们认为女性应具有女性气质:美丽大方、宽容谦让、勤劳慈祥。但后现代女性主义并不认为人的特质可以划分为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女人并非生来就是女人,女性身份是特定社会所赋予的,是文化环境所建构的。男女的不平等不是天生不可改变的,而是男权制下社会文化的产物。在既定的社会秩序中女性应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曾经并且仍然處于他者的地位和存在方式,但女性可以放弃激进的方式转而采取更加温和的策略把他者性变成自我主宰的能动性,女性要认清社会现实、自强不息、实现自我、享受生活,最终实现性别平等的美好理想。    (二)奋斗的女性——男女两性的共享品格
   《读写教程》里勾勒出了不一样的努力奋斗的女性。第二册第二单元课文《他们为何出类拔萃》里的郑金枝是一位从越南偷渡到美国的难民,她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到达美国。在她到达美国之后,她又不得不同3个收养家庭相处,但最终她依靠自己的努力,以全优的成绩获得了全美几所名校所提供的奖学金。第二册第四单元课文《化失败为成功》里的维姬是一位才貌双全、聪明伶俐的女孩。在大学里她成绩优异、能力出众,还被评选为“最有可能成功的人士”。当她毕业之后,她却事业受挫,在遇到失败时,维姬没有就此放弃,她调整自我,重新找到發展方向,最后她再一次地获得成功。这些女孩的故事却打破了人们观念中定型化的男女性格特征。后现代女性主义用解构主义的方法消除男女之间的二元对立,主张弱化两性界限,两性之间调和互补,没有质的区分只有量的区别。
   (三)独特的女性——差异中彰显男女平等
   后现代主义视野的新女性具有强烈的时代意识,她们自信独立、干练精明、目标明确。《读写教程》里就塑造了这样一群独特的女性。第二册第五单元课文《软式推销》里的女售货员是一位主修心理学的大学生。她总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顾客的购物动机:顾客购买昂贵的衣服或是因为报复跟自己吵架的丈夫;或是因为想要成为男人眼里的性感女郎。这种做法虽然会给零售业带来严重破坏,但女大学生特立独行、直言不讳的个性也是跃然纸上。第三册第二单元课文《你愿意和我一起出去吗?》中,作者讲述了美国社会男女社交生活的巨大变化。对于女性而言,主动邀请男士出去已经不再是胆大妄为之举,约会过程的积极参与才是至关重要。这充分证明了女性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曾经并且现在仍旧深刻地彻底地改造着这个世界和人们的意识,女性不再处于被动和从属的地位,女性的社会地位有很大的提高,女性的独立意识也已逐渐觉醒。
   后现代女性主义反对宏观叙事理论,认为其过于概括,没有认识到每个类别内部的差异性。因为女性来自不同的阶层、民族、种族、有着不同的年龄、能力、教育背景,所以没有一类女性能代表所有的女性。正如《读写教程》里所塑造的这些女性,她们有的特立独行,有的大胆主动,她们的个性差异显而易见。她们的心路历程充分证明了女性的同类不同质,若将某类女性的价值观泛化为所有女性的价值观是极其错误的。女性可以在既定的社会秩序下、在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多元化途径追求平等、享受生活。
   四、英语教科书中女性形象的建构
   在互联网和新媒体时代,知识的传播途径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学习者获取知识的途径也不再单一,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课堂教学重要媒介的教材仍然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教材的社会性别意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习者自我性别意识的建构和学习者对待不同性别角色的态度。关于教材中的性别问题,国内外学者都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但针对大学英语教材的研究却相对较少。从《读写教程》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可以看出:女性突破了孤陋寡闻、懦弱自私、需要男性帮助和保护的刻板印象,而变成自信独立、积极进取、拥有远大目标的后现代主义的新女性形象。《读写教程》的文本选择的时效性虽有不足之处,但总的说来,教材语篇能够展现出正面积极的新时代女性形象,未有存在明显性别歧视和性别偏见文本出现,全套教材呈现出较为公平、公正和客观的性别意识。
   五、启示
   《读写教程》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便能深刻地反映出当代西方社会女性的新变化。后现代女性主义借助后现代主义差异性的理论去认知和改变男权社会中女性的“他者”地位,其核心要素是放弃以激进的方式去实现女性解放和女性平等的具体目标,而是在承认两性差异和女性内部差异的基础上去温和地寻求女性的个体发展、实现女性自我价值和自我目标。后现代主义的新女性形象是对传统观念的批判继承,后现代主义新女性既具有传统品质又现代时尚、既文雅温柔又自信果断、既细腻感性又冷静理性。如何在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正确地引领中国女性的女性意识,是我们有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霞.传统女性主义的局限与后现代女性主义的超越[J].江汉论坛,2001,(02):87-91.
  〔2〕张松存.论后女性主义视域下的莫言短篇小说[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5):42-45.
  〔3〕玛格丽特·沃特斯,朱刚,麻晓蓉译.女权主义简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94-95,116-117.
  〔4〕王淼.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32-34.
  〔5〕邬思云.女性主义视域下中学语文教科书的性别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6〕曾翔.后女性主义的兴起与特征[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2):89-93.
   (责任编辑 徐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251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