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山西民间舞作品风格中的“土味”之刍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山西民间舞作品层出不穷、硕果累累,正是因为创作者深深扎根于山西这一方沃土,紧紧依靠着山西这一群人民。本文从“土味”出发,探究山西民间舞作品风格中不可或缺的风土情怀和人文精神。
   关键词:土味;山西民间舞;风土人情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击壤歌》描述了百姓在乡间地头生产生活怡然自得、歌颂太平盛世的情景,于先秦时期就在晋南地区的民间广为传唱。《击壤歌》是对土地,对勤劳耕作,对获取农作物,对生活悠然自得、幸福满足的咏唱。山西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也是农耕文明发祥地之一。农耕文明的乡土民间性、宗亲传承性、民族包容性和地域多样性,使得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而经久不衰。农耕文明是“靠天吃饭赖地穿衣的”求生法则,是以群居交往而繁衍生息,是靠风土人情构建起来的社会文明。
   一、山西的“土”和“土味”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特有的地域地貌滋养特有的风俗民情,风土人情是民间百姓和谐生活、协调发展的维系。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民风民俗是历代民众集体智慧的创造与传承,是约定俗成且享用不尽的生活文化,是民族的根基性文化,是艺术创作的活头源泉。
   土——生产生活之始基。土是五千年中华农耕文明形成必不可少的原始基因。山西省地处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东翼,从总体地貌看,是一个被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高原。“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一首《人说山西好风光》唱出了山西省内农作物与地域的概况,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境域地势高低起伏异常显著。人们依山而建、临水而居,矿产资源丰厚,农作物类型丰富,人们的生活扎根于黄土地,与高原的黄土地共生共存。正是由于这样的生活环境,造就了山西人豪爽大气、情深义重、勤劳淳朴的性格特征。
   土味——土生土长的精神内涵。“十年中国看深圳,百年中国看上海,千年中国看北京,三千年中国看陕西,五千年中国看山西。”五千年中国看山西,看的是什么?看的是山西的歷史文化,看的是中华文明的历史流变,看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看的是中华儿女在这片深爱着的土地上创造的一个又一个人类奇迹。经考古表明,在远古时期山西南部是人类的起源地。这里最早叫中国,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自古至今,山西历史演变脉络清晰、完整,英雄豪杰文人墨客人才辈出,风土人文内涵厚重,沉淀出了晋南华夏之根文化、晋东南红色革命文化、晋中晋商家园文化、晋北佛教边塞文化等等,山西历史文化对华夏儿女的民族精神、风俗习惯的形成产生了重要作用,其完整性、艺术性以及先进性对华夏五千年文明历史产生了巨大的渗透力、辐射力和影响力,从而构成了“华夏文明看山西”这样深刻的精神内涵和厚重的文化底蕴。
   二、山西民间舞作品中“土味”探迹
   山西历来就有“民间歌舞海洋”之称,民间歌舞的兴盛折射出人们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内心情感的丰富性、民俗文化的厚重性。山西民间歌舞的创作离不开山西这一方土,离不开山西这一群人。
   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省的文艺作品成绩显著、硕果累累。舞蹈作品层出不穷、轰动全国、走向世界,是因为创作者植根于百姓风土人情,提炼出了醇厚的“土味”,便是那维系百姓安居乐业的“人情味”。让这一“土味”飘出山西、飘出国门正是让山西风土人情深厚的文化底蕴开了出鲜艳的花朵、结出了丰硕的果实的真实写照。
   从“黄河三部曲”到说唱剧《解放》,从《看秧歌》到《翼城花鼓》,无一不“土味”十足,不论是其题材的选择、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服装道具的运用、音乐风格的把握,都将山西的风俗人情、文化特色极尽展现。《看秧歌》中那一群痴迷秧歌、情态各异的山西妮子;《瞧这一群婆姨》中扭捏作态的婆姨们、洞房之夜的新婚夫妇、口角生风的媒婆;《翼城花鼓》中热情奔放、打的鼓声震天响的男女老少;《浑身板》中勤劳耕种、欢庆丰收的少男少女;《凤秧歌》中头戴小帽、身挎腰鼓的武士,以及敲着小锣、扭着秧歌的村姑们……探究这些作品,编导无一例外的从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出发,用舞蹈这一艺术形式刻画我们身边的人物形象,讲述日常生活的点滴,表达普通人民的思想感情,传递、传承着优秀的风土人情。这些舞蹈作品之所以能在全国引起强烈的反响,笔者认为主要在于它所呈现的“土味”以及当地别具一格的风情和韵律。同时,由于编导能够真实而又艺术地把握并表现出这种特定的生活内涵,所以才形成了这些舞蹈作品鲜明的个性。
   三、山西民间舞作品风格中“土味”的不可或缺性
   民间舞深深扎根于土地、紧紧依赖于生活、牢牢依靠着人民。对于山西民间舞作品的创作而言,其关键便是与山西的土地、山西的生活、山西的人民紧密联系,是对山西味道的独到品味,是对山西文化的深刻理解,是对山西精神的饱满外化。在山西民间舞的众多作品中不难发现,编导尤其以山西特具代表性的元素为创作对象,如剪纸、桃花、鼓、扇、浑身板、花伞、绸子等,使得作品更具浓厚的山西味道。
   再说,“土味”使得舞蹈表演增添了些许趣味,日常生活中那些窘迫的、滑稽的、尴尬的、狼狈的、逗趣的瞬间和场面,得以在舞台上活灵活现。在山西民间舞的作品中,将“土味”展现地淋漓精致的便是丑角形象。“媒婆”这一角色的丑态表演,更加饱满地刻画出人物性格特征。编导通过极具戏剧张力的表现手法,夸张、滑稽的表演将丑转化为艺术之美,使这一人物形象深入人心。丑角形象将世间百态、世事无常的现实生活演绎出来,包涵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意蕴和传统美学的审美情趣。
   民间舞区别于芭蕾舞的高贵优雅、现代舞的洋洋洒洒、中国古典舞的轻柔飘逸,以其独有的“土味”与人民紧密联系,深受大众的喜爱。对于观众而言,更能够引起情感共鸣、触动内心世界的便是人人都于其中的“生活”。山西民间舞作品的创作同样应当将“生活”放在首要位置,鲜活、深刻地创作出紧贴人民群众的文艺作品,满足人民群众的审美和文化需求。因此,山西民间舞作品在保持自身“土味”风格特征的同时紧跟时代前进步伐、弘扬中国精神,从而进一步丰厚我国民间舞蹈文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方李莉.用艺术激活乡土文化[N].中国文化报,2019-3-31(001).
   [2]唐厚成.让乡土文化更具土味[N].黄冈日报,2019-7-18(003).
   [3]李建,李建勋.从社会文化到舞蹈创作 论社会文化对舞蹈创作的影响[J].当代音乐,2019(05).
   (作者单位:中国国电太原第一热电厂艺术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315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