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图像识读:以美术审美定义儿童审美表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严桃梨

  摘要:图像识读是基于当今图像传播方式变革的需要而提出的,也是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时一种必不可少的素养。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教师需要解读“图像识读”的意义、价值,在教学中,创构立体物象,生成图像语言,关注教师素养,发展图像思维,建构审美意象,凸显图像表达。
  关键词:图像识读;图像表达;美术语言;小学美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9B-0040-04
  大数据背景下,科技的进步突飞猛进,随着网络及大众传媒的广泛普及,以图像文化为主导地位的视觉文化时代已经到来。另外,现代人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很少有足够的闲暇时间去阅读长篇作品。因此,作为一种普适性的文化的形象直观的图像与影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图像识读能力也就成了现代人的必备素养之一。图像识读作为学生的一种关键能力,是小学美术课教育关键所在。在小学阶段,如何更好地培养儿童的图像识读能力呢?
  一、追源溯流,还原图像识读的本来面孔
  (一)审美格律:图像识读的灵魂
  图像识读是指对“美术作品、数字图像、影视作品或生活中各种图像符号的造型、色彩、比例和肌理等形式特征,以及材质、技法和风格特征等的认识、比较与辨别”[1]。站在儿童审美心理的角度看,图像识读就是儿童凭借自己特有的图像经验,根据一定的审美格律,对美术作品和图形影像进行独创性审美理解与认知,从而重构自己的图像经验,提升自己的精神品格。
  (二)结构同形:图像识读的形象
  图像以其生动形象性、直观互动性、结构联结性更容易被人接受。同时,图像可以调用多种技术手段来还原生活,给人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之感,从而使得人们对图像的理解更为清晰、准确。格式塔学派“結构同形说”认为,儿童在图像识读时会调用已有的审美结构,自觉地把主体内部反应的审美特性及其相互联系的知、情、意系统有机组合,通过自我的情感方式、思维习惯投射到图像中,用视觉、听觉、触觉等方式进行识读体验[2]。当儿童的审美结构、情感体验与图像的形式符号、主题内容融为一体时,图像的意义就会显现出来,从而还审美意象以本来面目,恢复审美意象的生命情感本质。
  (三)理趣交融:图像识读的意蕴
  图像识读是当今社会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时一种必不可少的素养,也是当今图像传播方式变革的需要。一幅图像包含色彩、造型、构图、材质、形式语言、主题内容以及作品风格等元素,这些元素根据内在的“理”统整在一起。但不同的知识、阅历、文化背景、思维情感和所处情境会使每个儿童识读的感受不尽相同。图像的意涵一方面来自图像结构性质的“理”,另一方面来自儿童的情感、经验和识读视角的“趣”。图像识读的能力,就是指对图像的观察与表达的能力,而对图像的表达能力又包含了图像感知能力与图像思维能力。
  二、刨根问底,解析图像识读的价值意义
  伴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研究,美术学科也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这五个美术学科核心素养。随着信息化时代对信息传递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图像识读成为人们的必备素养和关键能力。在三维空间语境中,指出形象识别系统设计所带来的心理暗示,对于形象识别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一)构筑儿童画像的空间感
  人们常常以“像不像”来评价孩子的画,只要求孩子画得“像”,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的关系,扼杀了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而我们主张图像识读首先要构筑儿童的空间感,空间感最基本的要素就是近大远小,近实远虚。图像识读有助于儿童获取基本知识。儿童在识字早期,基本上依靠各种图形、影像类物象来获取知识。如“卡片、绘本、动画片”等,都以直观易懂的视觉形象为主建立起基本的知识体系。
  在苏少版美术一年级下册“好大一幅画”中的“探索欣赏”环节,课堂中,教师运用3D技术处理的图像让学生欣赏感知,学生兴趣被最大限度地激发了。教师将现代科学技术运用于美术课堂教学,以3D技术为依托,引领儿童空间意识的有效发展。
  (二)衡量儿童成像的审美感
  教学中,儿童视觉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运用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儿童真切地感受到美的存在,从而领会审美内涵。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就曾呼吁:“在万物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3]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技巧的提高,其审美表现从直觉的再现变为主动的再创造。只有尊重儿童认知规律,才能正确评判儿童的作品。
  在校本课程素描教学中,中高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与造型能力,教师在教授“明暗的认知与表现”这一课题时,结合实物,运用PPT课件来多角度分析三大面与五大调。
  (三)召唤儿童表象的文化感
  图像识读还有助于儿童深入认同民族文化,理解外国文化,建立全面、完整的文化价值观。视觉文化时代的儿童,时常处在电视、电影、动漫等丰富多彩的视觉信息中。“看”这一行为,引发了大众学习视觉文化的热潮。社会化的图像虽有趣味性、但也有暴力、攀比、虚荣、盲目崇拜、低级趣味,这就与美术课堂上的教学图像产生了冲撞,导致学生思维混乱、表述不清或是表达错误。教师以美术为切入点,采用独特的引导式教学,通过优质的课程对学生进行多元文化下的美术知识的传授,引导学生建立完整的文化价值观,寻找自我,表达自我,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有关专家根据图像识读的内涵与育人价值,对学生能力进行三个水平的划分,并就第三水平谈道:“从历史或文化角度来分析、研究图像中隐含的各种历史文化现象和信息。在美术鉴赏活动中,能主动搜集各种资料与同学一起研究和讨论,撰写评论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4]在苏少版美术五年级下册“画脸”中的“欣赏”环节,教师不仅引导学生了解了我国悠久的画脸历史,还与学生共同欣赏了世界各地的画脸形式和现代画脸艺术。在欣赏比较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拓展,既参与了本土文化的学习,又理解与认同了外国画脸艺术的情趣。   三、殊途同归,朝向图像识读的价值实现
