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音乐诱发情绪研究理论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音乐文化的不断发展及其形式的逐渐多样化,音乐材料作为诱发情绪的素材日益丰富,使音乐诱导情绪成为现代研究情绪诱发的主要方式之一。当前,音乐对人类心理品质发展的影响已成为新时代的重要课题,这为音乐材料对人类情绪诱发的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
  关键词:音乐;情绪;诱发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7-0073-02
   音乐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艺术形式,它不受现实社会的束缚,随着人的内心世界的需要而随意变化,是人类心灵的直接外化。许多研究发现,音乐具有影响个体本身的生理、心理、人际社会的功能。
  一、音乐与生理、心理之间的关系
  (一)音乐创作、特性与情绪体验
  音乐情绪体验的分类尝试研究者Hevner让受试者将其在几百首音乐作品刺激下所感受到的情緒,如实地对应在海芙娜形容词表上,研究结果显示,将音乐中的基础元素放在一个完整的音乐作品中,其激发的情绪——心境反应与传统音乐理念是接近的,例如基本的调性之间关系:大调——欢乐、愉快、优雅、活泼;小调——忧伤、虚幻、多感等[1]。也有其他在对音乐的不同节奏类型和演奏速度进行干预后,使用这类材料进行诱导情绪体验的实验。研究发现,音乐速度的快慢对受试者的情绪体验有着显著的影响,实验中音乐的速度导致受试者产生完全异同的情绪体验,速度偏快易诱发愉悦欢快的正性情绪;速度偏慢易诱发痛苦悲伤的负性情绪。大量的实验都表明音乐元素对受试者情绪的诱导有显著效果。
  (二)音乐刺激的生理反应
  在音乐刺激与生理反应有关的实验中,实验者将音乐按照刺激性程度分为以下三种:刺激性音乐(打击乐、快速、节奏强烈、力度较强等)、中性音乐、镇静性音乐(旋律性、慢速、连奏风格、力度柔和等)。经研究发现,音乐刺激可以影响个体的生理系统。如刺激性刺激下心律上升,而在镇静性刺激下心率下降。但是对于部分受试者来说,即使是具有慢速、连奏风格的音乐也会是刺激性音乐。Taylor(1973)指出,将音乐按照刺激性分类,并非引发生理反应所必需的。同时Hodges(1980)提出刺激性和镇静性作为有关实验中音乐类型的描述术语,对于提供有效的刺激类型来说过于一般化了。Davis和Thaut(1989)发现让受试者听并非其日常喜好的音乐时,受试者在生理参数上显示为唤醒和兴奋,但受试者的自陈却是放松的反应和焦虑的降低[2]。
  在这些研究中,受试者对音乐熟悉度、喜爱度的不同,反而引发了与音乐类型不同的主观体验感受。反差也将成为音乐诱导情绪的生理反应测量的新研究取向,吸引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注意并受到受试者的青睐。
  (三)音乐欣赏的审美心理过程
  音乐欣赏是一种意识审美的心理过程,主要包含三部分:一是音响感知及情绪反应;二是感情体验与联想;三是整合、感悟和升华。在三个阶段中已有的理论及主要观点还存在一些差别,但大体上公认的层次以三个阶段为主。
  研究者进行的本土化调查显示,中国人在音乐审美心理上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音色方面更倾向于自然、个性化、多样化,音调方面喜好偏高频的清、透、亮,甜、脆、圆和有重鼻音的特点;调式思维中因为中国的音乐传统文化的五声调式,即宫商角徵羽,所以有从宫的传统;线性思维与人省情结等多因素影响下重视旋律的表达;由于民族文化差异明显,生活环境的异同,对音乐的喜好还主要受民族思维方式与民族审美心理差异的影响,旋律的进行方法上主要展现为较平和、规范、蜿蜒、渐进的听觉美学特征;重视联觉能力,在音乐欣赏中存在阴柔指向尚悲的差异性偏向。在音乐方面的实验研究上,由于文化差异,国外针对音乐材料的一些实验对中国人来说可能并不适合,依据本土化的音乐审美的心理特征,选取音乐材料进行实验对引发的被试情绪研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二、音乐诱发情绪研究
  (一)音乐诱发情绪研究中的情绪及其测量方式
  情绪是一种混合的心理现象。情绪是由个体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三部分构成的一种心理现象(Izart,1977)[3]。人们在情绪状态的影响下能主动感受情绪的变化,但因生理因素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表达与转变。具有良好情绪调节能力的人在生存中能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发展,而情绪失调则会引发个体心理长期处于不平衡状态,导致个体被冲突破坏。及时对大学生进行诱导情绪的干预,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面对不良情绪,同时培养其情绪调节能力。
  情绪的测量方法多种多样,不仅包括对受试者的主观情绪体验的测量,也包括更为客观化地对受试者外部行为表现和机体内部生理指标的测量。由于样本数据和实验环境的影响,一般要求被试报告其直接感受到的经验,则测量采用的检测方法以主观测量法为主。也有研究者测量情绪时以PANAS中的词汇作为情绪词汇,以李克特等级量表评价情绪强度(其中中文版采用的是来自北京大学钟杰、钱铭怡等人编制的中文情绪形容词检测表)[2]和人际反应指数表作为判定标准,在评定量表的选择上,大多研究者采用李克特量表(五等级/七等级),从而更好地得到受试者的反馈。
