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墨”文化构建的思考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徐丽勤 蒋秀琴
摘要: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逐步积淀、逐步优化的过程。在书法教育特色的基础上,苏州市吴江区屯村实验小学通过建设校园环境、打造师资队伍、开发校本课程,逐步构建起具有校本特色的“耕墨”文化。
关键词:“耕墨”文化;书法教育;学校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673-9094(2019)09B-0026-03
一所学校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学校文化就在形成着。开始时,学校文化建设可能更多是碎片式的、无意识的。而后在不断吸纳与舍弃、肯定与否定中形成积淀,经历一个从无到有、从注重形式到强调生长、从呼吁倡导到敏思笃行的过程。
苏州市吴江区屯村实验小学1996年开始写字教学之路,历经20多年风风雨雨,形成了鲜明的书法教育特色。站在新时代的舞台,办学特色如何承创成了学校发展最大的瓶颈。经过漫长的迷茫期,我们认识到:唯有走向学校文化,才能闯出另一片天地。屯村实小学校文化的血管里流淌最多的还是书法特色的血液,但同时也需要更多新鲜的血液,不断丰富师生们的精神家园。于是,学校开启了寻味“墨香”之路,逐步构建起具有书法特质的“耕墨”文化。
一、建设“耕墨”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是一所学校最直观的文化呈现,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景观,是学校教育文化的第一张名片。独特的校园环境及其文化内涵,影响着师生的思想、观念、行为。
1.以景为点,聚校园书法气息
為充分体现人文精神,发挥校园环境隐性育人功能,屯村实小经过20多年精心打造,努力创设以书法文化为主题的“耕墨”环境。学校通过耕墨堂、书圣园、墨池、临池十八缸、鹅池、《兰亭序》石简、书心亭等一系列与书法相关的景点建设,将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与精神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让校园处处彰显书法气息。
2.以墙为线,散校园浓浓墨香
在屯村实小,每一面墙都会“说话”,每一面墙都飘出浓浓墨香。书法长廊、墨海泛舟、墨芽儿、我的第二张“脸”……校园到处可见师生书法作品。毛笔字、钢笔字、铅笔字,对联、诗句、美文,隶书、楷书、行书,……虽显稚嫩,却不乏灵动之美,也可见雄浑之气。班级的黑板报、手抄报、墙报、标语以及走廊、过道的宣传窗,都成了学生竞相展示书法创作才能的阵地。在屯村实小,“字”通过一面面墙已融入校园各个角落,已融入师生工作学习所有空间,散发出浓浓墨香。
教育心理学家指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的教育往往比有意灌输更有效。这流淌着浓浓墨香的独特的校园环境是能够直达学生心灵的民族文化精髓,给学生提供了最好的教育,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屯村实小师生。
二、打造“耕墨”师资队伍
在“耕墨”文化构建中,如果说“耕墨”环境是外部条件,那么内部条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了。近年来,屯村实小更加注重对“耕墨”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不断改进、调整教师的知识、信念、观点、态度、行为等,使学校的“耕墨”师资队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1.理论学习,提升教育素养
教师队伍整体教育素养的提高离不开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屯村实小,教师除了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外,还要学习具有校本特色的书法理论。为此,学校成立了写字书法研究中心,每学期都安排书法理论知识培训。中国书法艺术博大精深,光靠培训渗透远远不够,更多地要引导教师进行书法理论自主学习。学校每年都为教师推荐优秀的书法书籍,为教师订阅与书法有关的杂志,以此推动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做到内外兼修。
2.勤学苦练,提高书写技能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一定要与实践相结合。在屯村实小,除了苦练教育教学基本功外,提高书写技能也成了教师的一门必修课。学校写字书法研究中心每两周策划一次校内培训,聘请书法名家对教师进行指导。同时,学校要求全体教师每天写一小黑板粉笔字,并由专人批阅、点评;要求全体教师每周完成六十个正楷毛笔字、一页钢笔字,每周收齐并批阅、点评。教师只有书写技能不断提升,他的字才能成为学生最好的“帖”,才能更好地落实学校的书法教学目标。
3.交流学习,拓宽教育视野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校内学习固然重要,但一味闭门造车,必所得有限。为此,学校积极倡导教师走出校门,参与各种各样的书法活动:吴江区书法培训班、书画苑、垂虹书院都有屯村实小教师学习的身影;拜书法名家为师,先后有教师拜李双阳、陈道义、董水荣、李少鹏等书法名家为师;教师参观书法展,游览书法文化圣地,提升书法鉴赏水平。学校努力提供书法学习的机会,拓宽教师的眼界,为他们搭建更为广阔的发展舞台。
