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形成性评价在高校专业课程学习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广和普及,终结性评价已无法有效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本论文指出了高校专业课程中终结性评价的不足,进一步指出开展形成性评价对专业课程学习的促进作用,进而针对高校专业课程提出了形成性评价开展的具体形式。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高校专业课程;促进作用
  高校专业课程考核主要依赖于期末考试成绩,即“终结性评价”,指的是在教学活动结束后为判断课堂教学效果而进行的恰当评价[1]。终结性评价是对课程的教学质量的评价,其目的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的质量做出结论性评价,反映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但是其主要评价过程是在课程结束后,无法有效评价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过程、教师教学方法改进情况等[2]。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广和普及,进一步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高校逐步将“形成性评价”应用于高校专业课程评价中。形成性评价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3]、学习方法、情感态度,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4]。综合运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更能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等优势,更能改进教学过程评价、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更好地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融合真正贯穿于教学工作全过程中。
  一、终结性评價的不足
  (一)期末考核方式单一
  专业课程结束后的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的质量做出结论性评价,评价的目的是给学生下结论或者分等,主要方式包括理论课期末考试和实验课测试(如果有实验环节)。对于理论课考核依赖于传统的笔试测验[5],这种只依靠单一的笔纸测验,难以很好地对学生实施全面的测查,无法多维性的充分体现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
  (二)过于注重分数
  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重很大,很多学生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关注重点是课程结束后的考点。学生想拿到课程学分就必须想尽办法通过期末考试,导致老师注重考试成绩、学生注重分数,再次进入“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应试教育怪圈,忽略学生知识的学习及能力素质的培养。
  (三)无法体现学生学习过程
  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进而促进课程不断发展。但终结性评价是在专业课程结束后对学生效果做出的结论性评价,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主要体现在:1)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否适合本课程;2)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3)学生能否积极参与教师教学过程,能否与教师积极互动,能否有效参与课内训练;4)学生是否适应授课教师的授课方法、技巧等;5)学生能否给教师提出授课建议,并让教师持续改进教学过程。因此,综合性评价无法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形成性评价的促进作用
  素质教育要求从过分关注结果逐步转向对过程的关注,更多地关注学生求知、探究和努力的过程,关注他们的进步。形成性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是对终结性评价的有效补充。综合运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更能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更能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提高学习效果,更好地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融合真正贯穿于教学工作全过程中。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学习过程具有促进作用[6],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形成性评价主要是通过教学过程中各种措施最终确保专业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首要的是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教学、通过提问等方式发现学生学习的难点,及时通过学生反馈情况诊断学生是否达成本堂课的教学目标;通过阶段性的课堂教学评价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课程的接受习惯,比如遇到问题后是喜欢独立思考还是喜欢小组讨论;通过学生自评或互评等方式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状况,根据反馈可以知道学生整个教学过程的学习状况,以此揭示学生需要补充学习的各种概念、技能,从而为学生提供矫正学习的处方签,以防止学习的累积性误差。
  (二)持续有效改进教学活动
  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授课对象不同,授课方法不尽相同。在教学过程之中,形成性评价为使教师的专业水平继续提高,不断获取反馈信息,以便为教师持续改进教学活动提供依据。根据对存在问题的分析,教师及时地调整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法,同时给学生提供辅导和帮助,使他们自觉地调整学习计划、改进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业成绩。具体表现在:课堂随时观察学生参与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激励方式,调动学生参与教学互动的积极性;根据学生反馈的喜好接受知识的方式,及时调整课堂中探讨问题的方式及授课形式;学生自评结果显示出学生掌握知识点情况,及时调整授课进度等。通过这些方式及时根据学生情况及时调整为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积极性,最终获得教与学的协同发展。
  (三)平衡成绩比例,促使学生回归课堂
  学生之所以过度关注考点、无法全身心投入课堂,很大部分原因是终结性评价中期末考试成绩比重太高。引入形成性评价后,学生最终能否通过考核不仅与期末考试成绩有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平时表现。首先要调高平时成绩比例,驱除学生对期末考试的依赖心理;其次通过学生课堂互动表现、出勤情况、回答问题情况、课内测试、课后作业等给学生打平时成绩,只要他们课堂表现良好就可以取得理想平时成绩。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将关注重点回归到课堂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自身素质,最终提升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
  三、专业课程形成性评价运用的主要形式
  专业课程中形成性评价不仅要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情感态度,而且还要考虑到可操作性,其具体评价形式如下:
  (一)日常学习表现观察记录
  采用教师观察并记录学生日常表现,构成形成性评价记录表。日常学习表现主要包括考勤情况、随堂提问情况、课程学习观察、实例教学情况、作业评定情况等。主要检测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和自我管理能力。对于平时无故旷课、迟到早退的学生扣除相应的平时分,对于在课堂上表现积极、主动提问的同学给予加分鼓励,以此督促学生更好地进行平常的学习活动。   (二)小组探讨总结
  主要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沟通协调能力、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通过小组学生间的分工合作讨论情况,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发展水平。专业课教师还可根据不同的课程,组织各种教学活动,进行相应的评价,如交流学习心得、开展课题研究、辩论等。评价的内容应更加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
  (三)学生对课堂教学情况评价
  课堂教学情况包括教师课堂组织情况、教师教学方法、学生自身在课堂内的自我表现等内容。通过对教学情况评价,可以反映学生是否适应教师在课堂上激励方式、是否能夠适应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式;能反映学生在未遇到迷惑时,能否提出问题,并且能否适应教师对于这种问题的解决方式;能反映出学生是否能够跟上教师的进度等等情况。教师可根据学生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授课进度及教学方法,最终提升学生课堂的学习效果。
  (四)学生对学习效果自评
  仅仅通过教师观察,无法充分发现学生掌握情况,因此需要开展学生关于知识点掌握情况的自评,其中包括理论课知识点和实验课操作技能。在开展自评问卷调查时,应依据课程目标中的重难点设置,问题尽量详尽,以充分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了解,教师可能学生学习效果而适当调整进度,对于共同迷惑的知识点进行重新讲解或设置相应练习加以巩固。
  (五)课堂测试
  课堂测试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以采用教师评价为主,命题笔试形式进行。包括重难点训练、新授知识点强化训练、单元测试、期中考试等。主要检测学生在某一阶段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运用和分析与判断能力。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在检测中的真实成绩给予客观公正的评定。
  四、结语
  形成性评价是对终结性评价的有效补充,是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有效开展形成性评价可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本论文指出了专业课程中仅仅采用终结性评价的不足,并以此指出开展形成性评价对专业课程学习的促进作用,进而针对专业课程提出了形成性评价具体的开展形式。
  参考文献:
  [1]宁静.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区别与联系[J].山海经,2016(3).
  [2]李莹.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理论版, 2008:18-18.
  [3]赵德成.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是什么及如何推进[J].教育科学研究,2013(3):47-51.
  [4]林静.形成性评价在高校课程评价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管理, 2011(9):66-68.
  [5]郭茜,杨志强.试论形成性评价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与测试的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5):103-108.
  [6]EllenOsmundson,何珊云,王小平.理解课堂中的形成性评价[J].全球教育展望,2012(4):3-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266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