  (二)音乐诱发情绪相关实验研究的趋势
  在大量的实证研究中,人们开始察觉到,想象经验与音乐刺激的结合,对受试者反应的改变具有显著作用,相关的音乐诱导情绪的研究成果与其研究发展趋势,具有以下特点。
  1.在使用多种音乐材料进行诱导情绪的相关研究中,各种材料所引发的效果的比较:音乐材料比字词、音节、图片等材料更具有诱导情绪能力,能够诱导被试体验到更为长久、深厚的情绪体验。
  2.不同种类的音乐材料能激发不同受试者体验不同的情绪,但同一类型的音乐也会因受试者的不同而引发不同的情绪体验,同一首音乐在不同受试者被诱导的情绪体验方面体现出差异性,而受试者即使具有同样的情绪体验也有可能是受不同类型的音乐所激起的。   3.从干涉受试时间长短来看,有较为短期的实验干预音乐材料诱导情绪(mood)的研究和设计音乐审美欣赏活动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研究。两类研究中较音乐体验干预的时长来说,后者的实验大多涉及音乐素质培养,倡导音乐教育的作用,就实验而言离开了单一的音乐材料刺激的变量。
  4.音乐的辅助性信息有助于诱导的音乐情绪。结果表明,音乐作品的上下文信息可能会影响受试者的情感影响,实验以同样的音乐材料搭配不同的悲伤、中性叙述影片场景,因为悲伤的描述似乎加剧悲伤引起的悲伤音乐材料。
  5.歌词对音乐材料情绪诱发的影响:在通过视觉呈现的认知任务中,采用母语、非母语或陌生语言,对被试有显著的干扰。同时有研究中对比一段相同音乐,采用了没有处理的对照组(带有歌词音乐)和处理组(使用不包含人类语言的纯音乐),被试的情绪体验有显著的差异,欣赏纯音乐偏向于诱导受试者正性的情绪反应。但相同的纯音乐加上人声的歌唱,却容易引发被试负性的情绪反应。也就是说,歌词是影响听赏情绪的因素之一(2006,Ali&Peynircioglu)。
  (三)音乐诱导情绪的实用发展面临的问题
  由于音乐本身的性质,音乐诱导情绪的实用发展面临两个问题:对于音乐材料的标准化评判,音乐作品的版本繁多和构成结构复杂,没有一个相对客观化、标准化、可供大量研究采用和广大研究者认可的音乐材料库和评估方法;由于情绪的复杂性及成分的多样性,情绪诱導并没有统一的标准,这对相关实验的比较和讨论是不利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材料所具备的情绪诱发能力相比其他类型材料,能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调节情绪,消除不良情绪,使之成为音乐诱导情绪的一个发展方向。正是因为音乐诱发的情绪特点具有持久性和稳定性,使音乐材料成为情绪调节的最佳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罗小平,黄虹.音乐心理学[M].第二版.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204.
  [2]Donald.A.Hodges.音乐心理学手册[M].刘沛,任凯,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407.
  [3]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第四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07.
  Study on Music Induced Emotion Theory
  QU Ning1,ZHANG Man-yu2
  (1.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anchang,Jiangxi 330000,China;
  2.Taikang Chengdu Hospital,Chengdu,Sichuan 610000,China)
  Abstract:With the constant development and diversified forms of music,the material of music material induces emotions is enriched,and music induces emotions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in ways to study emotion-inducing in modern times.The influence of music o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psychological qualit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ubject in the new era,which also provides beneficial information for music materials on the research of human emotional induction.
  Key words:music;emotions;induced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295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