  大众对美术教育的期待度日益提升,学校美术教育的改革发展被推向了前台,激发我们小学美术教师对如何提高学生的图像表达能力开展深层思考。
  (一)创构立体物象,生成图像语言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它由词汇和语法两部分组成。德国学者约翰·哥特弗雷德·赫尔德在《论语言的起源》中就提到:当人还是动物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语言[5]。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主要表达方式,使人类文化源远流长。
  1.关照心理化機制。在美术作品中,美术语言包括形体、明暗、色彩、空间、材质与肌理等主要元素与手段,这些基本语言与主要手段带给人视觉上的种种感受,观者感受这些时产生了不同的视觉心理并加以表达,就产生了语义。美术语言,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的概念和内涵,就是有关美术的专业术语,是观者在审美过程中欣赏评价美术作品所必备的知识。只有真正认识了美术语言,学生在欣赏、评价图像作品的过程中,才能远离模糊不清,表达不畅的问题。从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来看,图像阅读更多地借助于形象思维来实现对对象的理解。
  2.厘定主客体差异。美术教学语言是运用语言表达的一般技能技巧、美术专业概念和术语等传授美术知识、技能,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创新创造的工具,不仅要具备教学语言的共性特征,同时还应体现出其作为美术学科教学语言所应具备的独特语言特征。图像阅读所表现的客体很大程度上比较具体、客观,给人以生动之感。图像识读往往受客体条件的制约,要选择合适的时机进入识读对象。图像作为一种可视形象决定了其表现形式与视觉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3.注重个体性表达。美术教学语言的视觉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直观、可视的形象是美术学科所特有的专业语言,且大多数作品都是以视觉形象的形式来展示并诠释的。再者,美术语言中的视觉性还体现在勾勒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上。教师应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基础,将图像转化成适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图像,注重个性,关注学生,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美术学习规律,重视学生的个性与创新。
  例如苏少版美术四年级下册“鸟的纹样”课例中,课前热身——经典诵读如下:
  ①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②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
  学生在文学诵读中了解各种各样的鸟儿,为后期用美术语言来表现鸟儿做了言之有物的铺垫。在学生表现创作环节,教师对创作表达的载体进行了多元化的设计。有的学生采用的是刮画纸,有的学生用彩泥黏贴在纸盘上,有的学生选择在彩纸上用彩色工具绘画。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或擅长的形式来描绘鸟儿,最后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作品。
  (二)关注教师素养,发展图像思维
  新课程提出,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的文化基础、自身修养、兴趣爱好、知识面以及思维形式影响着学生的思维与表达。教师自身的教学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指引着学生的思维。在美术教学中如果能精选有效的图像,把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很轻松地接收到了有用的信息,观察图像时,就能进行有效思维,促进语言的表达。
  例如在三年级美术“怪兽奇想”课例中,教师从图像识读出发,注重美术教学资源的可视化,以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西游记》《山海经》为题材,根据上古奇书《山海经》里的图像学原理,寻找适切的典型图像,挖掘视觉经验中的怪与奇,来丰富课程资源。
  1.猜一猜——图片展示《西游记》中的龙王(龙头人身)。
  2.拼一拼——出示教具(某些动物的局部),进行组合拼装。
  3.赏一赏——图片展示《山海经》中异兽。
  典型图片的欣赏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交流与分享丰富了学生的思维,为后面完成作业做好了有效的铺垫。
  (三)建构审美意象,凸显图像表达
  1.直观性图像表达。图像表达能力是一种以形象的感知方式,独特的思维态度和思维方式,可视化、艺术化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种种问题的能力。从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学以致用显得相当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时,要注重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表达对图像的各种见解的能力。一方面,教师应聚焦整体任务的完成,不再是针对一个个零碎的知识点或者一个个孤立的目标来设计教学,而是关注学习的整体意义及知识的迁移;另一方面,教师应尽量在学习前期给予学生较多的支持与指导,随着学习过程的推进逐步减少这种“干预”,直到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从而促进学生自主自觉地迁移与应用知识。