“耕墨”文化的构建给学校书法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逐步打造了一支思想好、素质高、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反之,书法师资队伍的整体提升也是对“耕墨”文化的充实,能确保其更好地发挥作用。
三、实施“耕墨”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是学校文化个性化表达的有效载体。我校根据学校实际,重点开发了“耕墨”书法特色课程,并在实施中不断突破、不断生长、不断完善,为“耕墨”文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1.课程设置成系列
屯村实小在20多年的书法特色建设历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特色课程,形成“耕墨”系列课程。为更好地实施硬笔书法指导课程、软笔书法指导课程、书法文化课程、生字教学课程,学校分别组织开发了《写字练习册》《颜真卿楷书临摹与创作》《中国书法文化读本》《生字宝典》校本教材。这些校本教材操作性非常强,受到教师青睐。譬如《中国书法文化读本》,从结绳表数到石壁岩画,从甲骨刻字到青铜铭文,从简帛书写到活字印刷,从汉字产生、发展到成熟,记录了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艰苦创业的历史,让学生们了解了祖国的书法文化。
2.课程实施有保证 課程实施一方面要保证课时。校本课程课时分配比较复杂,有专门的课时,有与其他课程整合的课时,有学科渗透的课时,等等。比如:硬笔书法指导课程主要通过每天20分钟书法练习时间和语文课程中的写字教学渗透来实施,软笔指导课程与学校社团活动相结合,书法文化课程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方式来实施,等等。课程实施还要保证师资。学校确立全体教师均是“耕墨”课程指导教师的理念,教师人人参与、个个负责“耕墨”课程实施。同时,在“耕墨”课程的各个领域培养领军人物,以点带面,使课程的实施更到位、更有效。
3.课程管理重制度
学校建立健全组织,成立“耕墨”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切实可行的课程管理制度。根据相关制度,领导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分别负责环境打造、校本课程开发、“耕墨堂”建设、社团建设、教师校本培训等工作,确保“耕墨”课程建设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4.课程评价求多元
一方面,评价主体多元化。学校努力构建以学生、教师、家长为主体的三级评价系统,有计划地分课程、分类别开展书法活动展示和评比,同时邀请学生、教师、家长代表共同参与、共同评价。另一方面,评价形式多元化。学校每学期的书法段位升级赛、多种形式的书法作品展示、每周评选“书法小明星”、每年定期校外写春联、举办学生书法展览、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书法比赛、设计学生书法成长档案册等多种形式的评价,使学生写字积极性高涨,坚定了写好字的信念,从而促使“耕墨”课程更深入实施。
校本课程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耕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丰富了学校校本课程体系,其实就是“耕墨”文化逐步构建的过程。
校园环境的顶层设计,师资队伍的整体提升,校本课程的全面实施,使屯村实小文化品质显著提升。学校形成了“晨诵经典,午读好书,暮练书法”的校园生活方式,提炼出“崇正尚和”的校训,学校先后被评为首批江苏省中小学书法特色学校、江苏省中小学书法教育示范学校。当然,学校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人的行为的改变。屯村实验小学依托“耕墨”文化的逐步构建,师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他们在吸收书法文化精髓的同时,变得喜爱写字、乐学写字,言行举止更加自信得体,精神气质更加儒雅隽永,先后有4人成为中国书协会员、3人成为江苏省书协会员。相比于颠覆性的、狂风骤雨般的运动化的改革,也许这种改变才是真正的教育,它春风化雨般滋润着屯村实小的师生们,滋养着这所质朴的农村小学,使得这所学校一直散发着阵阵“墨香”,历久弥新。
责任编辑:杨孝如
Abstract: School culture is a process of gradual accumulation and optimiz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alligraphy education, our school has gradually constructed “calligraphy culture” with school-based characteristics by way of constructing schoolyard environment, forging teacher teams, and developing school-based curriculum.
Key words: “calligraphy cultivation” culture; calligraphy education; school development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38473.htm