  例如在一年级学生入队仪式暨亲子活动中,各班集体创作象征各自班级特征的绘画。这是一幅长卷大画创作,在此之前,各班在美术课上都学习了“好大一幅画”。在美术教师的引导下,各班在创作活动中能够将美术学习的内容在生活学习中得以运用。
  当然,围绕这一系列关键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每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转变此前的思路,要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即尊重学生兴趣、认知发展等个性化的差异需求,再进行人性化的教学设计。也就是说,教师需要更注重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来统整教学设计中的图像,从而在教学中促使学生自觉地进行知识内化的个性建构。这样,每个个体学习的知识才有更广泛地被应用于实际的可能性,就是所谓的迁移与应用。
  2.认知性图像表达。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对一些适宜学生评讲的知识,要因材施教,对各个学生的看法、观点应持以宽容的态度,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水墨情趣”课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墨色与各类综合画材巧妙结合的方法来尝试水墨创作。就学校六一系列活动——“一带一路”创想嘉年华,中高年级采用诗配画的形式,利用各种绘画工具在扇子上作画写诗,将课堂上的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儿童节当天,学生手持自己手绘创作的扇子到校园寻找有缘人,相互介绍自己的扇面创作,并将自己亲手绘制的扇子赠送给对方。   课程与生活的联系,恰恰体现了图像表达能力在知识迁移过程中的有效运用。学生通过自我分析,将自己的判断和他人的判断进行对比,衡量和反思自己的理解与表达。学生在课堂内外的反复评价过程中,学会自觉验证,减少盲目评价,使图像表达的质量渐渐提高,让自己的评价更加趋向于辩证与客观。
  3.交流性图像表达。首先,对于图像的交流与表达,能够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使学生开展丰富的想象与联想,感悟图像,与图像达成共鸣。其次,交流表达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力。图像的阅读不仅要理解其表层的意义,还要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通过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等多种思维方式的参与,领略其深层意蕴。最后,交流与表达能够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信息时代,图像鱼龙混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慧眼,引导他们运用正确的审美判断能力,以健康活泼、深刻隽永为标准去观察、审视内涵,再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核心素养的实质是要求学生具备综合的品质,能够解决综合性的问题,而图像识读作为其首要素养,必然有它独特的意义。图像识读过程中的图像表达能力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也符合核心素养的本质要求。在学生识读过程中,如何将美术语言知识与经验进行有效的串联?作为一线美术教师,要围绕美术课堂教学深入探讨、交流学习。教学应创设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利于学生知识迁移,助于启发学生思维。这对美术教师提出了新的目标与挑战,需要我们在美术教育教学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尹少淳.从核心素养到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中国基础教育美术课程的大变轨[J].美术观察, 2017(4):6.
  [2]谢宇松.基于审美心理的图像识读[J].江苏教育研究, 2017(5A):67.
  [3]让·雅克·卢梭.爱弥儿[M].彭正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8.
  [4]尹少淳.美术核心素养大家谈[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8:67.
  [5]叶起昌.“人拥有语言”与“语词拥有人”——海德格尔论赫尔德[J].外语学刊, 2008(2):29.
  責任编辑:石萍
  Abstract: Image reading is proposed on the basis of the demands for changing the way of image transmission, and it is also an indispensable literacy for people’s learning, living and working. In primary school fine arts classroom teaching, teachers need to interpret the significance and values of “image reading”. Meanwhile, teachers should create three-dimensional images and generate the image language. Besides, we should focus on teacher’s accomplishments and develop their image thinking to construct aesthetic imagery and highlight image expression.
  Key words: image reading; image expression; fine arts language; primary school fine arts teaching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384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